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月经周期及其细分阶段

月经周期及其细分阶段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月经来潮的第一天至下一次月经来潮的前一天所经历的时间,称为1个月经周期。月经周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平均28天,范围为20~40天。如果此时卵子受精,则月经周期中止并进入妊娠期。(二)月经周期划分在每个月经周期中,随着卵巢分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也发生相应的改变。通常月经期的第1天被称为月经周期的第1天,但实际上,月经的发生标志着子宫内膜周期的结束。下丘脑“重新开始”分泌GnRH诱发下一个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及其细分阶段

(一)月经周期概述

女性的生殖功能一生经历几个阶段。在青春期以前,下丘脑等中枢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分泌很少,故卵巢的功能也未发育成熟。一般到12~15岁进入青春期,下丘脑中枢发育渐趋成熟,促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分泌量开始增加,生殖活动表现出周期性变化,开始出现月经周期。18岁以后进入生育年龄。45~50岁,衰老的卵巢对FSH和LH不再发生反应,月经停止,即为绝经期

月经的直接原因是子宫内膜剥落出血。这种周期性的子宫内膜剥落,产生流血现象,称为月经。由月经来潮的第一天至下一次月经来潮的前一天所经历的时间,称为1个月经周期。月经周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平均28天,范围为20~40天。一般每个人的周期是比较固定的。每次月经可持续3~5天。经血量一般为50~150ml。由于经血中含有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维蛋白溶解酶,故经血不凝固。月经期内,子宫内膜脱落形成创面容易感染,故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和避免剧烈运动,避免月经期进行性交活动。

月经周期的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主要涉及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下丘脑分泌GnRH,通过GnRH调节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包括LH、FSH等),垂体通过分泌促性腺激素来调控卵巢功能,包括促进卵泡生长发育、促进排卵及支持黄体功能等。由此启动一个月经周期。

随着优势卵泡的成熟及排卵,卵巢分泌的性激素(主要是雌激素、孕激素)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功能,不再继续促进其他卵泡发育。如果此时卵子受精,则月经周期中止并进入妊娠期。如果卵子未能受精,则在一定时间内卵巢分泌发生变化,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作用被解除,下丘脑“重新开始”分泌GnRH,诱发下一个月经周期。

下丘脑、垂体与卵巢之间相互调节、相互影响,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pituitary-ovarian axis,HPOA或H-P-O)。从内分泌角度讲,整个月经周期就是一个以GnRH、LH、FSH、雌激素与孕激素为代表的相互影响的激素分泌水平变化周期。(www.xing528.com)

(二)月经周期划分

在每个月经周期中,随着卵巢分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每一个月经周期,按卵巢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即排卵前的卵泡期和排卵后的黄体期;如按子宫内膜变化,则可分为3期:月经期,持续3~5天;增殖期,持续10天;分泌期,持续14天。通常人们所使用的是按照子宫内膜变化所划分的月经分期。通常月经期的第1天被称为月经周期的第1天,但实际上,月经的发生标志着子宫内膜周期的结束。

1. 增殖期 从月经停止到排卵为止,即月经周期的第5~14天。此期卵巢中卵泡生长发育并逐渐成熟;同时,发育中的卵泡分泌雌激素。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的上皮、腺体和螺旋小动脉迅速增生,表现为增殖期的变化,但腺体尚不分泌。卵泡到此期末发育成熟并发生排卵。因此在增殖期,尤其是增殖期末进行性交行为,容易受孕。

2. 分泌期 从排卵后到下一次月经前,即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排卵后的残余卵泡形成黄体,黄体继续分泌雌激素和大量孕激素。在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呈现分泌期的变化,子宫内膜变得松软并富含营养物质,为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准备了条件。分泌期的前10天,卵子排出后,正在输卵管内向子宫方向运动,尚未退化、消失,因此也是容易受孕的时期。

3. 月经期 从月经开始至出血停止,即月经周期的第1~4天。若排出的卵未受精,黄体于排卵后8~10天开始退化、萎缩。孕激素、雌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失去这两种激素的维持而发生变化,表面内膜最后因缺血坏死而血管断裂,内膜剥落出血,即月经来潮。出血过程中,子宫内膜剥落处得到修复,所以正常情况下出血量会逐渐减少并经过大约4天而最终停止。伴随这一阶段孕激素、雌激素分泌减少,卵巢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作用被解除。下丘脑“重新开始”分泌GnRH诱发下一个月经周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