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内科疾病用药手册: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内科疾病用药手册: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时间:2023-1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消化道大出血一般是指数小时内的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上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临床上除表现有呕血、黑粪等症状外,可因周围循环衰竭而发生出血性休克,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是临床常见的急症。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及恶性肿瘤等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4.胃镜检查应在24~48小时进行,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并可了解到出血的情况。

内科疾病用药手册: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是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疾病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也属此范围。上消化道大出血一般是指数小时内的失血量超过1 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上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临床上除表现有呕血、黑粪等症状外,可因周围循环衰竭而发生出血性休克,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是临床常见的急症。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及恶性肿瘤等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诊断要点】

1.病史 可有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病、急性胃黏膜病变等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2.临床表现 有呕血、黑粪的临床表现。一般慢性出血临床可能仅见到黑粪、贫血或疲乏无力,急性大出血时患者会出现呕血和便鲜血,伴有周围循环衰竭,出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呕吐物或黑粪隐血试验阳性,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下降。

4.胃镜检查 应在24~48小时进行,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并可了解到出血的情况。出血停止数天后也可进行X线钡剂造影查找出血的病因。

【治疗原则】

1.安静平卧休息,头部放低,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活动性出血期间禁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呕血、黑粪的情况,定期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与血尿素氮。

2.迅速补充血容量、抗休克治疗。

3.根据病情选用药物、气囊压迫、内镜下治疗及手术等止血措施。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1.血容量扩充药 补充血容量,立即输液,可先输平衡液、葡萄糖盐水、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用品,尽快补充血容量。如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应尽早输入足量全血以恢复血容量及有效血循环。(www.xing528.com)

2.止血药物

(1)血管加压素:如垂体后叶素、特利加压素。通过对内脏血管的收缩作用,减少门脉血流量,降低门脉压,从而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2)生长抑素及其衍生物:此类药物主要包括生长抑素和奥曲肽。生长抑素是人工合成的环状氨基酸14肽,与天然生长抑素14肽在原始结构、化学反应及生物效应上完全相同;奥曲肽是人工合成的8肽生长抑素衍生物。两者可明显减少胃肠道血流量,降低门脉压力;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减少下食管静脉丛血流,从而降低曲张静脉壁的压力;并能抑制胃泌素、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血小板凝聚功能,从而发挥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作用。

(3)抗纤溶药:可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产生止血作用。常用氨基己酸、氨甲苯酸和氨甲环酸。

(4)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主要有H2受体拮抗药和质子泵抑制药。血小板聚集及血浆凝血功能所诱导的止血作用需要在pH>6.0时才能有效发挥。因此,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具有止血作用。对于消化性溃疡和急性胃黏膜损害所引起的出血,常规给予H2受体拮抗药和质子泵抑制药,H2受体拮抗药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质子泵抑制剂有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急性出血期应静脉给药。

(5)其他止血药:凝血酶、血凝酶、酚磺乙胺等。

【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