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提高质量是高校发展的迫切需求

提高质量是高校发展的迫切需求

时间:2023-0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必须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树立教育的品牌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利于提升高校品牌、有利于加快高校科学发展、有利于促进高校师生和谐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的信誉与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概念。

提高质量是高校发展的迫切需求

第二节 提高质量是高校发展的迫切需求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必须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树立教育的品牌意识科学发展观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利于提升高校品牌、有利于加快高校科学发展、有利于促进高校师生和谐发展。

一、提高质量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品牌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越来越需要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越来越需要从社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因此,高等学校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是高等学校品牌的基础,没有了质量,高等教育将毁于一旦,高等学校亦将毁于一旦,更谈不上品牌。借用企业对产品质量、企业的信誉、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之道的认识,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高等教育质量亦是高等学校的生命。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质量为本”的思想。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质量的学校根本就谈不上发展。在满足社会对人才数量、人才规格、人才类别需求的同时,应该把人才培养的质量放在首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提高质量这个中心,培养业务精、能力强、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要从思想上,真正确立“人才培养,质量为先”的理念。

学校的发展要把质量放在首位,是指高等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要鲜明地提出“学校发展,质量为首”,并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让学校的发展与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进行。

“人才培养,质量为先”是从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概念中提炼并引申过来的。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来,对于质量的认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产品进入市场流通并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首要的是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生命力,没有质量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质量企业就会在市场经济中被淘汰。20世纪80年代,海尔冰箱的故事在中国企业界可谓家喻户晓,同时,也被许多企业视为管理的经典。张瑞敏不但砸下了第一锤,而且还让各部门主管、技术人员、班长、员工每人都砸。自此海尔人始终坚持“如履薄冰”的质量与生存的理念,精益求精地苛刻要求自己,从狠抓质量开始,经过艰苦的奋斗和拼搏,终于塑造了今日辉煌的海尔品牌形象。“海尔砸冰箱”,砸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没有了质量企业将不复存在。

同样的道理,企业管理的质量理念对中国大学教育是一种很好的警示和启发,我们一定要做到人才培养要把质量放在首位,这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质量之道就是高校的生存之道,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就是高等教育的生存观。中国的高等教育只有树立质量为先的意识,并把它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才能为富国强国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

信誉与质量是密不可分的,仅仅有产品的质量还不行,产品的质量通过努力、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可以上得去的。但是,质量信誉的建立是艰苦的,是长时期的,它是通过把人本管理和精细化质量思想贯穿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通过产品质量的保证,通过组织以人为本的服务,使得公众对组织产生信任。我们仍然以海尔集团为例,通过对市场的深入研究,他们提出了当今最先进的理念,认为企业经营销售的最高境界是“以市场为中心,卖信誉,而不仅仅是卖产品”。产品合格不是最终目的,用户满意才是最终目的。随着社会进步科技的发展,没有永远十全十美的产品,但是有百分之百满意的服务与信誉,用户满意就是信誉。推而广之,教育质量社会满意、人才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就是信誉。信誉难得但易失。比产品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信誉度,信誉度必须不断超出客户的期望值。

高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才培养,信誉至上”的道理的理解应更为深刻。因为人才培养的指向和质量的载体是一个个社会人,教育质量与信誉的好坏不仅仅只是影响到人的发展、或者受教育者的一生,而且对社会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由于我们的质量与信誉不佳,使社会失去对高等教育的信心,那将是十分可怕的。因此,高等教育的信誉与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概念。只有永远的质量,才会有人才的信誉;只有人才培养质量的信誉,才会保证高等教育的信誉。

高等教育工作者应时刻铭记“提高质量,责任重于泰山”。应该看到:在高等教育资源不够充足、高等教育的环境还有待改善的情况下,绝大多数高等教育工作者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经济的变化使得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驾驭世界经济的能力、掌握自己国家经济命运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是摆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要时刻绷紧质量这根弦,牢记“质量重于泰山”的历史责任。

大学作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应当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弘扬民族精神,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责任。这种责任的内涵丰富,除了知识与能力的质量责任外,还有政治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质量责任。

大学负有重要的政治责任。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而大学阶段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甚至影响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大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对社会发展影响极大。大学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要牢记自己的道德责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社会整个价值系统带来了深刻变化。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进程中,社会风气、社会道德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大学应通过传承历史文明、弘扬民族道德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大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责无旁贷。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特征与大学的价值取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构建负责任的大学成为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必然要求。构建负责任的大学要求大学管理者明确大学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坚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规划大学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湖北地区高校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学校发展这个主题,广泛开展转变教育思想的大讨论,从思想认识上提高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时刻牢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学校自己发展的需要。通过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湖北地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教育质量还存在着下列问题:一是质量意识淡薄,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三是师生比例偏大,四是师资水平有待提高,五是教育教学方法亟待改进。湖北地区高校应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质量监控机制、营造质量氛围,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此,湖北地区各高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明显成效。

武汉大学在努力创建国内外高水平知名大学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本科教育的质量保障战略,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模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研究和创新为基本特征,一流的本科教育应成为立校之本。综观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没有一所大学不是以本科教育质量为基础的。20世纪末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出现了变革本科教育的浪潮,目的就是加强本科教育,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大学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本科教育之所以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处于基础性的重要地位,是因为本科教育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不仅为学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大批学者、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还有继续深造的高质量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等),而且学者们往往通过本科教学综合化、系统化的课程研究与讲授,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本科教育是大学的“血液”,决定着大学的经济生活。本科教育质量是形成“名校”品牌的第一要素,公众是通过本科教育直接认识大学的。一流的本科教育是建设一流研究生院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具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硕士、博士人才的基础条件。只有本科阶段受过良好的熏陶和训练,到了研究生阶段才能脱颖而出。武汉大学经过三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在员工中牢固树立起以学生为本、本科教育为本的共识,使学校在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该校从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出发,认为教育质量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厚积薄发、重视创新和参与国际竞争三个方面。基于此,该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四个基本要求,即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创造、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全球视野。四个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两种能力,即自主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并把自主创新力作为人才质量的核心要素,把国际竞争力作为人才质量的检验标准。在宏观战略上采取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在规模上从“快速发展”转变为“适度超前发展”,注重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者协调发展,在不少高校规模持续扩张的形势下,坚定地将本科生招生人数稳定在一个适当的范围,把发展重点切实放在质量的提升上;二是在战略布局上确保本科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充分利用学科综合优势、科研资源和开放环境打造高质量本科教育,使本科生享受到研究型大学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是在管理服务上形成全校为本科教育服务的办学局面,努力营造领导重视教学、教师倾心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办学氛围。(www.xing528.com)

华中科技大学发动全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围绕“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开展大讨论。学校专门发出《关于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通知》。校长李培根在学校教代会上的《学校工作报告》中强调,认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为“质量工程”的实施打好思想基础,办尽可能好的教育。李培根指出,“办尽可能好的教育”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从主观上要积极开展工作,把有限的资源用好用足;二是从客观上要稳健开展工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要将重心放到使学生受到尽可能好的教育。这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有利于提升毕业生今后在社会上的总体表现,有利于提高学校声誉。因此,有许多思想观念需要澄清,需要统一认识,这就有必要开展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李培根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这是开展教育思想讨论的哲学基础。对于一所学校,教育思想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新生力量,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其历史上不乏以教育思想讨论为突破口,实现变革思想、统一思想、促进发展的实例。教育思想是学校教育之魂,也是学校教育发展具有前瞻性的表现。要通过经常性的教育思想讨论,达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目的。就如何搞好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李培根提出了四点要求:其一,学校领导和各单位、各部门的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真正拿出精力来抓质量工作;各单位要通过一定形式组织学习讨论。其二,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而且教育思想只有变成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要积极动员,真诚依靠广大干部、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三,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善于总结,善于规划,要善于从自己的实践、他人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要组织力量进行广泛的调研,为师生员工提供更多的讨论素材。其四,要利用校内各种媒体,为师生员工的大讨论提供一定的平台。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将主要围绕什么是尽可能好的教育,怎样才能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提升学生哪些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等教育观念、教育问题展开。李培根用“统一思想,行动起来”八个字概括了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目的。他认为学校该如何发展,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仅统一思想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每一位师生员工要行动起来,通过这次大讨论,对今后若干年的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相当的现实指导意义。他比较了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主题“办尽可能好的教育”和教育部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异同,强调两者并不矛盾。他认为,一方面提出的“办尽可能好的教育”,是要以比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更符合学校的实际和追求目标;另一方面,从“追求卓越,追求一流”的层面来讲,学校目前处于不利的条件及困境之中,这就要敢于“超越现实,超越自身”,没有这种超越,就没有学校辉煌的未来。校党委书记朱玉泉在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是学校继做好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之后,学校确定的又一项中心工作。并重点提出了如何理解国家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目的、意义。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深刻分析我国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继20世纪末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之后,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华中师范大学通过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明确提出“学校必须以质量为生命,教师必须以教书为天职,学生必须以学习为首任”的理念,采取以下四大对策,致力于“校本质量工程”建设:一是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建设水平。近年来,学校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获得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名师1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5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70项,合计获得建设经费552万元,在部属师范大学中名列前茅。二是以“检查评估”为手段,教学规范常抓不懈。学校及时公布学期初、学期中及学期末的教学检查与评估结果并反馈,把院系教学工作纳入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单项测评,做到目标任务阶段性业绩评价客观、诊断准确,反馈及时到位,作用显著。学期末组织网上评教,作为省级教研项目,网上评教系统的开发与运行,受到同行赞誉。三是以“教师教育”为契机,着力培养一流师资。2007年国务院决定在部属6所师范大学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示范工作,该校抓住机遇,坚持办学历史和现实需求相结合、学科专业大类培养和教师教育特色培养相结合、专业能力强化和整体素质提升相结合、职前专业培养和职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致力于“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一流师资”的培养,通过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实施师范生“双导师”制度、建立“中部地区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加强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师范技能达标测试制度等措施,强化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进一步彰显学校教师教育的鲜明特色。四是以“交叉复合”为模式,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学校针对不少非师范专业的办学定位仍不明确,办学特色还不够显著,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的现状,提出以区分专业性质,凝练专业方向,优化专业课程、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为重点,进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从2004年起开始设置“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实验班的基础上,近几年陆续增设新闻传播—信息技术数学—物理学、日语—国际贸易、数学—经济学、法学—经济学等交叉培养实验班,并正在进行论证化学—物理学(材料)实验班的可行性。2007年9月学校下发了《华中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博雅计划”实施意见(试行)》,启动了旨在对非师范专业拔尖学生实行特殊培养的“博雅计划”,已初见成效。

华中农业大学在开展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紧密围绕“实践·创新·质量”的主题,进一步更新观念,统一思想,用科学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作指导,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并且提出,更新观念,要坚持用科学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武装全体干部、教师的头脑,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强化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同时,教育引导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在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工作创新,不断丰富工作手段,着力解决教育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要在各项工作中进一步凸现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围绕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整合校内外资源,出台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和实践活动的政策和制度,构建“关心学生学习、关爱学生成长、关注学生生活”的育人环境和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式学习和帮助学生构建协调统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通过对“实践·创新·质量”主题的讨论,认识到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要基于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背景。质量观是系统、全面的,要从单维向多维转变,如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下,各种能力如何分级提高;单门课程建设应向系列课程建设转变,形成集成效益。教师教学应从教师“代学生学”转为“带学生学”和“教学生学”;封闭型课堂应向开放型课堂转变,弱化课程和知识的学科边界,鼓励师生多维度思考问题。管理方面,制度具有约束性,有合理成分,也有负面影响,关键在于管理者的恰当引导。大家也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学校社会声誉、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是学校育人重要环节途径,是保持学校属性的重要特征。文化育人是潜移默化的,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大力促进人文社科的发展。

湖北工业大学围绕“质量立校”和“人才强校”,在全校开展的“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转型步伐”大讨论活动,全面回顾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办学过程中创新的经验、创新的成果和不足,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发展,克服学校在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发展措施、发展环境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障碍,为加快学校转型步伐提供更加有力的精神支持和发展举措。通过讨论,全校师生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达到“五个突破”:一是创新发展理念,在强化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取得突破;二是创新发展思路,在寻找向教学研究型转型的科学途径上取得突破;三是创新发展举措,在探索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方式、新载体、新措施上取得突破;四是创新管理制度,在完善体制机制,实现依法治校上取得突破;五是创新领导方法,在提高决策水平和办学治校能力上取得突破。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加快了教学改革进程,启动了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实验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质量工程”项目,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院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开展学院准确定位和办学特色的讨论,确立了“坚持四个为本”,“做到两个满足”的办学理念,“优质服务、满足需要、教有所成、充分就业”的质量方针和提高“四率”的质量目标,即“双证”(含职业资格证)率不低于95%;就业率不低于95%;社会满意率不低于90%;学生满意率不低于90%。在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指导下,建立了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校企互动,建立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刚柔相济,创建柔性化理念指导下的质量与教学管理体系;专兼并举,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等。该校近年来已经启动5个国家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校级重点专业以及7个专项的全面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导向课程、生产性实训、社会服务与辐射、学生素质拓展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在以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取胜,创新学院的办学特色,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仅2008年上半年,学院与10余家企业和机构联合开展人才培训、技术合作与咨询服务,项目达100余项,完成对中原电子集团、武汉长江融达电子有限公司、中船重工第717研究所、武重集团、武汉凡谷电子集团等企业的技术开发与服务到款额300余万元,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近一倍。学院还在富士康科技集团、武钢集团、神龙集团等在汉的大型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形成办学特色,增强社会辐射功能,真正发挥高职高专的示范效应。

二、提高质量有利于加快高校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就是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学校的实际,在凝练学科方向、调整学科结构和布局、整合和提升学科队伍水平、充实基本条件、培养杰出人才和产出重大科研成果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代表着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培养质量,决定着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因此,高等学校都是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促进着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又推动着学校的学科建设。

在这场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中,湖北地区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规划了学校发展道路,调整了学校的学科结构,加强了学校的学科建设,提升了学校的学科实力,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2008年开学初,武汉理工大学在各二级单位深入开展第三轮教育思想大讨论。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教育思想与学科建设大讨论工作,要求全体教师以学校教育思想与学科建设大讨论为契机,对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特色理念、定位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思考和论证,分析学院学科建设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提出要做到实效性、主动性、规范性,把质量落实到育人的各个环节。理学院认真谋划今后若干年的发展思路和建设方案,召开“第三轮教育思想与学科建设大讨论”工作会议,结合修订和完善各学科“十一五”建设发展规划,重点围绕人才培养,制订出2008—2020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长江大学在前期围绕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推进院系目标管理等展开了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又围绕启动人才培养的质量工程进行了新一轮的大讨论。大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学校的发展应该尽快由规模稳定转变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规划和实施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基础教学实践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质量工程;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办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质量特色,人才培养的质量特色表现在本科人才的规格与质量标准定位要准确、本科教育的定位核心就是夯实基础和能力培养、本科人才的教学质量观要反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讨论使大家认识到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办学模式,既是学校办学的最大特色,又是走开放办学的有效途径,也是一条提高质量的必由之路,还能有效地利用校外的优质资源。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要“进规划”、“进大脑”、“进管理”,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要“进校园文化”、“进培养计划”、“进教学环节”。

三、提高质量有利于高校师生和谐发展

高校师生是提高质量的主体,提高质量的过程也就是师生和谐发展的过程。高校教师,包括管理工作者,是落实“人才培养,质量为先”理念的实践者,他们通过教学和管理活动,激活广大学生的学习潜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是直接的需求者和最大的受益者。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也得到了发展。教师还可以在对于提高质量的努力中,得到学生的认可,并产生心理上的满足。

其实,早在张伯苓担任南开大学校长期间,就提出了“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大学办学理念和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教育质量观,从而使南开大学成为中国近现代最具活力的大学之一。“知中国”就是要在社会调查研究的实践上,认识中国,熟悉中国的历史和国情,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结合国际国内的形势,准确看待中国的现在和将来,研究中国的实际状况和问题。“服务中国”就是要在“知中国”的前提下,认真研究中国的问题,培养中国自己的人才以解决中国的问题,其关键就是要培养出具有爱中国、有能力为中国服务的“土货化”爱国人才。张伯苓指出,土货化者,非所谓东方文化精神,乃关于中国问题之科学知识,乃至中国问题之科学人才。“知中国、服务中国”,即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目标的教育。“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本质就是走中国特色的办学道路,就是教师要传授研究中国问题的科学知识和培养能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有能力的爱国主义人才。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张伯苓提出通过“五项训练”培养“允公允能”的人才,也就是要培养具有国家观念、社会责任和团体精神,具有能解决中国问题实际能力的人才的质量目标;他认为教育的最终质量是大学生的和谐发展。

张伯苓的教育思想和质量观是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的。我们今天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出知中国、服务中国、热爱人民,又具有国际意识和世界竞争力的人才,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自身必须和谐发展并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种人才质量观也就是适应社会要求,有利于师生和谐发展质量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今天,我国高等学校应立足中国现有国情和社会现实问题,根据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来办学,结合学校实际准确定位,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确立正确的质量目标,使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与其社会服务职能相互适应,互动发展,从而使大学永葆生机与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