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经中的闻诊法及分析思考

内经中的闻诊法及分析思考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望色、切脉在《内经》中皆有专篇,闻诊则无专论,而是散见在数篇内。其内容为闻声音、嗅气味,即已确立了闻诊的范围。对闻诊的这些见证,需要我们分析思考的是:同一见证,其病机并不相同。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内经中的闻诊法及分析思考

望色、切脉在《内经》中皆有专篇,闻诊则无专论,而是散见在数篇内。其内容为闻声音、嗅气味,即已确立了闻诊的范围。

(一)闻声音

1.五脏与五音、五声等的关系

[原文]在脏为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

在脏为心……在音为徵,在声为笑。

在脏为脾……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

在脏为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

在脏为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素问·宣明五气》)

[释析]五脏之气为病,可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声音,如:心气病为嗳气,肺气病为咳,肝气病为多言,脾气病为吞酸,肾气病为呵欠喷嚏,胃气病为气逆、为呃逆等。

2.闻声辨病机

[原文]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灵枢·忧恚无言》)

五邪所乱……搏阴则为瘖。(《素问·宣明五气》)

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素问·奇病论》)

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素问·阳明脉解》)

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灵枢·海论》)

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乱于肺,则俯仰喘喝。(《灵枢·五乱》)

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脾胀者,善哕……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灵枢·胀论》)

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

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人之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

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

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www.xing528.com)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灵枢·口问》)

[释析]人的声音是由喉咙、会厌、口唇、舌、悬雍、颃颡(即后鼻道和横骨,为横于舌根之骨)共同作用而发出声的。如:会厌薄小的人,因其开合流利,呼吸畅快,所以出气就易;而会厌大又厚的人,开合困难,出气就迟缓,所以会出现口吃(重言)的现象;鼻中涕流不止,而致颃颡开合不利,分流气体之职就会失常,等等。

通过听声音的变化,可以测知内脏及邪气的情况。比如:寒气侵袭会厌,可致会厌开合不利而失音(瘖),或邪入于阴(搏阴)而失音;还有妇女妊娠(重身),九月而瘖,是胞宫络脉阻塞不通的缘故,当生产后可不治而愈。声音沉闷如同从屋中传出似的,是中焦湿气盛的缘故;胸中气满会出现气闷喘息等症状;气海不足就会气少懒言;声音低微且反复,是气衰的表现;言语时不知好孬,不避亲疏,这是邪气盛、扰乱神明所为,等等。

注:悗,同满,亦谓闷;息,此指喘息;濯濯,濯,音浊,形容肠鸣的声音。

3.闻声辨疾病轻重生死

[原文]病深者,其声哕。(《素问·宝命全形论》)

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素问·通评虚实论》)

[释析]在疾病的危重期(病深),会出现呃逆(哕)的现象。乳儿受风热之邪,出现喘息痰鸣,张口抬肩以息,脉象实大。如果脉象实大而缓,则生;如果脉象实大而急,则死。

以上摘引“闻声音”的内容已涉及到呼、笑、歌、哭、呻、哕(即呃逆)、咳、噫(即嗳气)、语(即多言)、嚏(即喷嚏)、数欠(即呵欠)、重言(即口吃)、失音(瘖)、声如从室中言、言而微、言语善恶不避亲疏、喘咳、短气、唏(同“欷”,悲哭时的抽泣声)、肠鸣、善太息等,除此之外,其他如《灵枢·经脉》所述十二经是动病、所生病中,亦谈及有:喘咳、上气、少气不足以息、善呻数欠、食则呕、喝喝而喘、喜笑不休、善太息、呕逆等,皆属“闻声音”的见证。

对闻诊的这些见证,需要我们分析思考的是:同一见证,其病机并不相同。如喘咳有虚实轻重之分;短气亦当分虚实;善太息有在心在胆之别;哕证有一般病证及危重之候的差异等等。

(二)嗅气味

1.五脏与五味、五臭的关系

[原文]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臭腐。(《素问·金匮真言论》)

2.气味异常与病证的关系

[原文]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有病口苦……病名曰胆瘅。(《素问·奇病论》)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灵枢·四时气》)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灵枢·胀论》)

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素问·腹中论》)

[释析]瘅[dān],音丹,热也。脾瘅者,为脾热,病人可出现口中发甜的症状;胆瘅者,为胆有热,病人则出现口中发苦的症状;胃胀者,不仅会出现腹满,胃脘疼痛等症状,鼻中可闻到焦气,妨碍进食,大便困难。还有一种称作“血枯”之病,会出现胸胁胀满,妨碍饮食,发病的时候会先闻到腥臊气味,口泛清水(即出清液),出现吐血,四肢发凉(即四肢清),目眩,时常二便出血,及月经量少甚至不来等症状。

闻诊主要靠医生的听觉与嗅觉,所以《难经》谓“闻而知之谓之圣”,“圣”是指聪敏。也即在听觉、嗅觉上必须灵敏、准确。《内经》虽无闻诊专篇,但散在各篇中有关闻诊的内容基本上已概括其要。后世医家皆在此基础上加以充实完备。嗅气味方面,如患慢性肝病肝硬化的部分患者)的人,确有一种特殊的“臊”味,其他如鼻渊、肺痈(肺脓疡)、消渴病(糖尿病的部分患者)也都可以嗅到异味。也就是说现代虽有许多客观检验方法,但作为医生,在闻诊方面仍然不应忽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