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改编的几种方式的分析介绍

电影改编的几种方式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何况,改编的方式要依据改编者对原材料取舍运用的情况来定。这个领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不宜规定出某几种方式去加以限制。对于这种将外国原著改编成适合本国国情的电影作品的改编方式,鲁迅先生是持反对意见的。西方把电影的改编方式分为上述六种。这种方式,已常见于影片改编名著中。美国影片《老人与海》采用了同样的改编方式。

电影改编的几种方式的分析介绍

第四节 电影改编的几种方式

文无定法,电影改编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何况,改编的方式要依据改编者对原材料取舍运用的情况来定。这个领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不宜规定出某几种方式去加以限制。可是,为了供初学者参考,我们从已有的改编作品中归纳出来几种类型。从这几种类型中可以看到,它们在忠实和创造的程度上,显然是很不相同的。关于分类,美国电影理论家杰·瓦格纳把改编的方式分为三种:一、移植式,二、注释式,三、近似式。[4]我们则拟分成以下六种。

1.移植

此法一般是以容量相近的中篇小说为改编对象。中篇本身已比较符合电影的容量,具有改编成电影的较大可能性。因此,改编中篇,对原作中的人物、情节、主题均可少作明显的改动,大多直接挪移过来即可。如《早春二月》、《天云山传奇》和《人到中年》的改编。

2.节选

从一部作品中,选出相对完整的一段,予以改编。节选的主要对象往往是长篇小说,节选的部分往往是人物、事件、场景较为集中的段落。如影片《战火中的青春》是从长篇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中节选出来的;电影《林海雪原》是根据同名小说中的一个章节《智取威虎山》改编的;故事影片《林冲》则是从古典小说水浒》中节选有关林冲的所有回目,集中组织而成的;影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也是根据《西游记》中同名回目改编的。

3.浓缩

浓缩的对象,往往是指那些篇幅长、内容丰富、头绪繁杂的原作,改编者又不想从中节选一段,而要全部搬上银幕,这就需要对原作做浓缩工作。此种方式抓住与主题有关的人物、事件,以主人公的思想情绪脉络为贯穿线,对原作删繁就简,去枝砍蔓,以适应电影结构单纯、集中、简捷、明了等特点。如影片《青春之歌》、《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等的改编均采用这种方式。

4.取意

从某一作品中得到某种启示,重新构思,但仍保留原作中的人物和情景,这种改编方式叫取意。我国影片《达吉和他的父亲》、《小花》,外国影片《塔曼果》、《幸福的黄手帕》等均属此法。

5.变通取意

日本导演黑泽明等多用此法去改编世界名著。他们将外国作品本国化,造成一系列风格、内容独特的电影作品,而绝少忠实于原著的思想。如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日本化,把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改编为日本古装片《蛛网宫堡》。他们又把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拍成场面宏伟的16世纪古装影片《乱》。

对于这种将外国原著改编成适合本国国情的电影作品的改编方式,鲁迅先生是持反对意见的。他在给翻译家孟十还的信中说:“《表》将改编为电影,曾在一种日报(忘其名)上见过,且云将其做得适合中国国情。倘取其情节,而改成中国事,则我想:糟不可言!我极愿意这不成为事实。”[5]

6.复合

这是指将两部作品合而为一,用来表达改编的某种设想。如电影《罗生门》是把芥川龙之介的两篇小说合并改编,它以小说《罗生门》做影片的框架,以《筱竹丛中》的故事做影片的中心事件。又如日本影片《生死恋》也是由两篇小说《爱与死》和《友情》合并改编而成的。再如,苏联早期影片《彼得堡之夜》是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两部小说《白夜》和《涅兹万诺娃》合并改编的。

西方把电影的改编方式分为上述六种。在我国,主要是三种。(www.xing528.com)

第一,忠实于原著精神基础上的创造。

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改编名著。所谓“忠实于原著”,是指改编影片一定要忠实于原作的精髓——或叫做“神韵”和“实质”,不能走样。所谓“创造”则是指创造出新的银幕形象来。这种方式,已常见于影片改编名著中。如夏衍改编的《祝福》、凌子风改编的《骆驼祥子》、吴贻弓改编的《城南旧事》等。改编者在改编前表示所改者为名著,因而要抱忠实于原作的虔诚态度,但其结果却不尽相同,有的影片受到观众和原作者的首肯,有的则引起争议。

第二,忠实原著文字语言的改编(也被称为“描红式”的改编)。

张瑶均改编鲁迅先生的《伤逝》,虽未明确表示要采用此法,但从完成片来看,实际上是用了忠实于原著文字语言的改编方式(虽又增添了原著中没有的新内容)。

这种改编方式西方也有,他们还有理论。法国的著名导演布莱松(《乡村牧师的日记》即是由他改编的)就曾说过:“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的实质是不能够从体现它的文字中抽取出来的,忠于原著就应该忠于它的文字。”布莱松的意思是:既然小说的实质无法从文字中抽出,那么,就只能忠于它的文字了。

布莱松身体力行,他改编的电影《乡村牧师的日记》用画外音把内容读给我们听。

美国影片《老人与海》采用了同样的改编方式。

这种改编方式受到巴赞的欣赏。他在《电影是什么?》一书中谈到了他的看法和评价:

……《乡村牧师的日记》一经问世便获得成功,支撑和阐述这一成功的美学体系仍然是最逆乎常规的,甚至可能是有声电影为我们提供的最复杂的一例。

……改编伊始,他(布莱松)便声称要采取忠实原著的作法,立志字比句次地不离原书,因此人们一直期待他照此处理。影片确实证实了这一点。……[6]

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这种改编方式似乎不甚适合中国观众的口味。因为,这种充满画外音的影片往往被批评“过于文字化”;而观众则认为,他们到电影院里来,“不是听小说的”。

第三,最不忠实于原著的改编。

这种改编,往往只从原作中提取了一个意念或某些素材,而把原作中的人物、故事都做了改动,几乎找不到原作的影子。这种改编,严格地讲,已经不能叫改编,因为它离原著已很远。所以,这类影片在拍成后,为了尊重原作,会在片头上写明“取材于某某小说或戏剧”。

在西方,这种改编方式相当盛行,如戈达尔根据梅里美的小说《卡门》改编的影片《名字:卡门》,他把时间改在现代。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也喜欢这种改编方式。他往往把外国名著本国化。

总之,在中国,改编名著一般采用“在忠实于原著精神基础上的创造”这种方式;而对待一般作品,则采用改动较大的方式,而“忠实于原著语言文字”这种方式似乎不太行得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