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宜川风俗的起名习俗:注重寄托与字义

宜川风俗的起名习俗:注重寄托与字义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宜川风俗,对起名非常讲究,其中含有寄托期望之意。有的怕命中无子,故意给男孩起个女名,如丫头、女娃等,或者起个下贱憨呆的名,如“狗剩、二憨”等。注重字义,是中国人起名的传统习惯,习俗往往根据父母不同的愿望、期待、爱好以及流行时尚为婴儿起个有意义的名字。

宜川风俗的起名习俗:注重寄托与字义

七、起名

“狗娃、牛娃、猫娃,贵名招鬼神,贱名好抚养(捂育)。”

——宜川俗语

《宜川县志》载:弥月之期,抱小儿于门外,遇第一人即请命名。初住外家,必择黄道吉日,归时必赠以红布,以示红禧。

宜川人在满月这天由孩子的奶奶或爷爷抱其出门,拿着白面烧好的“骨爪(相当于麻花形状,用灶火中的灰烧熟)”或麻花,碰见第一个成年男人就让此人给孩子起乳名(此名一般不叫),名起好后要象征性地给孩子点见面礼,给一点小钱,主家则把所带的“骨爪”或麻花送给此人一个,如果旁边还有其他人要把“骨爪”、麻花或烧馍分给众人尝,叫“分福”。

人的名字一般有小名和官名两大类。小名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父母嬉笑中的昵称,如大头鬼、毛毛、二硬眼、胖胖、小山子等。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防灾而起的名字多与动物有关,如狗剩、狗儿、狗不理、狼不知等,随意而叫的绰号与节日名称相同也是小名的重要来源。依附巨大的山川河流与建筑物而起的小名也很多,这里的暗寓是明显的,寄托了父母希望子女牢固、结实的心理。

在民间,小名很多以难听的字眼来充当。俗以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有利于父母的抚养,在生活贫困、婴儿死亡率极高的旧时代,农家父母们仅希望他们的后代能够像那些狗、牛、羊、驴等牲口一样,不管吃什么,多苦多累,都能够贱生贱长,平安度日,所以很多人以狗、羊、牛、虎甚至尿罐、茅子、毛蛋等字眼命名也就不足为怪了。此外,民间有以贱名欺骗鬼怪的俗信,农民们以为鬼怪妖魔喜欢好听的名字,他们就以这种难听的名字,连鬼都不叫的名字来躲避鬼怪。还有如环拴,意思就是由灶王爷拴住孩子,命名时还要到灶王爷那拉一根红头绳拴在小儿的腿上,以防鬼怪拽去孩子。

小名也有表达父、祖辈的愿望与理想的。如有福、来福、满仓。所表达的信息一看就明,三喜所示是三代有喜,根成也表示后继有人,如果生的一、二胎都是女孩子,有的人家往往就给她起一个“拖弟”、“改转”、“改改”、“翻转”之类的名字,意为父母们希望用这种小名能够“拖”、“改”或“转”出个男孩子来。相信阴阳五行的家庭往往为所谓缺土的孩子起一个得土、闰土、小奎之类的名,命中缺金者则叫铁蛋、铁柱。

宜川风俗,对起名非常讲究,其中含有寄托期望之意。孩子的乳名一般是由祖父母、父母等长辈来起,有时亲友也可略加参谋。男孩的乳名,有以属相干支起的,如小虎、小丑之类,但一般不叫鼠和猴;有以时令起的,如春来、小秋之类;有以数字起的,如根据祖父的年龄叫六十、七十,根据弟兄排行叫小三、小四等。有的名字表示对婴儿的希望,如铁蛋、石头之类希望孩子长得健康结实,拴住、留住之类希望孩子别夭折。有的怕命中无子,故意给男孩起个女名,如丫头、女娃等,或者起个下贱憨呆的名,如“狗剩、二憨”等。有的生子多夭殇,便偷男丁兴旺人家的孩子名,接着往下排,如人家叫王二,自己的孩子便叫王三,或者自己跳过几个数字来排名,如已亡故的叫小三,接着生的可以叫小九。更多的是起一些吉祥如意的乳名,如富贵、大宝、来喜、来福、来顺等。女孩的乳名一般用花草和珍宝之类,如小兰、小菊、小玉、小珍等。有的女孩生在七夕,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一般取名为“巧”,谓之“以巧克巧”。

现代的乳名较前有所变化。城市一般大名、小名一块起,小时重复其中的一个字为乳名,如:朋朋、彬彬、娜娜、娟娟、杨杨、冰冰等,长大上学时加上姓即是学名,如王彬、李娟、白冰、白杨等。农村孩子的乳名,也出现双音叠字的情况,而且有逐渐发展的趋势,但旧俗仍占主导地位。(www.xing528.com)

小孩的官名也就是大名,则比较正式,一般由长辈或请读书人来起。注重字义,是中国人起名的传统习惯,习俗往往根据父母不同的愿望、期待、爱好以及流行时尚为婴儿起个有意义的名字。

过去,人们的大名受家族、宗族的影响很大,大一点的家族,为了显示家族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区别辈分与等第,预先就为后人规定了名字中的一个字。所以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见,同一个家族中的同辈人总有一个字是相同的。承先启后,敬祖延宗、兴旺发达等内容是起名时的要旨,如光祖、耀祖、继祖;继先、绍先、延先;思达、劲达、钟达、茂达等名字便是如此。

姓名本是代表人的一种符号,是称谓符号,姓名与本人本无必然联系,但由于它是人的代号,对于熟悉者来说,一听其名也就如闻其人了,马上会想到这个人的性别、年龄、性格、形象以及社会角色。这样人与姓名也就有了联系,正因为如此,孩子名字的好坏,关系重大,民间普遍认为,它与人的命运有很大关系。这样一来,名字便与社会价值取向、父母的期望、社会流行时尚发生紧密的联系。从人们的姓名中我们可窥见社会的变迁。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对京、沪、辽、陕、川、粤、闽七个省市174900人的人名用字情况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起名时经常使用的六个字变化如下:

1949年以前:英、秀、玉、珍、华、兰。

1949年到1966年5月:华、英、玉、明、秀、国。

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即“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华、军、文、英、明。

1976年至1982年:华、丽、春、小、燕、红。

其中,最富时代特征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名字,它反映了当时的风尚,小小的人名,正是社会进程的脚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