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国际形势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国际形势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时间:2023-0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国际形势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而来。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成为本国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国际形势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形势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浪潮正席卷而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在为各国的发展带来良好境遇的同时,也为可持续的发展和前进埋设了大量的风险与不确定因素。身处全球化时代的各国高等教育必然深受其广泛的影响,并给各自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经济全球化必然对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产生影响,有力推动并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全球流动,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有利于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但同时,全球化也为高等教育带来质量观、人才观与教育模式的转变,为经济全球化发展作出贡献。

(一)经济全球化要求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才、资金、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以此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佳配置。随着经济发展在全球力量的加强,地域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许多屏障将逐步减弱或消除,由此必然带动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密切,使各国的教育资源融入全球这一大市场,使一国的教育市场向他国甚至全世界开放。

经济与教育有着特殊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从客观的市场需求方面拉动了教育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人才竞争、人才需求和人才标准的全球化。有学者研究发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贸易是三分天下,约三分之一的贸易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约三分之一的贸易是在不同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其余的贸易仅占三分之一。企业不仅要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原材料供应,规划生产力的布局,优化销售网点的配置,更重要的是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人才并选派到世界各地,人们将更经常地在国与国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流动,因而人才全球性流动是必然的,并由此引发人才标准的全球化。从事跨国经营的经理和员工不仅要熟悉国际经济运作的规则,更要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这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与合作对人才素质的结构要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国际接轨,培养全球化所必需的能够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国际型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发展,必须融入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去。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改变传统的质量观,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

(二)经济全球化激化了国家间高等教育质量的竞争

经济全球化明显的表现之一是无边界、跨国界的高等教育市场的出现。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客观上要求每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在新的机会和挑战面前,优化自身高等教育资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发达国家名校林立,生源竞争激烈,政府拨款下降等问题迫使西方高校纷纷向海外扩张的欲望特别强烈。凭借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明显优势,许多发达国家高校纷纷寻求在发展中国家打开市场,扩大国际生源,解决高等教育供给不足以及教育投入不足等困难。发达国家高校通过在国内院校招收自费的国际留学生,到海外与当地高等教育机构和组织合作,开办分校或者联合办学,举行远距离教学、网络教育,并且邀请其他国家的高校到本国办学等多种形式扩大高等教育市场。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面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竞争压力,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激发出空前的创新意识。通过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教学经验,发展中国家为本国高等教育质量注入活力,提高了本国高等教育质量并缩小了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

应当正视的是,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级教育活动,它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应该代表时代的最高水平。不断提升自身质量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求,高等教育市场的全球化为国家间高等教育互相借鉴和互相学习,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创造外部条件,特别是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和迫切要求。

二、政治多极化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平等交往的世界。由一个国家主宰他国命运和左右世界形势的局面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所以政治多极化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目前正处于新旧格局变换交替的过渡时期,即以一超(美国)多强(欧、日、中、俄等)为特征的多元化格局,并正在向政治多极化格局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力量正在进行分化和重新组合,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最终将取决于多种力量的较量和对比,因此是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过程。可以肯定的是,在当前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潮流主导下,国家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科技、经济实力的竞争,最终将表现为国家间高等教育质量的竞争。

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成为本国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瑞士著名的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发表年度竞争力报告,其指标分8大类、250多项标准,共收集4万个数据来评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其中相当部分都同各国的管理、科技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有关,与各国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足够数量的、既通晓国内又通晓国际“游戏”规则、在国内和国际上均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有关。

因此,在国际政治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发展和政策的产物,被完全整合到了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之中;另一方面,现代高校在国际化环境中要面对国际性的法律法规、自由化的全球市场、科研学术人员的国际流动和高等教育国际竞争等超越国家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带来的深远影响。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必须超越传统的人才观念,培养兼具国家意志和国际观念的复合型人才。

三、文化多元化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文化多元化宣言》,强调各国在平等和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各文明间的对话。因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文化犹如人的灵魂,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消失,就等于这个国家灭亡。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它的特别之处,鉴于此,必须在维护各国文化的独立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加强文化多元化合作,才能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世界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进行广泛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建立文化多元化的新秩序。

文化是依靠教育来传递、保存和发展的。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离不开高等教育。《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认为,高等教育机构拥有利用国际化来填补知识空白和丰富各国人民之间和各种文化之间对话的优势很大。高等教育直接选择与整理人类文化,不仅要传承本民族的先进文化,更要汲取、融合外来的先进文化,创造新文化。反之,高等教育跨国、跨文化培养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成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条件。近年来,一些国家和高校大多采取措施制订相应的国际交流计划,扩大人员交流数量;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大力加强外语教学,加大课程中和学校活动中国际知识、外国文化的比重;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本校与其他国家学校之间学历、学位的相互承认创造条件。这些国家和高校希望通过这些方式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提高,实现国际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思想和高等教育观念的碰撞与变革,进而提高各国高等教育质量。

总而言之,高等教育是实现文化多样化的主体,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吸收各国先进的高等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高等教育增强了生机与活力,提高了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完善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了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高等教育被WTO纳入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跨国办学和大规模留学潮以及国际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日益扩大,这一切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本质,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机制,才能有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能力。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予了以下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1]

由汪永铨主编的《教育大词典:高等教育卷》把教育国际化界定为,“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2](www.xing528.com)

日本广岛大学高教研究所的学者提出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标准有三:通用性、交流性、开放性。他说:“首先,所谓的‘国际化’就是指本国文化被别的国家与民族承认,接受并得到相当的评价。一个国家的大学学术水平在国际上获得一定的评价,就意味着大学教育、研究的机能和制度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它为外国学者和留学生所接受,在国际社会里往往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第二,确立能够适应于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学者进行交流的章程与制度,并使之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第三,‘国际化’就是指像对待本国人一样平等地看待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的个人与组织。”[3]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大致可以归为如下几类:

一是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解为一种结果。所谓“国际化了的高等教育”应是一个先进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体系,它不仅是人们为适应社会的竞争,迎接未来的挑战而梦寐以求的近乎理想的大学教育模式,同时还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

二是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解为一种发展趋势。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看做是各种各样具体活动的发展趋势。例如,刘海峰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4]

三是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解为一种过程。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看做是一个借鉴融合的过程。欧阳玉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具体多样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以及它们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实现人类相互理解与尊重的目的的过程。

四是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解为一种目的。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的角度来思考,杨福家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培养融通东西方文化的一流人才,在经济全球化中更好地为各自国家的利益服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界定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理念融合到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等多项功能中,主要内容是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国际认证,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终极目标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积极影响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无疑给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开放教育市场,弥补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随着我国对WTO中有关教育服务协定的履行,国际教育资源通过多种方式进入我国。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等国的高校都在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输出教育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十多年来,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800多个,覆盖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到2006年4月,则增长到1100个。中外合作办学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某些教学领域的空白,增加了教育供给,促进了薄弱学科的建设,在满足公众求学需求的同时,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增加了高等教育供给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并在培养紧缺和急需人才的同时,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受到部分学生关注和欢迎的办学机构或合作项目。[5]同时这种开放式合作办学也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的变革等方面提供了可供实际参照的标准和可资借鉴的启迪。

2.走出国门,放眼世界,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近十几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向国外派遣了数以万计的访问学者,他们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科技知识,也带来了根据国际人才市场需求改革高校招生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动力。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已成为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直接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使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目标、规格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朝着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前进。

3.交流合作,学习引进,改变高校管理理念和方式

高等教育国际化除了带来先进科技知识外,还给中国带来了现代教学管理观念、模式和一些国际通用的标准、质量评估方法和考试模式。我们可以对其择优学习和引进,如中国国内高校间以及中国与外国高校间都已开展了网上教育和远程教育。又如TOEFL、GRE、IELTS已成为中国大学生所熟知的英语考试模式。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我们自己的EPT和HSK(英语和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模式等。

上述这些都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已悄然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变革,这些变革的主要目的或者说主要任务就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推进下,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或迟或早地会融入国际化体系之中,并以其特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必须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标准来审视我们的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质量,着力借助高等教育国际化带给我们的有利条件和时机,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使得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有特色、国际化。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消极影响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风险,对高等教育质量构成了严峻挑战。这主要表现在:

1.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加剧了国际高校的不平等

发达国家一般占据国际高等教育的主导地位,如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的德、法、意等国,它们在教育规模、价值观、语言、科学知识产品等方面有淹没和排挤其他国家的趋势,特别是在高校的质量评估、学位的等值互认方面有严重的歧视现象。如我国有些已进入211工程的重点大学的学位都未能得到发达国家的承认,而我国在医疗专业方面的学位几乎都得不到发达国家的承认,学生毕业后也不能在发达国家行医。而发达国家的几乎所有高校的学位都在我国通行无阻。[6]这显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正是由于这方面的不平等对待,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竞争中受到极大限制。

2.西方发达国家的精神渗透,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构成严峻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进行。衡量或评价一所高校的教育质量乃至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所以,自有高等教育以来,任何一个国家、政党都无不把灌输自己统治阶级的意志、价值观作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要求或标准。

而发达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不断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在政治、文化和价值领域的渗透。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会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精神洗礼、价值观改造,通过各种所谓学术交流、学术机构的名义不断进行潜移默化的侵蚀渗透。在国际化进程中,大量西方文化知识信息利用互联网如潮水般涌来,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其中一些包藏祸心的精神糟粕打着各种旗号,在大学生中寻找代理人。这些糟粕将侵蚀和扭曲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对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构成现实的威胁和严峻的挑战。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教育、远程教育,使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进一步加强了交流、联系和合作。各个国家高等教育通过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发展本国的高等教育。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少数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同时也加快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和侵蚀。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充分利用这一国际形势带来的机遇,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化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