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穆宗朱载重贵妃(李氏)∶与世无争走完一生

明穆宗朱载重贵妃(李氏)∶与世无争走完一生

时间:2023-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贵妃,是明万历皇帝的生母。裕王登基成为明穆宗隆庆皇帝后,陈王妃被晋封为皇后,李彩凤则为皇贵妃。穆宗在位六年就去世,死时只有36岁,而李贵妃也才28岁,其儿子朱翊钧登基时只有10岁。神宗即位时年方10岁,大太监冯保为了取得李氏的宠信,乃示意朝臣张居正等议定,尊陈氏为仁圣皇太后,尊李氏为慈圣皇太后。孟冲与高拱,均是穆宗信任的老人。朱翊钧年满18岁后,张居正多次提出归政于皇上,均遭李太后的拒绝。

明穆宗朱载重贵妃(李氏)∶与世无争走完一生

李贵妃1544―1614年),是明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的生母。漷县人,为人十分严谨,对于明神宗十分严厉,后来明神宗统治是繁荣也是因她而繁荣。

她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父亲李伟是通州济县永乐店(今通县永乐店)人,李氏初入宫时,只不过是一个在当时被称作“都人”的一般宫女,后被分到裕王府里侍奉嘉靖皇帝的第三子。由于裕王看中了她,使她有了身孕。在她19岁时,(嘉靖四十二年)生下一个男孩朱翊钧--即明神宗万历皇帝。

裕王朱载垕是世宗的第三个儿子,皇长子和二子早夭,他按序成为皇位接班人,成年后被封为裕王,离开紫禁城别赐王府居住。裕王喜欢酒和女人,但关于他是如何喜欢上李彩凤的,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任何的记载。我们只知道,李彩凤进入裕王府邸时,裕王已有了正室陈王妃。陈王妃为裕王生过一个女儿,不久就夭折,从此再没有

李彩凤打从走进裕王府,似乎就得到陈王妃的格外提携,很快就被安排到裕王书房当了答应,负责料理纸笔墨砚并陪侍裕王读书。历来宫女与王妃都是老鼠与猫的关系,但她们不是。这大约是因为陈王妃生性贤淑,而李彩凤聪明伶俐,有着屈己奉人的高明

像裕王这样的天生龙种,永远都不会缺少女人,但李彩凤却做到了长期固宠,仅此一点,就证明她是一个魅力非凡的女人。李贵妃在她进裕王府的第三年,就为裕王生下第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成为神宗皇帝的朱翊钧。两年后,她又为裕王生下第二个儿子,即后来的潞王。李彩凤也因此由宫女晋升为才人。裕王登基成为明穆宗隆庆皇帝后,陈王妃被晋封为皇后,李彩凤则为皇贵妃

穆宗在位六年就去世,死时只有36岁,而李贵妃也才28岁,其儿子朱翊钧登基时只有10岁。朝廷进入到“主少国疑”的非常时期。

神宗即位时年方10岁,大太监冯保为了取得李氏的宠信,乃示意朝臣张居正等议定,尊陈氏为仁圣皇太后,尊李氏为慈圣皇太后。此后,在李氏的一生中累加尊号,称为“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恭喜”皇太后;她活到70岁,从一个地位低下的宫女直到成为皇太后,自仁圣陈太后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死去后,她独享天下之养将近30年,在万历四十二年(1614)二月初九日死去,被谥为“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

政治主张:果断撤换内外相

男人的政治凭经验,女人的政治凭直觉。李贵妃虽然从来都没有想过要从政,即便儿子登基后,她也没有动过垂帘听政的念头,但在儿子登基的第一个月里,她做的两件事却的确起到了“摄政”的作用:第一,撤换司礼监掌印太监,将孟冲换成了冯保;第二,撤换内阁首辅,将高拱换成张居正。明代的朝廷,有内廷和外廷之分。内廷为太监,外廷为文官,而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和内阁的首辅,就有内相、外相之称。

孟冲与高拱,均是穆宗信任的老人。孟冲是厨师出身,文化不高,死心眼,李贵妃不喜欢。高拱是个既有资历名(www.xing528.com)

望又有实际经验的政治家,优点是为政清廉,且敢作敢为,每有革新除弊之举,上下称快;缺点是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因此在内阁虽一手遮天,却成了孤家寡人。而他犯的另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与冯保结怨。

冯保在宫内的时间,比高拱入仕的年限还要长,论资历与经验,都在孟冲之上。穆宗登基后,先前的司礼监掌印陈洪退休,选拔接班人时,高拱推荐了孟冲而没推荐冯保,自此产生仇恨。

神宗是在隆庆六年(1572年)举行的登基大典,当天下午三时,便有中旨传到内阁:免去孟冲司礼监掌印之职,冯保接任。十天后,小皇上再传中旨,勒令高拱致仕,驱逐出京,留下的首辅职位由张居正接任。

一个28岁的女人,一个10岁的孩子,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决定了一位60岁的名满天下的资深政治家的命运。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李贵妃换掉了内外相,冯保与张居正联袂登场,从而拉开了万历新政的序幕。

感情绯闻

李太后与张居正的关系,在万历初年,始终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因为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欣赏几乎是不加掩饰的,无论是国事上的谋划还是对皇帝的教育,可以说是言听计从。朱翊钧年满18岁后,张居正多次提出归政于皇上,均遭李太后的拒绝。朱翊钧20岁时曾向母亲委婉提出想亲政处理国事,李太后亦明确回复:“30岁前不要提亲政的事,一切听张先生的安排。”母亲的这个态度,增强了朱翊钧对张居正的反感。

因为李太后的完全支持,张居正得以大刀阔斧地推行万历新政,使本已气息奄奄病入膏肓的明王朝迅速恢复了生气。但是,万历十年张居正一死,亲政的神宗便迅速对张居正进行无情清算,导致在短短几年内,万历新政的改革成果丧失殆尽。

关于张居正的悲剧,大多数人将原因归结于他的改革对势豪大户惩抑太过。我看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与李太后的关系已引起神宗的极度不满。

我一直不认为李太后与张居正两人之间有什么暧昧之处。须知明代宫禁甚严,李太后与张居正即使互相倾慕,也决没有勇气进行这种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的尝试。但是,改革的反对派们仍会捕风捉影,蓄意制造这两个人的“绯闻”。民间的戏本中,就攻击张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我想,朱翊钧对张居正的清算之所以那么残酷,除了皇权与相权之争,大概也是受了“绯闻”的蛊惑,从维护皇室尊严的立场出发而施以雷霆手段。

自从张居正死后,李太后再也没有过问政治。朱翊钧迅速变坏,近三十年不上朝。奇怪的是,李太后也没有作出任何指责。她的态度为何有180度的大转弯呢?这里头大概有两重原因:第一是儿子大了,她再也无法管教;第二是张居正过早地去世,她失去了可以信赖的奥援而心情沮丧。

所以说,李太后是最称职的母亲,而朱翊钧却是最不争气的儿子;张居正是非常合格的帝王师,而朱翊钧却是一位十分糟糕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