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教学是关键

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教学是关键

时间:2023-0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武汉科技大学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计划中进一步加大道德修养、法律等社会科学课程和美术与音乐鉴赏等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课比例,从“师德”与“师艺”入手,突出师范教育的“通识教育”内容。

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教学是关键

第三节 改革教学是关键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新世纪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要实现新的目标,必须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内容,加强现代化的教学组织和管理。

一、改革教学方法

近年来,湖北省区范围内各高校在充分吸收各种先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对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大胆革新,最突出地表现在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上。

研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本科阶段,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占较大的比重。它为学生奠定了研究创新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也是研究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学习科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的过程。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自主”和“研究”成分,为学生发展研究能力做好铺垫。

华中科技大学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质量工程;要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推动学生学习团队的组成和研究平台的搭建,倡导基于问题或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启动“大学生研究计划”,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科学研究,建立本科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和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的制度,把引导学生进入前沿研究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并在制度和政策上予以保证;实施本、硕、博打通培养计划,加强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阶段整合与课程衔接,体现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要求;以学习特优生的选拔与培养工作为基础,实施优才优育计划,集中全校优质资源,打造一批能高度体现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拔尖人才。

华中师范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主要由以下六大模块组成:实验教学模块,包括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包括教学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实(见)习模块,包括相关专业的野外实习、课程见习、工业见习、专业考察、社会调研以及艺术考察活动等,目的是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训练模块,包括课程论文(设计、创作)、学年论文(设计、创作)、毕业论文(设计、创作)等,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训练;综合练习模块,包括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等方面的内容)、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社会实践模块,包括各类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等,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武汉科技大学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了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建立了完整的课堂教学、科学试验、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孔建益寄语本校大学生:“要多动脑、勤实践、敢创新,作为学子中的精英,在搞好学习的基础上,要结合专业及社会发展方向,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需求,特别建立了武汉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以“面向实业需求、培养实用人才、倡导崇实学风、强化实训动手”四“实”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学校冶金行业特色,以机械工程、材料、冶金、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重点,以培养具有“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重创新”为特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的机械基础加工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电工电子训练、IT技术训练、综合创新训练,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运用现代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能力的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服务。

二、改革教学内容

在“知识爆炸”的当今时代,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积累起来的学科知识和经验浩如烟海,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够掌握的学科内容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应该遵循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统一的原则。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与载体,不学必然无术,离开知识掌握的能力、素质培养是不存在的;能力是对于驾驭知识、使知识恰当发挥其作用的途径和方法的掌握;素质是由知识、能力等要素升华内化而成的,体现人的品格、潜质、底蕴和境界的一种深层属性。

改革教学内容,需要根据现实社会的发展状况与学科的特征,选编、修订课程内容。许多高校都十分重视这一工作,不少高校组织了专门机构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和主持,以使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如华中科技大学体育课程的修订,就提出了将“身体性与文化性相结合”、“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课程标准,为教学内容改革做了很好的探索。

黄冈师范学院在改革教学内容中,按照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则修订教学计划。新的教学计划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突出“通识教育”。在教学计划中进一步加大道德修养法律等社会科学课程和美术音乐鉴赏等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课比例,从“师德”与“师艺”入手,突出师范教育的“通识教育”内容。二是体现“文理渗透”。以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为切入点,加强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和对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教育。三是加强“实践教育”。通过教学实验和技能训练、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注重“学生主体”,加大校级任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比重。

三、改革教学组织

(一)促进“学、研、产”三位一体

教学组织实际上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活动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与空间的安排方式,它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按照“课程活动观”的要求,广义的教学组织包括合理确定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教学活动的教学对象(或单元)、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学情景布置等。狭义的教学组织就是确定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教学情景的布置。

传统的教学组织注重理论知识讲授,并力求通过实践教学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如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界提出“边学边做”,强调先学后做,在学的过程中去做,追求应知应会,这对于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无疑是一种进步。显然,“学”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做”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其理论基础仍然是以理论学习为轴心的教学思想。

“学、研、产”三位一体的教学组织,融理论教学于实践教学之中,由边学边做转变为边做边学,追求应会应知。它所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以实践活动为轴心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组织没有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界限、没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没有理论教学时间与实践教学时间的界限。它是以实践教学为先导,以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彻底改变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两张皮”的现象。

在新的教学组织中,高校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学校相应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审定及师资培训,还可承担一定的具体教学工作,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根据学校与专家委员会共同审订的教学计划,按照不同专业的情况,分阶段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地工作结合起来,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学校的带教教师和企业的带教师傅共同负责对学生的指导和考核,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以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及行业的人才需求相吻合。社会的发展要依靠大量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项于企业和学校都有利的事业,但要进一步拓展校企共同发展的空间,使高等职业教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责任明确、措施得力、易于操作的政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重视。

不少高校在教学组织创新中取得明显成效。20世纪90年代后期,华中科技大学就提出了“育人为本,学研产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将人才培养的阵地由教学、科研环节拓展到了企业和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同时实施学研产联合培养计划,加强国家教学基地和示范中心的建设,探索学研产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www.xing528.com)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于1996年10月10日被教育部批准建设国家理科(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的宗旨是,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输送受过系统严格物理学训练、具有开拓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潜能的高水平高素质研究型人才;为物理学教学改革探索经验,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的物理教师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它们建设适合现代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构建开放式人才成长空间,创造条件广结学缘,引导学生逐步接近学术前沿。人才培养的基本思想是:强化基础、拓宽层面、提高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创新能力。

(二)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增强学校实力

大学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内在学术性与外在社会性的有机统一。从内在学术性来看,大学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学术机构,必须探索真理、追求知识、发展学术。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认为,大学所能做的最大服务,国家所仰赖于大学的最重要的服务,社会所不能做只有大学才能胜任的服务,就是其学术性的贡献。这一点说明学术性是大学的立身之本,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

1.将科研引入教学

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术自由”被尊崇为现代大学的经典理念,被誉为现代大学的“遗传基因”。潘懋元先生认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是体现高等学校教学过程较之一般教学过程不同的一个基本特点;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是高等学校较之一般教学过程特殊的教学原则,而且,这种教学超出一般教书匠的教学而体现出高级教学的本质。如何彻底贯彻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经典理念,既要使其体现在“教”上,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和使教学过程具有探索性;又体现在“学”上,实施研究性学习。

将科研引入到教学过程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从大学本科教学过程完整性的本质来看,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不仅应体现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而且更应该体现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否则教学过程不完整。完整的教学过程,应促进人的潜能的充分开发,体现出不断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逻辑;应该体现出主体性的不断生成与发展;应该体现出主体对知识的认识过程;应该体现出从教到不需要教的自身超越性。因而将教学过程视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程式化、固定化的“特殊的认识过程”;把科学家进行科研的认识过程和学生学习知识的认识过程混同起来或绝对对立起来,或者强调一面而排斥另一面都是不对的。必须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发挥传统教学过程长于打基础,而科研过程长于发展创新能力的各自功能,使两者相互促进,从而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把研究作为大学的教学方式,也被著名的美国高等教育学家伯顿·R.克拉克教授在研究了德、英、法、美、日五国的大学教育后所肯定:“在我们所考察的五个国家,以及一般在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中,科研应该是高级教学和学习的基础这个信念闪耀着光芒。”[11]

2.鼓励教师创新性地教,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

世界一流大学以美国居多,这些大学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重视本科。美国本科教育改革经验,主要体现在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的几个报告之中,其中对我国近几年本科教育改革最有影响的报告,是该委员会的《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以下称《博耶报告》),其所体现的理念就是要建立以研究为本的学习的中心思想,并据此提出了改革本科生教育的10项途径。2001年5月,该委员会又针对这一报告的落实情况发表了《重建本科生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追踪其贯彻的效果。回顾认为,经过3年努力,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受到了大学内外前所未有的关注,所有研究型大学已十分重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一些宣传也发生了变化,如“本科生研究”已成为大部分研究型大学课程手册的核心词汇。

可以说,《博耶报告》对我国近几年本科教育改革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对促进本科生科研、促进本科教育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

我国教育部2001年秋和2005年1月颁布的两个旨在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专门文件,从要求“大力提倡教授上讲台”,“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到进一步明确要求:“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肯定了将科研引入教育过程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基础作用。

近年来,我国本科教育围绕科研引入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教学出现了如下几大突出特点:一是全国高校均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出台相应文件明确要求“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并制定相应措施;二是全国性本科研究性教学(学习)专题,或列为主要研讨议题的学术研讨会已多次成功召开,且参加者众;三是文献量急剧增大,特别是以“本科生科研”为关键词的文献成倍增长;四是不少教师以研究性教学思想指导着自己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以前发表的论文却未用研究性教学一词,随着自己教育思想的进一步明确,对研究性教学的进一步理解,发现自己数年探索的就是研究性教学,学生进行着研究性学习,从而以“研究性教学”总结自己的成功探索并发表论文;五是在实践层面制度化地实施研究性教学已引起广泛重视,如何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已成为新的探索重点。

实现“教师科研与教学一体,学生学习与创新并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过程是如何安排的。“怎样使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怎样培养他们去自觉地选择职业和从事创造性劳动,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整个求学期间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性质是怎样的。”科研引入教学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当学者型教师,创造性地教。从事一流本科教育的教师尤其不应该仅仅只是知识的传声筒,必须是善于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的学者型创新型教师,使教学过程体现出探索性,使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大学本科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具有层次性:在第一课堂中,教学计划属于宏观层次,课程教学属于中观层次,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属于微观层次;在第二课堂中的本科教学过程层次,都可以充分体现研究性教学。

在宏观层次的教学计划上,成功个案有在欧盟乃至整个世界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丹麦奥尔堡大学的教学。该校本科生在基础学年第一学期,或文科第一学期完成基础学习后,即开始进入由每学期“主题”派生出来的课题(或项目)来组织的教学。

在中观层次课程教学上,成功个案有获首届百名“高校教学名师”奖的华中科技大学李元杰教授和南京大学德馨教授。李元杰教授所主持的《普通物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造,渗透科学研究的各元素,使教学过程具有探索性、趣味性。该课程获得了2003年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奖。

在微观层次的课堂教学上,成功个案有源于洪堡时期,并成为现代大学教学与科研结合的一个基本操作工具:Seminar(习明纳)。这种教学模式流行于西方并被我国一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归国学者率先采用,教学中首先假设真理不存在,然后通过讨论方式来发现真理、趋近真理。

在第二课堂层次上,成功个案有“基地培养形式”与“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等,如华中科技大学的电工电子创新中心[12],在基础训练阶段完成后,即进入项目制的“工程训练阶段”,真刀真枪地在导师指导下,组成课题组开展研究,通过研究进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