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气之原:寸口脉平而死的原因及其作用

生气之原:寸口脉平而死的原因及其作用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难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1]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2]。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3],谓肾间动气[4]也。本难主要阐述寸口脉平而死的原因是生气独绝于内。由此指出生气之原是十二经之根,为肾间动气,它在人的生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1]寸口脉平而死:指寸口脉的寸部脉象没有显著的异常,类似于平脉,而尺部脉却有显著的病理改变,提示病情危重,故曰“死”。

生气之原:寸口脉平而死的原因及其作用

第八难

【原文】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1]者,何谓也?

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2]。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3],谓肾间动气[4]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5],三焦之原[6]。一名守邪之神[7]。故气[8]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提要】

本难主要阐述寸口脉平而死的原因是生气独绝于内。由此指出生气之原是十二经之根,为肾间动气,它在人的生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注释】

[1]寸口脉平而死:指寸口脉的寸部脉象没有显著的异常,类似于平脉,而尺部脉却有显著的病理改变,提示病情危重,故曰“死”。此处的“平’脉,是相对之辞,指寸部脉与有相当明显改变的尺部脉比较而言,其病变特点不显著,称之“平”。《难经集注》引吕广注曰:“人以尺脉为根本,根本既绝,则茎叶枯焉。寸脉虽平,尺脉绝,上部有脉,下部无脉者,死也。”又,《难经汇注笺正》:“元气绝败,自无生理。然果是本实先拔,寸口未有不变者,竟谓寸口脉平而死,终是言之太过。”可参。

[2]皆系于生气之原:指手足三阴三阳十二脉均连属于下焦元气这一生命之根源。系,读ji。《难经经释》曰:“系,连属也。”生气,即原气,又谓元气,真元之气,《内经》称之为“真气”,如《灵枢·刺节真邪》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由于其为人体所得以生存之气,故曰“生气”。原,本原、根源的意思。此指下文的“肾间动气”。

[3]谓十二经之根本也:孙鼎宜的《难经章句》说:“‘谓十……’八字疑衍文。《脉经》卷四第一‘谓’上有‘非’字,亦不可通。”可参。

[4]肾间动气: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真气,是命门之火的体现。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四肢百骸之气及三焦的气化活动,均赖此肾间动气的鼓动、激发作用。因此,此动气似指肾所藏的真元之气更为贴切。

[5]呼吸之门:指肾间动气是主宰呼吸运动关键。门,门户,引申为事物的关键。中医认为呼吸运动过程中,吸气是矛盾主要方面,而吸入之气必须由肾所摄纳呼吸才能平稳。肾间动气旺盛,纳气有力,故将其称之为“呼吸之门”。(www.xing528.com)

[6]三焦之原:指肾间动气是三焦气化活动的动力源泉。

[7]守邪之神:肾间动气是具有卫外御邪之功能的正气。守,防御。神,指人体的正气。《灵枢·小针解》:“神者,正气也。”

[8]气:即肾间动气。

【白话解】

八难问:寸部脉还比较正常而患者却死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所有十二经脉,都联系于生气的本原。所谓生气的本原,就是十二经脉的根本,也是指两肾之间的动气。这是五脏六腑的本源,十二经脉的根源,呼吸功能的关键,三焦的泉源。又可称之为防御病邪侵袭的一种功能。所以说人体的生气,是人生命的根本,如果根本已经断绝,茎叶也就枯槁了。寸部脉血较正常而患者却死亡的,就是由于生气首先断绝于内的缘故。

【解析】

本段文字意在阐释“寸口脉平而死”的机制,又首创“肾间动气”说,并提出“肾间动气”可能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这种说法《内经》没有论述。由此提示《难经》作者另有师承,或自立其说,如明代医家孙一奎认为“肾间动气”即是命门而创立自己的“命门说”。

另外,把“肾间动气”又称为“守邪之神”,其义还可深入研究。

最后文中提出“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的说法,医家中也有争议,认为所举之例与所喻之事不符。“根绝则茎叶枯”尚可信,然而“生气独绝于内”而气口仍显平脉则于理不通。如徐灵胎就说:“脉之流动,气实主之。未有生气已绝而寸口脉尚平者。况生气绝不绝,亦必诊脉而后见。若生气绝而脉犹平,则生气自生气,脉自脉,不相连属,有是理乎?若《内经》必无此语病也。”徐说可参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