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治疗-《内科疾病用药手册》

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治疗-《内科疾病用药手册》

时间:2023-1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部分患者虽已有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但临床尚无酸中毒的表现,此时则称为不完全性RTA。根据病变部位及发病机制的不同,RTA常被分为四型: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Ⅰ型);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Ⅱ型);混合性肾小管性酸中毒(Ⅲ型);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Ⅳ型)。1.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调节药碳酸氢钠用于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治疗时需用量加大;枸橼酸钾用量依血钾水平而异,需长期维持。

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治疗-《内科疾病用药手册》

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是因远端肾小管管腔与管周液间氢离子(H梯度建立障碍和(或)近端肾小管对碳酸氢盐离子(HCO-3)重吸收障碍导致的酸中毒。部分患者虽已有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但临床尚无酸中毒的表现,此时则称为不完全性RTA。根据病变部位及发病机制的不同,RTA常被分为四型: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Ⅰ型);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Ⅱ型);混合性肾小管性酸中毒(Ⅲ型);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Ⅳ型)。

一、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此型RTA最常见,又称为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dist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dRTA),是由于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不能在管腔液与管周液之间形成高H梯度,因而不能正常地酸化尿液,尿铵及可滴定酸排除减少,产生代谢性酸中毒。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常为染色体显性遗传,自幼发病;继发性常见于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炎,亦可见于其他疾病。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纳差、乏力、呼吸深长及肌无力等;长期钙磷代谢障碍,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导致佝偻病,成年人可发生骨软化病。

2.辅助检查 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伴有低钾血症,尿中可滴定酸减少,尿pH>6.0。

【治疗原则】

1.继发性dRTA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2.针对RTA应予纠正酸中毒、补充加盐、防治肾结石、肾钙化及骨病等对症处理。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1.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调节药 碳酸氢钠为抗酸药,口服后可迅速中和胃酸,解除胃酸过多或烧心症状,但作用较弱,持续时间较短;枸橼酸钾用量依血钾水平而异,需长期维持;枸橼酸合剂(枸橼酸100g,枸橼酸钠100g,加水至1 000ml)除补碱外,尚能减少肾结石及钙化形成。

2.维生素D补充药 对已发生严重骨病而无肾钙化的患者,可长期口服维生素AD丸,小心应用钙剂及骨化三醇[为维生素D3的最重要活性代谢产物之一。通常在肾脏内由其前体25-羟基维生素D3(25-HCC)转化而成,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并调节骨的矿化]治疗,但需定期监测血钙水平,以防发生高钙血症。

3.蛋白同化激素 苯丙酸诺龙用于纠正骨质疏松,既能增加由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又能抑制氨基酸分解生成尿素,纠正负氮平衡。同化作用甲基睾酮强大而持久,雄激素作用较弱。可使钙、磷、钾、硫和肌酸蓄积,促进骨骼肌发育,躯体骨骼生长,体重增加,以利骨质成长。

【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续 表)(www.xing528.com)

(续 表)

二、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proxim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pRTA)是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HCO3功能障碍所致的酸中毒。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肌无力、多尿、烦渴、多饮等;小儿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

2.辅助检查 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及尿中HCO3增高。

【治疗原则】

1.继发性pRTA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2.针对pRTA应低盐饮食、纠正酸中毒、补充钾盐、防治肾结石、肾钙化及骨病等对症处理,同dRTA。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1.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调节药 碳酸氢钠用于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治疗时需用量加大;枸橼酸钾用量依血钾水平而异,需长期维持。

2.利尿药 主要作用于肾小管髓袢升支的皮质段和远曲小管的前段,抑制Na、Cl-在该处的重吸收,从而起到排钠、利尿作用,以增强近端肾小管HCO-3重吸收。可服用小剂量氢氯噻嗪。

【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