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豪放”与“婉约”的审美讹误

“豪放”与“婉约”的审美讹误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品中呈现的“豪放”或者“婉约”的美学风格的差别,究竟与创作主体的性别有没有直接关系?“豪放”和“婉约”是古人评赏诗词的美学用语。当时的词作家就认为“豪放”或者“婉约”乃是人的天性所致,男女都可以有此禀赋。“阴性”指的是具有凝练典雅与含蓄温柔的美学特质。“豪放”和“婉约”的美学范畴与男女性别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豪放”与“婉约”的审美讹误

第一节 “豪放”与“婉约”的审美讹误

如果将中国的导演群也划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话,陈薪伊、曹其敬无可厚非是“豪放派”的佼佼者,她们的作品大多呈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阳刚之气和豪迈气势,全然没有女性的纤柔与脂粉气。她们的作品远离了悲情的闺阁浅吟,脱离了凡夫俗子的庸俗和琐碎,剧中人物形象似大理石的雕像一般硬朗强健,其气势恢宏的演出总体形象亦彰显了强烈的力和美。难怪理论家童道明先生曾经发表过这样一个观点:“现在的中国剧坛虽然有不少女导演,但女性导演却很少。”[1]

我们所能听到的关于女导演议论的声音中,童道明先生的话无疑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话语。在人们的普遍意识中,女导演的个性和创作,无论其体貌和风格,都呈现出与大众普遍理念中的女性特征的差异性。在学者和大众的视野中,女导演自身的言行没有鲜明的温柔的女性特质,其创作及风格都呈现出明显的男性特质,这似乎成为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关于女导演的“奇特现象”。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属于“豪放派”阵营的女导演比比皆是,甚至学院导演系培养的女生也成为了这群豪放派导演的坚实有力的“后备军”。我们究竟如何来看待这一问题和现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当澄清一个问题,“豪放”或者“婉约”究竟是不是区分“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标尺?作品中呈现的“豪放”或者“婉约”的美学风格的差别,究竟与创作主体的性别有没有直接关系?

“豪放”和“婉约”是古人评赏诗词的美学用语。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分,这大概多少与道家阴阳之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阴阳两极,生生不息,相辅相成,而在同一个体中,都蕴含着阴阳二元。无论男女,皆有阴阳二气,只是二气在一体中有消长、盛衰而已。明人张img194分词为婉约、豪放二派,清人田同之并重两派,他们都认为填词可见作者的性情,性情豪放者,要是作起婉约风格的词作,其豪放之气很难完全消除;要是性情婉约者,硬是作起豪放派的词作,又不免有其柔态气息的弥漫。当时的词作家就认为“豪放”或者“婉约”乃是人的天性所致,男女都可以有此禀赋。

作品中“豪放”和“婉约”不能和“阳性”或“阴性”的男女性别完全对应起来,不用说作品呈现的气质,纵然是人的性格也存在着千差万别,无论是男人或者女人都不会也不应该只有一种类型的气质和性格。在男性的个性中,并不绝然是豪放的姿态,其中也不乏优雅和婉约之流。略略俯瞰一下艺术世界,男性艺术家的性格及其作品呈现温柔的“婉约”和“抒情”气息的也比比皆是,女性艺术家的性格及其作品呈现“阳刚”和“豪迈”气质的也不乏其人。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美学中,“阴性”并不只代表“女性”。“阴性”指的是具有凝练典雅与含蓄温柔的美学特质。词的“阴性”属性其实并非女性所创,反而是由男性词人所创。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词这种文体,被划入“阴性”的文体类别。明代以前,除了李清照与朱淑真两个著名女性词人的特例之外,大部分的重要词人均为男性。他们的词作中也并不都是呈现“阳刚”的美学特征。柳永的词就充满了阴柔和婉约之美。请看这首《雨霖铃》:(www.xing528.com)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意境何等的惆怅幽远,缠绵悱恻,欲说还休,依依不舍。同样,诗词创作中的豪放风格也不专属于男性。在女词人徐燦[2]感怀故国的词作中,她原本的“阴性”文风融入了豪放派的“阳性”,豪迈雄浑,完全打破了诗词创作中“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的明显的性别界限。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自然界的美往往呈现刚性美和柔性美两种,他说:“艺术是自然和人生的返照,创作家往往因性格的偏向,而作品也因而畸刚或畸柔。”[3]他还认为中国古代哲人观察宇宙全部从美术家的观点出发,所以他们在万殊中所见得的共相为“阴”与“阳”。对于这一点,东西方的认识具有共同之处。卡尔·荣格曾经提出“女灵”和“男灵”的概念,就是说男性诗人在创作具有“婉约”风格的词作之时,其个性中潜藏的阴柔部分,或者说他的“女灵”就有机会展现出来,而创作具有阳刚气息的作品时,女性诗人的“男灵”也可以显露出来。“豪放”和“婉约”的美学范畴与男女性别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大部分中国17世纪的女词人都认识到词的阴性属性仅仅是它在文类上的特色。因此,她们的词虽多以凝练意象和秀丽的词藻见长,她们的诗作却更多地述及儒家道统、社会不义、政治危机以及历史事件。

之所以会将“婉约”与女性创作相联系,原因在于我们的诗词美学传统中,古典时期的评论家认为女诗人表情达意,绝大多数具有含蓄内敛的特点,诗词表现了温柔、驯良、细腻、敏感、凄美这些艺术特色,似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纯净和超然。而这些特征与“婉约”派的传统如出一辙,于是女诗人作品成为了评论笔下婉约风格和阴柔风格的所指。如今这个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到无所不在了,不单影响了评论家,也浸入了创作者的潜意识,时时影响到创作的风格,直至发展到将作品中的“豪放”和“婉约”同性别特征相互对应起来,这实在是一种审美的讹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