首页 理论教育 昆曲百问:揭秘花雅之争的回合

昆曲百问:揭秘花雅之争的回合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3“花雅之争”经历了哪几个回合历来的文人奉昆曲为正宗,昆山腔的曲调和唱词又非常高雅,所以被称为“雅部”;而各地的地方戏曲花样繁多,便统称为“花部”。很快,秦腔登上了北京舞台,开始了花部与雅部斗妍的第二个回合。经过前两个回合的争胜,年迈体弱的昆曲已气息奄奄。徽班为什么能在“花雅之争”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且占领了北京舞台呢?

昆曲百问:揭秘花雅之争的回合

93 “花雅之争”经历了哪几个回合

历来的文人奉昆曲为正宗,昆山腔的曲调和唱词又非常高雅,所以被称为“雅部”;而各地的地方戏曲花样繁多,便统称为“花部”。“花部”在民间又叫作“乱弹”,“乱弹”二字包含着贬斥之意。

清朝风流皇帝乾隆在位六十年,光是乘坐龙舟到江南一带巡视,先后就有六次。他每次出巡,都要经过繁华的扬州。当地的盐商为了博取皇帝的欢心,集资训练了许多戏班,只要乾隆皇帝的龙舟经过扬州,他们就在运河两岸搭起数十个戏台,奏起欢迎曲,演出丰富精彩的各种戏曲,表示迎接圣驾的莅临。参加演出的既有专唱昆山腔的戏班,也有演出各种民间地方戏的剧团,气氛十分热闹。

在接驾演出时,昆曲和地方戏竞争十分激烈。

不仅仅在扬州,在北京和其他的一些大城市,花部和雅部也都展开了争取观众的激烈竞争,这就是戏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争。

清代初年,昆山腔虽然仍为梨园盟主,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可是由弋阳腔和各地方言相结合而涌现的各种地方戏也日趋成熟。与此同时,其他来自民间、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也陆续问世。从康熙末年到乾隆中叶,短短四五十年时间中,地方戏迅速在全国各地涌现。梆子腔、乱弹腔、襄阳腔、吹腔、二簧调、罗罗腔、巫娘腔等十几种地方戏,形成了花部诸腔遍地开花的局面。

“花雅之争”先后经历了三大回合。

第一次是昆曲与京腔的较量。京腔是弋阳腔传播到北京以后用北方方言演唱的新剧种。因为唱腔高亢挺拔,所以又叫“高腔”。清乾隆以后,京腔迅速发展,出现了“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兴盛局面,已经有力量与昆曲相抗衡,且越来越强盛,呈现压倒昆曲的优势。但是由于清朝统治者对京腔采取了利用和规范的措施,使京腔逐步蜕变为宫廷演出的御用声腔。乾隆时演出的宫廷大戏,已采用昆曲和京腔合演的形式。这种受到皇帝和王公大臣们赏识的戏曲剧种,逐渐失掉了来自民间的那种纯朴、健康的特色,丧失了它的生命力。

很快,秦腔登上了北京舞台,开始了花部与雅部斗妍的第二个回合。清乾隆中期,秦腔迅速从关中遍传到全国各地,有不少名演员汇集在京城。乾隆四十四年(1779),著名的四川省秦腔演员魏长生来到北京,以《滚楼》一剧轰动了北京。从此秦腔声名大振,不少京腔艺人为了谋生,纷纷投靠秦腔戏班。京腔的失势,也使昆曲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为了维护昆曲的“正声”地位,清朝政府以正风俗、禁诲淫之戏为名,下令禁止秦腔戏班在北京的演出,魏长生也被迫离开了北京。

然而,这样做终究压制不住具有蓬勃生气的民间地方戏成长壮大。1790年,乾隆皇帝80岁诞辰时,浙江省官员和大商人以送戏祝寿的名义,由著名徽班艺人高朗亭率领“三庆班”来北京朝贺演出。看惯了昆曲和京腔的老皇帝,对耳目一新的徽班演出显示出意外的兴趣。热闹的场面、炽烈的武打,也深深地吸引了北京各阶层的观众。(www.xing528.com)

从此,徽班在北京扎下了根。

到了19世纪初,不但“三庆班”在北京的演出继续受到观众的欢迎,四喜班、春台班与和春班等徽班也相继进京。经过前两个回合的争胜,年迈体弱的昆曲已气息奄奄。到了19世纪初叶,北京的舞台上出现了看昆曲演出的人寥若晨星,徽班演出却高朋满座的景况。

徽班为什么能在“花雅之争”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且占领了北京舞台呢?

其主要原因,是徽班风格非常灵活多样,既有自己的新鲜玩意,又能够融合昆曲和花部诸腔的长处,以适应各阶层观众——上至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的需求。花部的地方戏,内容大都是历史演义,悲欢离合,以情节见长,演出时舞台节奏十分紧凑,在茶园庙台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从徽班的演出中,观众们能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观众的拥护、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自然使徽班如虎添翼。

清光绪年间茶园演剧图

清代焦循的《花部农谭》,说出了普通观众对于花、雅二部演出的不同反响:

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其《琵琶》、《杀狗》、《邯郸梦》、《一捧雪》十数本外,多男女猥亵,如《西楼》、《红梨》之类,殊无足观。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老百姓看过花部的演出以后,表示能看懂,从戏中增长了知识,也增添了生活情趣。“天既炎热,田事余闲,群坐柳荫豆棚之下,侈谈故事,多不出花部所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