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观众的距离感的分析介绍

电影观众的距离感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电影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抛物线,观众的心理也会经历一个同样的心理变化的抛物线。加之电影所表现的种种“奇观”,确实非生活中所常见,也非普通观众可亲历,因而,观众会在欣赏的过程中,与银幕故事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电影观众的距离感的分析介绍

一、电影观众的距离感

电影特意营造的种种仪式感的直接后果,就是电影观众适宜的审美距离感的产生。我们知道,仪式一般是严肃的、庄重的;仪式上的事物,一般是外在于我们的。在电影院里,观众尽管能够表现为投入性和持续性的欣赏,成为“梦幻者”而入乎其内,同时又会不时地成为“关注者”而出乎其外。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会调动起自己全部的想象能力、直觉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主动寻求对电影本文符号的解码,尽量做到对电影的充分理解和体验,甚至是创造性地发现艺术形象那些别具一格的东西。从电影开始到结束,观众一般都坐在座位上,不会随便出入、交谈,这样容易形成对银幕叙事的必要的审美注意和观照。随着电影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抛物线,观众的心理也会经历一个同样的心理变化的抛物线。而电视的日常化接受使观众形成一种断断续续的观赏,由于缺少审美注意力,对电视屏幕处于浏览状态,电视观众必然缺少积极性和创造性,他的心理变化曲线则是呈波浪形的。但是,电影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原因之一是分享别人的经历或曰偷窥别人的生活并且由此产生娱乐,因此,在电影接受的过程中,观众的潜意识会不时提醒他,他是观看别人的生活,在进行一种审美体验,而不是在经历银幕故事本身。加之电影所表现的种种“奇观”,确实非生活中所常见,也非普通观众可亲历,因而,观众会在欣赏的过程中,与银幕故事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布洛认为,美感的产生是由于人与对象保持了距离,这个距离不是时间上的距离,也不是空间上的距离,而是心理上的距离。由于处于特定的审美距离上,接受者就能够对表现对象进行反思或者审美观照。从一定的审美距离上与审美对象相接触,对象便不再是让人忍受或参与的东西。积极的、注意集中的阅读、观赏等审美行为,之所以同那种被动的、受功利目的操纵的日常接受行为区别开来,正是因为这种距离的存在。(www.xing528.com)

审美距离其实大体可以理解为审美无利害,是审美对象与主体间功利关系的疏离,是主体排除了个人的现实需要和目的来看待对象的时刻,此时审美对象和我们实践的现实的自我相脱离,暂时允许我们站在个人的需要和目的之外去看待审美对象。举例来说,现实生活中,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而在老鼠嫁女的窗花中老鼠却变成了十分可爱的形象,因为欣赏窗花时,人们暂时忽略了老鼠偷粮食对人类的危害,只把它当作一种小巧可爱的动物来看待。对电影的欣赏接受也是如此,冰海沉船是人类的灾难,谁都不愿意经历。但是,在银幕上欣赏体验枟泰坦尼克号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绝佳的审美享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