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昭王南征、周穆王东征与楚人的历史纪实

周昭王南征、周穆王东征与楚人的历史纪实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张守节《正义》引《帝王世纪》,周昭王南征时,乘船渡汉水,“船人”想害他,故意让他乘“胶船”。其二,周昭王所征的对象,简称为“荆”,繁称为“楚荆”。若是,则周昭王之死与楚人有关;若否,则周昭王之死与楚人无涉。据古本《竹书纪年》,周昭王子周穆王曾大举伐徐,有“楚子”从征。从周穆王东征的“楚子”若非熊胜,则必熊杨。

周昭王南征、周穆王东征与楚人的历史纪实

第三节 周昭王南征、周穆王东征与楚人

一阵历史的风波引发了一场历史的误会。

熊绎死,其子熊艾继立。熊艾死,其子熊继立。[18]约当熊之时,周昭王南征,大败,归途中溺毙于汉水。一说,周昭王是去讨伐楚国的,他是被楚人打败并且害死的。后来,如《左传·僖公四年》所记,管仲代表齐桓公楚成王使者数落楚国的罪过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楚辞天问》所谓“昭后成游”,即指周昭王南征。东汉王逸注此句曰:“南至于楚,楚人沉之。”王逸以所著《楚辞章句》名世,家乡又恰在汉水中游,后人多信其说,至今史学家仍有以为王逸所注不误的。古人多贬楚,借此谴责楚人的阴谋。今人多褒楚,借此宣扬楚国的实力。其实,这是一宗冤案或者一场误会。

关于周昭王的南征,其他文献记录了一些情节。据《吕氏春秋·音初》载,周昭王“亲将征荆”,由身高力大的辛余靡做他的车右。归途中过汉水,“梁”(桥)坏了,周昭王溺毙在水中。辛余靡入水抱住他的尸身,游到了北岸。这里没有说是楚人害死的。据《史记·周本纪》,周昭王到南方“巡狩”,“卒于江上”,也没有说同楚人有什么牵连,倒是指出了周昭王的过失——“王道微缺”。据张守节《正义》引《帝王世纪》,周昭王南征时,乘船渡汉水,“船人”想害他,故意让他乘“胶船”。到了中流,胶化了,船散了,周昭王死在水中,是“辛游靡”把他的尸身抱上岸的。《帝王世纪》对周昭王也有微词,说他“德衰”。《帝王世纪》与《吕氏春秋·音初》相比,有两点重大的出入:其一,周昭王过汉水,不是从桥上走,而是乘着船;其二,是“船人”有意害死周昭王。至于“辛游靡”和“辛余靡”,则只差一个音近的字。所谓“船人”,既可能是当地的船主或者船夫,也可能是为周王掌管船只的官员。据《初学记》卷7引《竹书纪年》,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过汉水时,遇到“大兕”;十九年,又南征,突然天昏地暗,野鸡和野兔都吓坏了,周朝“丧六师于汉”。据《太平御览》卷874引《竹书纪年》,说事在周昭王末年,一天夜里有五色光贯穿帝星紫微,这年周昭王“南巡不返”。据《天问》,周昭王南征遇见了“白雉”,但没有说是怎么致死的。

已知为周昭王时所作的铜器,有六件在铭文中说到了周昭王南征。[19]所“征”的是“荆”,或称“楚荆”。所“孚”的是“金”,即铜。六器都没有说到周昭王之死。

通观上列史料,可以做出下列判断:其一,周昭王至少曾两次渡汉南征。其二,周昭王所征的对象,简称为“荆”,繁称为“楚荆”。其三,周人在南征时掠夺了荆地的铜锭和铜器。其四,荆人在汉水附近歼灭了周朝的“六师”。其五,兵败之后,周昭王北归渡汉,因船只破散或浮桥断裂而溺毙。

疑问集中到一点上,即周昭王所征的对象是否包括楚国在内。若是,则周昭王之死与楚人有关;若否,则周昭王之死与楚人无涉。(www.xing528.com)

楚人对此是矢口否认的。《左传·僖公四年》记楚成王的使者回答管仲说:“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杜预注曰:“昭王时汉非楚境,故不受罪也。”楚成王的使者说得很轻巧、很俏皮,善辩的管仲竟无言以对,可见管仲提出的责问只是借着地点的相近找来的一个由头,并非深信确有其事。当时的楚人无力犯上作乱,当时的楚国虽有铜而甚少,周昭王既用不着无端问罪于一个服服帖帖的区区子男,也犯不着到穷乡僻壤去搜刮。周昭王的南征,除了一时兴起的巡狩,主要意图应是到产铜区铢索。长江中游的铜矿集中在鄂东南和赣西北,离楚国很远。周昭王南征的路线,应是经由南阳盆地绕到随枣走廊,而后渡过汉水,跟楚国沾不上边。当时的周人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器械在汉水上架桥,用船来渡过大队人马又很难。估计周人只能驱使土著把大大小小的船连接起来,架设浮桥。土著出于怨恨,在工程中做了些手脚,让浮桥在周人簇拥着周昭王和他的车经过时解体,以致不会游泳的周昭王死于水中。所谓“胶船”应是传闻失实之辞,殊难置信。

周昭王所征的“楚荆”,应是以地名代族名,泛指长江中游江汉之间桀骜不驯的诸多方国和部落,其中的土著被周人称为“荆”或者“楚荆”、“荆蛮”、“荆楚”、“楚蛮”,此外还有些是殷人的遗民。[20]

南征楚荆的惨败对周朝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此,周人视汉水为畏途,再也不去问津,只能东征淮夷了。

后世汉水中游每逢暮春上巳之日,民间有投吊的风俗:“以时鲜甘味,采兰、杜包裹,以沉水中。或结五色纱囊盛食,或用金铁之器,并沉水中,以惊蛟龙、水虫……”用意是祭周昭王以及同他一起溺水而死的延娟、延娱两位“巧善歌笑”的女子。[21]这应是周代“汉阳诸姬”的遗风余俗,比投吊屈原早。唐人梁洽《观汉水》诗有句曰:“求思咏游女,投吊悲昭王。水滨不可问,日暮空汤汤。”

淮夷的南面,长江中游的东段和下游的西段,是当时产铜的渊薮。周人同淮夷作战,既是主动的,又是被动的。主动,是要淮夷的铜;被动,是因为淮夷不服王化,而且曾经侵入中原腹地。广义的淮夷包括徐夷或称徐戎在内,徐夷是淮夷中最偏北又最偏东的一支,故都在今江苏泗洪境。徐夷的文化水平明显的高于其余的淮夷方国,因而淮夷唯徐夷马首是瞻。据古本《竹书纪年》,周昭王子周穆王曾大举伐徐,有“楚子”从征。按,熊死,其子熊胜立。熊胜死,其弟熊杨立。[22]熊杨死,其子熊渠立。从周穆王东征的“楚子”若非熊胜,则必熊杨。周穆王三传至周孝王,淮夷一度逼近洛邑(今洛阳),此事见《敔簋》铭文。在连续几代的多次伐淮夷之役中,周朝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兵力。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蛰伏在雎山和荆山之间的楚人锋芒初露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