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特征的介绍

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特征的介绍

时间:2023-0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观性表明,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考察、认识、评价必须真实反映和再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性,不能因“人为”因素而违背考察、认识、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特征的介绍

第三节 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特征

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特征是研究高等教育质量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

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反映,主要特征是关于事物本质最核心的外在反映。由此引申,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特征,就是对高等教育质量本质中最核心部分的外在反映。本质是内在的,决定特征;特征则是外在的,反映本质。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是内在的、隐蔽的,人们无法由感性的直观来认识,必须通过对其外在的特征的考察、分析和抽象,才能认识、理解和把握它的本质。

一、客观性与主观性:高等教育质量本质的特征

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性特征是指:第一,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本质属性,具有特定的固有形式和内容。它固有的内在形式与内容是客观实在,不会因为人们对它有不同的认识,或者认识程度的差异而转移,它完全独立于人的主观意志和情感,独立于人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决定高等教育质量“是什么”和“怎么样”。

第二,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本质属性,事实证明它是可以被测量的。根据“客观的事物都是可以被测量的”这一命题可知:凡是可以被测量的事物都表明了它们的客观性,由此佐证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性特征。

第三,既然高等教育质量是可以被测量的,那么就可以根据“可以被测量”所表征的客观性,客观地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即评价高等教育“满足需要”的程度。依据这样的标准,人们可以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测量和评价,作出诸如或是下降了,或是提高了,或是没有明显变化这样的判断。无论判断是否属实或者与事实的符合程度如何,只要高等教育“不同程度”地满足了需要,质量就是客观存在的。

对高等教育质量客观性特征的认识,可以使人们从外在的特征考察、分析和论证入手,进一步辨析和界定高等教育质量“是什么”和“怎么样”,为研究高等教育质量奠定认识基础和前提。对高等教育质量客观性特征的全面认识和充分肯定,可以使人们在实践中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测量,并且使运用评价标准去评价所有高等教育行为和质量状态的操作成为可能。

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观性是指:第一,高等教育质量是可以被认识、被评价的,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实质上是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这一客体的主观反映,会因主体的不同而不同。根据所有主观的事物都是可以被评价的这一命题,凡是可以被评价的事物都表明了它的主观性,由此佐证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观性特征。

第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和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十分显著的主体性色彩的活动,必然随主体的不同或者变化而有所不同。从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测量和评价的全部实证来看,其主体是多样的,可以是不同身份或者不同地位的个人、群体、机构,可以有不同的社会阅历、文化背景、利益诉求,也就必然要从各自特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甚至情感出发,依据符合自身价值取向和自以为合理的方式、标准来认识和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

第三,在具有主体主观能动性色彩的影响下,高等教育质量也就必然会带有主观性,使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评价成为“人为”的复杂的过程,“人为”的过程主要由主观驱动,经常有不十分一致的结果和结论。

对高等教育质量主观性特征的认识,可以使人们在遵循高等教育质量本质属性的规定和规律性的基础上,科学地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事关高等教育质量“好不好”、“怎么办”这样的问题,使进一步变革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可能。

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性表明,客观性是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要义,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不会因主体的意愿,或者能动性而改变,承认和坚持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性是研究、测量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前提和先决条件。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观性表明,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考察、认识、评价必须真实反映和再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性,不能因“人为”因素而违背考察、认识、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客观性的实质是:高等教育质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能够被测量,是主观性的基础和前提。主观性的实质是对客观性的揭示与表达,不同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本质的意识、判断和评价的出发点、过程会有所不同,使意识、判断和评价的结果带有主观能动的色彩,甚至还会有不一致性。

认识、把握高等教育质量客观性和主观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实质,就是必须在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客观性是第一位的,主观性是第二位的;客观性决定主观性,是主观性的基础和前提,主观性能动地反映客观性,是对客观性的揭示和表达。在理论层面上,客观性与主观性应该是一致的,即什么样的客观存在就有什么样的主观意识,什么样的测量结果就应有什么样的评价结论。然而,在事实层面上,由于主体的身份地位、社会阅历、文化背景、利益诉求的不同,对高等教育质量及其变化的揭示、表达难免一致和真实,造成对高等教育质量认识的模糊或者偏颇而不能如实揭示和表达它的本质。

二、统一性和多样性:高等教育质量模式的特征

既然高等教育质量在客观上是可以被测量的,可以被评价的,那么,就一定存在与之相应的标准,即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技术界限。凡是标准,都有其内在规定的体系。凡是体系,可以经过必要的描述并且概括为一定的模式。凡是模式,一定具有能够反映本质的特征。

模式,是指从大量实证或者重复出现的事件中,经过发现、抽象、概括而得到的形式上的规律性总结。凡是在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就有可能存在一定的模式。在理论层面,模式以其简化的形式,简约地提供关于客观事物整体的规律性总结,这些规律性总结是相对稳定、能动变化、有所创新的综合体。

从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重复认识与重复实践中,可以发现、抽象、概括它的模式,而这一模式的特征就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模式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特征,不仅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而且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的重要经验。

高等教育质量的统一性是指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是统一的,是高等教育质量中具有共性的一面,反映了两项重要内容,即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内在的、共同的品质特性,反映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基本的、一致的质量要求。在任何社会历史条件下,都必定会产生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基本的、一致的要求。

宏观层面上,这个要求由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根本目的和一般目标所界定的基本质量标准来反映,属于模式的总的或者基本的质量规定。无论何种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形式,都必须遵循这个总的规定,概莫能外。例如,“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就是我国所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必须遵循的基本质量标准。

在中观层面上,这个要求由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层次,或者同一形式的高等教育必须共同遵循的基本质量标准来反映,属于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层次,或者同一形式的高等教育的质量规定。人们会对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层次,或者同一形式的高等教育提出相同的要求,会用同一质量标准进行衡量、比较和评价。

在微观层面上,这个要求由一定的教育思想主导下的所有具体教育行为必须遵循的基本质量标准来反映,属于人才培养的一般质量规定。例如,在素质教育思想的主导下,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生要求达到“除了适应职业,具备职业的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当具备较好的整体素质。它包括高尚的思想品德、对社会的责任心、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等”这样的基本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质量统一性为高等教育达到共同的基本质量要求提供了认识基础和保障,为同一类型、同一层次、同一形式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比较和衡量的依据,为每一个大学生建立了学习和成才的基本质量标准和导向模式。如果没有高等教育质量的统一性,那么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与行为就可能在缺乏模式规制、进而标准模糊的影响下,各行其是、行为无序、成效难以认定。

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具体质量上的标准可以是不同的、多样的,是高等教育质量中具有个性的一面,反映了国家、社会、个人对高等教育的多种多样的质量要求。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都会产生关于高等教育的不同的、具有个性化的质量要求。

高等教育质量多样性由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培养规格和教学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的培养规格和教学任务,相应地就会有不同的质量标准。高等教育质量多样性适应并且满足国家、社会、个人多样化的需要,为国家、社会、个人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的基础和条件。例如,在人才的层次上,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和军事等各种活动领域对人才有不同层次的需要,高等教育就要在相应质量的层次上去满足这种需要;在人才的规格上,不同规格的人才在知识、理论和能力上是有差异的,国家的各种活动领域需要理论型、工程型、技能型等多种规格的人才,高等教育就不能无差异地提供“千人一面”的人才;个人在选择成才和成功的方向上,会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天赋、基础等条件来选择不同质量标准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就不能只有“千篇一律”的质量标准。

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强调了高等教育质量内在的品质特性,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内在的模式结构,即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模式由基本、一致要求的基本质量标准和适应多样化选择和需求的具体质量标准构成。其中,统一性反映的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模式共性方面的特征,多样性反映的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模式个性方面的特征,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作为同一模式中的两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依托、不可分割。统一性是多样性的基础和前提,规范着多样性的方向和具体内容,没有统一性作为基础、前提,以及规范作用,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就会是盲目的、随意的、无基本界定的,从而会导致高等教育行为的无序化。多样性是统一性的目的和拓展,为统一性提供归宿,没有多样性,高等教育及其质量的统一性就会是单一的、有局限的,从而会导致高等教育行为上的教条、僵化和被动,严重影响高等教育的成效。社会的需要是多样化的,它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各种类别、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人才、知识成果、精神和文化成果,高等教育也就要在它的质量标准的模式上切实反映这种多样化的需要。否则,高等教育质量及其标准就会很单调,对社会的适应性也会很差。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存在过“大批量、少规格、几乎无差别”的质量模式,即只强调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统一性”,只追求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本质上的“共性”,而忽视社会需求多样化实质的做法,其结果是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在个性上总是难以令人、令社会满意,对社会的贡献被明显制约。也曾经有过“文革”时期那种“大学,大家来学”的毫无统一、规范的基本质量标准界定,其结果是全国上下各行其是,高等教育陷入混乱、无序长达11年之久(1966—1977年)。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实质也是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模式进行“统一性”重构。自此,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拨乱反正”,在高等教育质量统一性的界定和引领下,回归到规范、稳定、有序发展的道路。高等教育的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又及时、全面、充分反映了国家、社会多样化的需要,科学且合理地架构了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使我国高等教育在规范、稳定、有序的道路上富有生气和活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模式在不断完善,由此而使高等教育的成效日益提高,对社会的贡献日益显著。事实证明,既不能用同一种质量标准去衡量所有的高等教育,这种限制高等教育质量“个性”的做法肯定会抑制高等教育的生机和活力;也不能缺乏对基本质量标准的界定,若无高等教育质量“共性”上的明示与规范,必定会引来高等教育认识、行为的混乱和无序。

三、综合性与层次性:高等教育质量结构的特征(www.xing528.com)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本质属性,它由一定的内在形式和具体内容所决定。所谓形式,就是指事物的内在结构或者规律,它决定事物的个性;所谓内容,就是指事物的内在要素及其总和,它决定事物的个别功能及其整体功能。形式和内容是事物内在的两面,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中的结构性特征,即要素(内容)及其联结方式(形式)的特征。探讨高等教育质量的结构性特征的实质就是探讨它的形式与内容。

高等教育质量的综合性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内在多维的形式,这一形式决定于同样是内在、多元的基本内容。高等教育质量综合性必须在形式上涵盖高等教育的全部职能。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形式的集成具有三维结构,即由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社会服务质量三种基本形式集成的结构。每一维又有更具体的数量不等的“子维”质量构成,例如,人才培养质量在形式上又由具体的德、智、体、美等“子维”构成;科学研究质量在形式上又由具体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高新技术研发等“子维”质量构成;社会服务质量在形式上又由加快高新技术推广、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先进文化扩散、提高公民素质等“子维”质量构成。

探讨和揭示高等教育质量的综合性,实质是要在认识上把握高等教育质量内在多维形式的根本,更有效地建立使高等教育各种活动协调有序,各种产品成功有效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机制。如果否认高等教育质量的综合性及其内涵,那么高等教育的活动就有可能被割裂和失调,高等教育质量就有可能失去形式的规范。

高等教育质量的层次性是指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有不同层次的质量内容,这些层次既有并列关系,又有递进关系,各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内容和具体内容都由一定的要素集合组成,这些要素是独立的、可区别的,具有独立的功能,因而,按照一定的基准是可分解、可测量、可评价的。高等教育质量层次性中并列关系的表征有:在高等教育质量中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质量标准的并列,对应和服从国家、社会相应的质量需求。质量需求的不同层次决定质量标准的不同层次,是需要与适应、结构与功能保持一致性的必然要求。国家、社会有不同的需求,高等教育就有不同的任务,国家就会对高等教育制定不同层次的质量标准。高等教育层次性中递进关系的表征有:从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人才需求来看,这种需求从“胜任原创性研究、研究开发、专业设计到技术应用与推广”等的“任务链”而形成一条“人才需求链”,高等教育质量在内容上也就相应地形成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这样的具有既定质量标准的层次。再从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的基本内容和具体内容来看,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将这些内容分解为更加具体的下位层次的内容,例如,理论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教学管理质量等。进而可以设置相应的观测点进行直接测量或者间接测量,最后可以用不同级别的指标为其一一赋值,从而在量的层面上实现评价和监控高等教育的质量的具体操作。

高等教育质量的综合性和层次性特征的实质是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是由一定的形式与内容组成的结构,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在需求与适应上、在结构与功能上保持一致的必然性。高等教育质量的综合性主要反映高等教育质量形式上的结构,高等教育质量的层次性主要反映高等教育质量内容上的结构,高等教育质量结构的形式是高等教育质量结构的内容的载体,同时决定于高等教育质量结构的内容,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在高等教育质量结构的内容与高等教育的生态之间,存在频繁进行的关于需求与适应的信息交换,将外在的需求信息直接反映到高等教育质量的结构当中,引起高等教育质量相应形式的变化和结构的整体性变化来适应这种需求。探讨、认识高等教育质量综合性与层次性特征的目的,在于更有效地通过高等教育质量及其标准的结构性调整和创新,不断完成高等教育质量功能的创新和优化,以便更加适应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需求。

四、时代性与地域性:高等教育质量时空的特征

高等教育质量及其标准存在于特定的时空当中,不能超越一定的时空条件,像其他的一切事物一样,都要以一定的时代、地域为转移,这就是高等教育质量时空特征的基本要点。所谓时代,就是指历史上以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状况为依据的而划分的一段时间,它决定了人类各种需要的形式、内容与时代的具体状况不可分割,满足需要的方式应当适应和适当超前于社会的发展。所谓地域,就是指有一定界限的实地空间,在其内部,人类的各种需要的形式、内容和实现需要的方式是相似的和连续的,而相对其外部则是有差异的和有间断的。

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性是指高等教育质量随时代的特点而定格,又随时代的发展而变格,反映不同时代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不同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性特征揭示了高等教育质量反映时代需求、与时俱进和适当超前的动态性。高等教育的质量不是一成不变或者超越现实的,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而变化,变革它的形式,更新它的内容。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是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容也是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还是发展的。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开始发生深刻变革,社会分工的专门化程度提高。19世纪之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依赖性显著增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需求逐步从单一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拓展到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社会服务质量三方面,在其中的人才培养方面,从强调人才的专门化质量,逐步转变为更青睐人才的综合性质量。在科学研究方面,从推崇学术性、理论性的质量,逐步转变为学术性、理论性、应用性、实用性的并重。在社会服务方面,不仅强调向社会提供的利益的质量,而且强调更有效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质量。同时,高等教育质量又可能制约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在现代,人们已经深刻感受到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及其质量,因而,“科教兴国”成为许多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

高等教育质量的地域性是指同一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会因不同国家、不同区域而有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于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的地域性表明,高等教育及其质量既有在一国、一区域内的相似性、连续性,又有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因而,一国、一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应该保持平稳发展,而国与国、区域与区域则必定存在高等教育及其质量的竞争,也必定存在合作的可能。高等教育质量的地域性特征也表明,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关于高等教育及其质量的观念、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是有区别的,当一国、一区域参考和借鉴他国、他区域关于高等教育及其质量的观念、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时,必定不能简单化,更不能照搬。

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性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并且适当超前,在前瞻性理念和思路的引领下,时刻注意审视高等教育质量变革的目标、形式和内容,决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任何落伍于时代的质量都是缺乏活力、动力和意义的,因而就不是真实意义上的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地域性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主动参与竞争的发展战略。通过这一战略的实施,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制度、模式。所谓“国际接轨”就能够取长补短,防止囿于一定的空间而故步自封、夜郎自大。

高等教育质量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是统一的,综合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如何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是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制订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控制高等教育发展全局的重要理论依据。

五、特色性和可比性:高等教育质量个性的特征

任何社会历史、任何国家和区域的高等教育质量,都具有那个时代、那些地域中的个性。个性,即指事物全部品质特性的总和,最基本的表现就是事物具有的特色及其与他事物的可比。所谓特色,就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品质特性或者行为方式,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基础。所谓可比,就是指在一定基准下辨别事物之间的异同、水平、程度等,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前提。

高等教育质量的特色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社会服务质量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品质特性的客观反映,表现为高等教育及其质量的校际特色、地域特色、国家特色、国际特色四个层面。例如,校际层面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定位特色的有:研究型大学的特色,教学型大学的特色,综合性大学的特色,单科性大学的特色;国际层面的不同国家的特色有:中国特色,美国特色,日本特色,等等。不同特色的高等教育必定有传统、风格、定位等的不同,反映为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模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一定的高等教育及其质量可能不一定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一定会具有某些很鲜明的特色,高等教育质量的特色具体落实在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特色上。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和成功经验看,高等教育质量的特色性是高等学校生存、发展和提高的基础,是高等学校竞争力中的一个要素,是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从高等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办学特色往往是办学优势的先期成果,以办学特色去求具有更高意义的办学优势往往是相当成功的战略选择。

高等教育质量的可比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是可以作为一定的个体进行相互比较的,比较的结果可以有具体的优劣或者高低之分,它是高等教育质量个性的反映和验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性特征表明,高等教育质量是可以被测量的;高等教育质量的统一性特征表明,高等教育质量可以建立基本统一的标准;“可以被测量”、“统一的标准”是事物具有可比性的充要条件。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性特征和统一性特征表明,高等教育质量的可比性是客观实在的。高等教育质量可比性特征表明,在理论和实践上可以建立规范的比较标准、比较技术、比较方式,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测量、比较,比较结果可以用于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区别、评价,建立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优劣或者高低的排位,以利于对某一个时空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水准识别、成因分析和质量监控,以利于明确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竞争的态势和竞争的要点,从而更有效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高等教育质量的特色性和可比性是高等教育质量个性的具体反映。认识和把握特色性,可以使人们在发展策略上从特色入手,以特色求质量发展的效益、求质量优势的形成,带动质量整体的提高。同时,以特色的观点、思想为指导,使高等教育不拘一格地得到发展,引导高等学校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正确选择特色发展的模式,办出自身的风格、风采和风貌,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比较才有鉴别,认识和运用可比性,可以使人们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正确把握质量提高的成效,通过运用测量、比较和评价方式,对发展成效准确判断和定位,以利于肯定成功的意义、识别存在不足的成因,获得对高等教育质量发展和提高的全面认识,为持续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选择方向和道路。

【注释】

[1]刘尧.西方高等教育质量观及评估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6(1):20.

[2]林永柏.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界定[J].教育科学,2007(12): 34-35.

[3]周川等.高等教育质量:概念与现实[J].江苏高教,2000(2):35.

[4]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J].高等教育研究,1999(4):49.

[5]傅宝英.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与维度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1):21.

[6]冷余生.从质量争议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和任务.2006年湖北高教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

[7]和飞.高等教育中“学”与“术”的关系——兼论大学办学理念的分野[N].光明日报,2007-12-05.

[8]李志义.关于人才培养规格[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7).

[9]刘智运.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思考.2007年湖北高教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