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肾脏结构与主要功能-现代营养学

肾脏结构与主要功能-现代营养学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肾脏的体积各人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正常成年男性平均长10 cm,宽5 cm,厚4 cm,平均重量为134~150 g;女性肾脏的体积和质量均略小于同龄的男性。肾间质具有生成前列腺素的功能、吞噬功能和促进尿液浓缩功能。

肾脏结构与主要功能-现代营养学

6.1.1.1 肾脏的主要结构

肾脏位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位于腹膜后面。肾脏的体积各人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正常成年男性平均长10 cm,宽5 cm,厚4 cm,平均重量为134~150 g;女性肾脏的体积和质量均略小于同龄的男性。

肾脏的内侧缘中部凹陷叫肾门,肾脏的血管、神经、输尿管从这里经过。如果把肾脏纵向切开看,可分为两部分:外侧为皮质,内侧为髓质;再里面有一空腔叫肾盂,由肾小盏和肾大盏两部分组成。肾盂和输尿管相连。肾脏的基本结构是肾单位。每个肾脏有100万~200万个肾单位,每一个肾单位是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所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及其分支组成的毛细血管网盘曲而成,随后汇成一条出球小动脉;包在肾小球外面的一个漏斗形的囊即肾小球囊。肾小球的主要作用是滤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葡萄糖、无机盐、氨基酸尿酸等小分子物质滤过到肾小球囊腔里。肾小管和肾小球囊相连,蜿蜒曲折通过皮质进入髓质中,各段肾小管的名称和形状不一样,紧接肾小球囊的一段叫近曲小管,下行到髓质又折回皮质的部分叫髓襻降支和升支,由髓襻到集合管的一段叫远曲小管,远曲小管进入较大、较直的管叫集合管,一个集合管可汇集许多肾小管,许多集合管又汇成乳头管与肾小盏相通,尿液由肾乳头泌入肾小盏至肾大盏,再到肾盂,最后经输尿管注入膀胱,经尿道排出体外。

1.肾单位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一个肾小体和相通的小管组成。人类每个肾脏约有100万个肾单位。肾小体90%以上分布在肾皮质部分。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及包围在其外的肾小球囊组成。肾小球的核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它的两端分别与入球动脉及出球动脉相连。肾小球外覆以肾小球囊,肾小球囊的壁层上皮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延续,其囊腔与肾小管腔相通。肾单位按其在肾脏部位不同,分为皮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在皮质内层近髓质处的称髓旁肾单位,其肾小管甚长,伸入到髓质内层,甚至达到乳头部,其出球小动脉除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外,还发出直小血管进入髓质内层。皮质肾单位的肾素含量高于髓旁肾单位。而髓旁肾单位的肾小管长,加上有直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这对保持髓质高渗及尿液浓缩有重要作用。

2.肾小球滤过膜 肾小球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襻的管壁。它由3层构成,最里层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层为基底膜,外层为上皮细胞(也称足细胞,即肾小球囊的脏层)。肾小球滤过膜具有一定的“有选择性”的通透性,这是因为滤过膜各层的孔隙只允许一定大小的物质通过,而且和滤过膜带的电荷有关。滤过分子大小一般以有效半径来衡量,半径<14nm如尿素、葡萄糖,通过滤过膜不受限制;半径>20 nm如白蛋白,滤过则受到一定限制;半径>42 nm如纤维蛋白原,则不能通过。滤过膜所带电荷对其通透性有很大影响。正常时滤过膜表面覆盖一层带负电荷的蛋白多糖,使带负电荷的较大分子不易通过,如白蛋白,当在病理情况下滤过膜上负电荷减少或消失,白蛋白滤过增加而出现蛋白尿。

3.肾小球系膜 系膜是位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之间的一种特殊间充质,由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系膜细胞的作用可能有:①收缩作用,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收缩作用受系膜细胞的调节,以影响毛细血管襻的内压和滤过率;②支持作用,它填充于毛细血管襻之间,支持毛细血管的位置;③吞噬作用,能吞噬被阻留在基膜内的大分子物质和蛋白质;④分泌肾素,在肾缺血或免疫复合物沉积时,系膜细胞增生且分泌肾素。系膜基质充满系膜细胞,在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能让大分子物质通过并能网络供系膜细胞吞噬。

4.肾小球旁器 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所组成。上述3种成分均位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构成三角区上,致密斑构成三角区的底边,肾小球旁器对入球动脉压力及肾小管中的钠浓度反应敏感,以此来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5.肾小管和集合管 肾小管为肾小球囊的延续,有近曲小管、髓襻与远曲小管3个部分,肾小管主要调节水、盐代谢,即进行重吸收和分泌作用。肾小管汇合成集合小管,后者又汇合成集合管,穿过肾髓质至肾乳头顶端开口肾盂。

6.肾血管 肾动脉由肾窦入肾实质,然后分成4~5支叶间动脉,行于肾柱中,叶间动脉在髓质和皮质交界处分成弓形动脉,由弓形动脉分成许多小叶间动脉,伸向皮质。由小叶间动脉分成入球小动脉。每个入球小动脉分成毛细血管襻,即肾小球内的毛细血管网。肾小球内毛细血管襻再汇成出球小动脉,围绕肾小管,同时由出球小动脉分出一支直小血管伴随肾小管降支、髓襻及升支入小叶间静脉。静脉伴随各分支动脉而行。在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或交感神经兴奋时,由于入球小动脉收缩,血液经短路直接进入出球小动脉,再经直小血管进入髓质区,这样造成皮质区明显缺血,而髓质区相对充血现象。

7.肾间质 在肾小管和血管间夹有少量结缔组织,称为肾间质,肾间质在皮质区甚少,而在锥体乳头处则甚丰富。间质内含有纤维、基质和间质细胞。肾间质具有生成前列腺素的功能、吞噬功能和促进尿液浓缩功能。

6.1.1.2 肾脏的主要功能

肾脏是人体代谢调节的重要器官。肾脏每日从血液循环中不断清除毒素和多余的水分,滤过和清洁约200 L的血液。人体有2个肾脏,其结构主要包括肾小球(完成肾脏滤过功能、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和毒物),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球滤出的有用物质),集合管和肾盂(尿液的排出管路、参与机体水平衡调节)3个部分。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体积大的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蛋白质等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而体积小的成分,如水分、钠离子、氯离子、尿素、糖等,能经肾小球滤出,进入肾小管内,这些液体叫做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有重吸收功能,99%的水分被吸收回到体内,营养成分几乎也被全部重新吸收。此时,只剩下机体的代谢废物和很少的水分,就形成了尿液。人体每个肾脏约有130万个肾小球,每日滤出原尿180 L,形成尿液1.8 L左右。当人体内水分过多或过少时,由肾脏进行对尿量的调节,保持体内水的平衡。肾脏在维持水的平衡的同时,还排出人体的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同时,会产生一些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肾脏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把这些废物从尿液排出体外,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代谢废物在体内蓄积,引起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紊乱。

此外,肾脏不仅具有排泄功能,还有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成1,25-(OH)2D3即活性维生素D、分泌血管活性物质、激素的降解与灭活等作用。肾脏可以调节激素的合成、多肽的降解、多种小分子蛋白质的降解,且具有调节营养代谢的功能,主要包括能量的转换以及对体液合成的调节,同时肾脏还是许多多肽激素代谢的重要场所,例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旁腺激素(PTH)、各种糖蛋白。(www.xing528.com)

1.尿液的生成 正常人两侧肾脏血流量1000~1200 ml/min,其中血浆流量600~700 ml/min。单位时间内肾小球滤过的血浆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120±15ml/min。两侧肾脏每日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总量达150~180 L。所滤过的这部分血浆称之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及集合管,约99%被重吸收。因此排出体外的尿液,即终尿仅有1500~1800 ml。

机体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酸、尿酸、肌酐以及一些酸性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后通过肾小管排出体外。除了由肾小球滤过外,肾小管尚可直接分泌某些代谢产物,如肌酐、氢离子、钾离子等,排出体外。但在排泄分泌的同时尚有重吸收过程,如对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氨基酸以及碳酸氢根能全部重吸收。

2.调节酸碱平衡 人体在消化食物过程中及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产物所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和少量碱性物质释放入血液,然后排出体外。其中,以酸性物质为主要排泄物。酸性物质分挥发性酸和非挥发性酸,前者指碳酸,后者包括硫酸磷酸乳酸丙酮酸等。肾脏调节酸碱平衡反应缓慢,但能充分调节血浆pH值的变化,其调节途径是通过以下方式完成:①通过肾小管细胞对NaHCO3的重吸收,保留和维持体内必需的碱储备;②肾小管细胞可制造NH3,并不断扩散入肾小管腔内,与管腔内的强酸盐负离子(Cl-等)结合成NH4Cl或(NH42SO4等铵盐随尿排出体外;③肾小管所分泌的H+,可与滤液中Na2HPO4所离解的Na+进行交换,而使NaHPO4转变成NaH2PO4并排出体外,使之尿液酸化。

3.肾脏内分泌功能 肾脏能产生某些激素类的生理活性物质,主要有肾素、缓激肽、前列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1,25-(OH)2D3等。

(1)肾素:肾素95%以上来自肾小球旁器,后者是肾素合成、贮存、释放的场所。另有2%~5%肾素来自致密斑、间质细胞和出球小动脉内皮细胞。它是一种蛋白水解酶,相对分子质量为42000,可使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的链肽水解,形成血管紧张素Ⅰ,再在肺组织转换酶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经氨基肽酶水解,继续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Ⅲ亦可由血管紧张素Ⅰ经脱氨基酶、肺转换酶的作用而生成。该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效应主要是调节循环血量、血压及水、电解质的平衡。肾素的分泌受交感神经、压力感受器和体内钠量的调节。肾小球旁器具有α、β2肾小腺素能受体。交感神经兴奋,末梢释放儿茶酚胺,通过β2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cAMP,促使肾素分泌。肾小球旁器本身具有压力感受器,可感受肾小球小动脉内压力和血容量的变化;当全身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内灌注压降低,入球小动脉压力下降,则可刺激肾小球旁器的压力感受器,促使肾素分泌。致密斑则为肾内钠感受器,体钠量减少时,流经致密斑的钠通量减少,亦可刺激肾素分泌。关于致密斑钠通量对肾素分泌的影响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决定肾素分泌的不是致密斑钠通量,而是通过致密斑进入细胞内的钠量,如呋塞米(速尿),可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流经致密斑的钠通量增加,但呋塞米又可抑制钠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钠量减少,促进肾素分泌。此外,肾素分泌还可受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反馈调节。高血钙、高血镁、低血钾等亦可刺激肾素的分泌。

(2)缓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缓激肽是多肽类组织激素。它是由激肽释放酶作用于血浆α2球蛋白(激肽原)而生成。激肽释放酶90%来自近端小管细胞。肾脏中亦存在激肽酶,可使激肽失活,因此,激肽是一种起局部作用的组织激素。其主要作用:①对抗血管紧张素及交感神经兴奋,使小动脉扩张;②抑制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对远端肾小管的作用,促进水、钠排泄,从而能使血压降低。肾脏激肽释放酶的产生、分泌受细胞外液量、体钠量、醛固酮、肾血流量等因素调节,其中醛固酮最为主要,它可促进激肽分泌,低血钾可抑制醛固酮分泌,而减少激肽释放酶,高血钾则反之。

(3)前列腺素: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是由20个碳原子组成的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前列腺烷酸,有一个环戊烷及两条脂肪酸,据其结构的不同,PG有A、E、F、H等多种,肾小球主要产生PGF1α、PGE2。肾内PG,主要起局部作用,最终经肺、肝、肾皮质内PG分解酶(15羟脱氢酶)灭活。PG合成是由PG前体即花生四烯酸(在肾间质细胞内脂肪颗粒中)中的PG合成酶作用下生成的。PG经环氧化酶及血栓素A2催化可转变成TXA2。PG具有很强的扩血管效应,对血压和体液调节起重要作用,亦可刺激环磷酸腺苷的形成,对抗ADH,引起利钠排水,使动脉压下降,但各种PG的生理效应有一定差异。PGF2对血管舒张及利尿作用最强,PGA2与PGE2相似,PGF1α具缩血管作用,PGI2(又称前列腺环素)与TXA2是相互对抗的物质。肾内PG分泌受许多因素影响,缓激肽可直接刺激肾髓质乳头间质胺、血管紧张素促进PG分泌。PG因具利钠排水、扩血管作用,在肾脏降压机制中占有关键性地位。临床上已有应用PGA2、PGE2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及肾脏许多疾病,如Bartter's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肾衰竭、肾病综合征等。这些疾病与肾内激肽-前列腺素系统失调有关。

(4)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EPO是一种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多肽类激素,相对分子质量60 000左右,90%由肾脏产生,约10%在肝、脾等产生。肾脏毛细血管丛、肾小球旁器、肾皮质、骨髓质均能产生促红细胞因子作用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产物,它是一种糖蛋白,定向与红系祖细胞的特殊受体相结合,加速骨髓幼红细胞成熟、释放,并促使骨髓网织红细胞进入循环,使红细胞生成增加。目前已通过遗传学工程技术可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其作用与EPO相同,可使慢性肾衰贫血逆转。EPO的合成与分泌主要受组织氧的供求比例来调节,减少氧供或增加组织需氧量,可激活肾脏腺苷酸环化酶,生成cAMP,使非活性蛋白激酶活化而促进EPO的分泌。EPO可通过反馈机制抑制EPO生成,保持机体红细胞维持在正常水平。由于肾脏有EPO的生成与调节的双重作用,一旦肾脏EPO分泌功能异常,将导致红细胞生成的异常,出现肾性贫血。

(5)1,25-(OH)2D3:体内生成或摄入的维生素D3需经肝内25-羟化酶的催化,形成25-(OH)D3,后者再经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中1-羟化酶的作用而形成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1,25-(OH)2D3。其主要生理作用包括:①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1,25-(OH)2D3可经血液转运至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胞质内与受体蛋白结合,进入细胞核,促进DNA转录mRNA,促使细胞合成钙结合蛋白,1分子钙结合蛋白可结合4分子钙离子,促进钙离子浓集、转运。磷在肠道的吸收是沿肠黏膜对Ca2+运转后所形成的电化学梯度进行弥散的;②促进骨中钙、磷吸收及骨盐沉积。1,25-(OH)2D3可促进破骨细胞的活动,增强甲状旁腺素对破骨细胞敏感性,促进骨溶解,钙从老骨中游离出;它又可促进软骨细胞的成熟与钙化,形成浓集钙质颗粒软骨细胞,促进新骨的钙化,使骨质不断更新。1,25-(OH)2D3受血钙、血磷的调节,并受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的控制。低血钙、低血磷可促进1,25-(OH)2D3生成;反之则减少。甲状旁腺素可激活肾脏1-羟化酶,促进1,25-(OH)2D3生成,降钙素则抑制1-羟化酶,使1,25-(OH)2D3生成减少。当血钙降低,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1-羟化酶活性增强,促进1,25-(OH)2D3生成,使血钙升高;反之则血钙降低,从而维持了血钙相对恒定。1,25-(OH)2D3的生成还受自身反馈的调节。许多疾病可影响1,25-(OH)2D3生成,如慢性肾脏疾病,因肾器质性损害,1-羟化酶生成障碍,使得1,25-(OH)2D3生成减少,可诱发肾性佝偻病、骨营养不良骨质疏松症

(6)利钠激素:利钠激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其来源、性质未明

此外,胃泌素、胰岛素、甲状旁腺素均经肾脏灭活,使肾功能不全、胃泌素灭活减少、胃泌素升高,并可诱发消化性溃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