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岭南征服:重要历史事件与关键人物

岭南征服:重要历史事件与关键人物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征伐岭南也并非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征伐岭南和南越国的建立对岭南的发展却意义重大。征伐岭南的战争比预想的要艰苦漫长得多。秦王平定强大的六国仅用了十年时间,而征服蛮荒的南越之地却耗费了五年之久。任嚣在征服岭南之前同样在征服六国的历史中没有记载。打通水路,是完全征服岭南的关键。因此,征服岭南首战失利后,秦军开凿了灵渠,打通了进入岭南的水路。梅,是这一时期岭南越人中最为重要的人物。

岭南征服:重要历史事件与关键人物

秦始皇统一中原六国后,开始扫荡平定其他地区,包括岭南的百越之地。当时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都在中原地区,而秦灭六国后控制的疆域已比原来的秦国大出十余倍,征伐岭南并非出于经济政治的需求。战国楚国的疆域还没有达到岭南地区,岭南也没有形成具有国家特征的政权,还处在百越人各部落散居的状态,他们并不像北方的匈奴那样侵扰中原,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越过南岭袭扰中原。征伐岭南也并非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征伐岭南和南越国的建立对岭南的发展却意义重大。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在秦王灭六国的战争中,涌现了大量名将猛将,屠睢、赵佗二将在灭六国的大量战役中从未有过记载,应该不是秦军的名将。或许他们是有战争经验的中级军官,当时岭南没有形成政权,也没有大规模成建制的抵抗军队,或许那些擒杀六国国君的铁军名将不屑于领兵出征。屠睢、赵佗二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的同时,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与屠睢、赵佗的默默无闻不同,蒙恬的祖父是秦国最重要的将领,父亲是灭楚国的两员大将之一,蒙恬本人也领兵灭亡了齐国。面对兵力强于一个诸侯国的匈奴,秦始皇派出的是地位最高的亲信大将蒙恬,但只是领兵30万。实际上,屠睢、赵佗率领的人数虽多,其中战斗力强的秦王铁骑不会太多,屠睢、赵佗的任务类似于边疆剿匪开拓疆土,他们出发时就准备在岭南屯边。

秦军兵分五路进攻岭南地区,一支攻“镡城之领”(大致指今南岭山脉的西段),一支攻“九嶷之塞”(今湖南宁远县南),一支攻“南野之界”(今江西南康县南),一支攻“余干之水”(今江西余干县一带),一支攻“番禺之都”(今广州市)。

当时的岭南除了土著的百越各族之外,还有越国灭亡之后从吴越故地迁徙而来的越国后裔。他们在各个山谷、丛林中抗击入侵的秦军。征伐岭南的战争比预想的要艰苦漫长得多。秦王平定强大的六国仅用了十年时间,而征服蛮荒的南越之地却耗费了五年之久。

秦军的铁骑横扫天下,在岭南却失去了威力。岭南道路崎岖、丛林密布、潮湿多雨,南越人世代在丛林中敏捷地扑杀猎物,冲入丛林的铁甲士兵像笨拙的野兽一样被猎杀。黑夜更是秦军的灾难,他们在丛林中艰难地安营扎寨,黑夜里越人像幽灵一样悄无声息地蜂拥而上,宰杀秦兵,与越人中强悍的西呕人激战时,连大军主帅屠睢也在今日广西的热带丛林中死于一场黑夜里的攻击。[1]

秦始皇震怒了,派任嚣为主帅与赵佗再伐岭南。任嚣在征服岭南之前同样在征服六国的历史中没有记载。

此前战事的失利,主要是因为道路不利。一年四季林木茂盛的南岭绵延千里,并没有可供大军运行的陆上通道。崎岖的山路难以行军,更加无法运输大军辎重和粮草。南岭是一座分水岭,岭北之水汇入湘江水系,岭南之水汇入珠江水系,虽相隔不远却不相通。秦军当时已经拥有强大的船队,如果能将粮草辎重和大军运进岭南,岭南的丛林部落将难以抗拒。打通水路,是完全征服岭南的关键

因此,征服岭南首战失利后,秦军开凿了灵渠,打通了进入岭南的水路。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湘江的上源和漓江的上源相邻而居,虽然擦肩而过各奔南北,但最近处只有不足两公里。湘江与长江相通,属长江水系,漓江与珠江相通,属珠江水系,如果湘江和漓江的上源能够相通,秦国的强大水军就可以在洞庭湖编组大规模的船队,扬帆而下,沿水路杀到岭南的中心番禺。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出监御史禄开凿灵渠,监御史禄和三位石匠率领军民劈山削崖、筑堤开渠,耗时四年,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开通了这条长30余公里、宽约5米的灵渠。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沟通了南北水路,在之后千余年的军事、经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就在灵渠开通的当年,秦国的大军乘坐战船源源不断开进岭南腹地,遍布今日广东、广西各地的越人抵抗力量没有能力抵抗真正的秦国大军,被纷纷剿灭,岭南平定。(www.xing528.com)

秦军开凿灵渠花了四年,最终完成了平定岭南的致命一击。在此期间,从陆地发起的征伐也从未停歇。

,是这一时期岭南越人中最为重要的人物。梅不是岭南土著越人,他是越国灭亡后辗转流落岭南的越国王族后裔。

战国末期,各国军事征伐激烈,战事连连,胜则扩地,败则求和,亡国的人流离失所、四处逃窜。公元前355年,越王无疆兵败被杀,公元前281年,越国被楚国所灭。越国不同于中原诸国,在越国的南面还有巨大的蛮荒的化外之地,越王后裔散退在浙、闽、粤山区,并各自分立。梅的祖先是源于越王勾践的王族,越国灭亡后,他们先是举族迁徙到今日浙江的绩溪一带。在绩溪聚居时,勾践的后裔为纪念故乡“梅里”,一律改为梅姓,成为这支梅氏的始祖。到战国末年,这部分人之中一支形成梅山蛮,活动在皖赣地区的祁门(今安徽黄山市祁门县)、古干越一带。后来,梅的父亲迁居馀汗(今江西余干梅港乡)定居,梅就出生在今梅港乡梅港村。

“越以此散,诸侯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2]在秦统一天下的征战时期,为了躲避战乱,梅率一支约6000人的队伍,跟随当时的越族领袖经湖南醴陵迁徙至南海,途中驻扎台岭(今广东韶关南雄市梅岭一带),梅这支人马是有史可查的早期进入岭南的越人群体之一。[3]

台岭就是今日的大庾岭,因远望山巅峰平如石台,故称台岭。台岭处于南岭中山体较低、较薄弱的地区,从岭北翻过山岭就进入了岭南地区,是由中原进入岭南最短的陆路,也是秦始皇五路大军进攻岭南的路线之一。台岭山下的浈水,向南经南雄再经韶关汇入北江,流至广州汇入珠江,直通大海地理形势使台岭成为军事要塞。梅进入此地后,在浈水边筑城,拥兵据守,当地人称“梅城”。梅还经常拜访南越各部落,与南越各族建立友善关系,并积极联络各路南迁的越国贵族,互通情报,从而使台岭成了南迁越人的一个重要据点,梅也成了南迁越族部落的重要首领。在台岭当地,梅也四处招募人马扩充实力,当地庾胜兄弟拥众数千人,据山为王,仰慕梅之名,情愿引众归属。梅拜庾胜兄弟为副将,令他们分别据守台岭的两座山岭,后人把这两座山岭分别叫做大庾岭(庾胜据守)和小庾岭(庾胜弟据守)。

秦皇的五路大军征伐百越,其中一路由台岭攻击,梅率领越民在台岭凭着险要关隘和丛林与秦军周旋,使秦军进攻不畅。之后,秦军调派将领,派出熟悉丛林作战的大将吴芮进攻台岭。

吴芮是馀汗(今江西上饶余干县)人,与梅同乡,深知越人英勇顽强,对梅这个越族首领也久有所闻,他欣赏梅的军事才能,想将他收归麾下,于是派人与梅联络。经过一番商讨,梅率越人归降吴芮,后随吴芮迁至军事重镇馀汗。梅在馀汗深得吴芮赏识,被召至幕下参与军政事务的管理,操练军队,使吴芮统率的军队军事素质和战斗力大有提高。由此,吴芮威望大增,被称为“番君”。吴芮作为秦国大将在征服岭南的战争中收编了梅,但使吴芮和梅名垂青史的却是数年后的灭秦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