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钦县羊拉乡礼仪风俗及婚礼习俗

德钦县羊拉乡礼仪风俗及婚礼习俗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求婚征得父母的认可,择日宴请亲戚朋友喝酒,并开始张罗筹办婚礼。婚后第三天,新娘同新郎返回自己老家小住,至此,整个结婚仪式结束。火葬在拉萨一带被认为是一种高等级的葬法,多限于宗教上层人士和富裕的俗人,可是在林木资源富余的尼米并不如此。所以藏族虽然有坟墓,也没有像汉族“清明节”那样到坟墓为祖灵扫墓的习俗。

德钦县羊拉乡礼仪风俗及婚礼习俗

一、待人接物之礼

进寺院大殿前,要脱帽,忌携带刀枪及大蒜;忌摸寺院内的各种佛像、经书、法器;到寺院朝拜只能上午去,下午一般不去朝拜,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家中发生意外或者家人往生时,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去寺庙朝拜);在湖和泉眼附近不能乱丢垃圾,不能洗衣及洗不洁之物,要饮水只能双手捧水而饮;忌用单个指头指点佛像,应五指并拢,掌心向上,以示崇敬;进寺院大殿经堂或家里经堂时,不得吸烟。家中佛坛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随便指问;老年妇女不食当天宰杀的肉食;吃奶渣或酸奶时,忌用筷子;忌烧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坐,只能盘坐或跪坐;不准随便跨越火塘;不准在神龛上放杂物;在长辈、尊者及父母面前,忌讲丑话脏话;在家中忌讲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喜庆佳节;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有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忌以污秽语骂人;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不打杀鹤、雁、鹰、雕、乌鸦、家狗、家猫等;雨季,忌在神山上砍伐木材或高声喊叫。

二、婚嫁礼仪

本地一般实行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一妻多夫制。本地青年男女的结婚一般取决于父母,先结婚后恋爱,也有自由恋爱的,婚姻程序大致如下:男女通过介绍认识而结婚时,先请僧人算命,若结果满意,由男方或女方禀明父母,托媒人到女方求婚,媒人将一条哈达和一坛醇香的青稞酒择日到对方家说媒,若对方父母同意,就将哈达和青稞酒当面接受,并回赠一条哈达,以示礼仪。求婚征得父母的认可,择日宴请亲戚朋友喝酒,并开始张罗筹办婚礼。由男女双方家长卜算吉日,托媒人持哈达报女方父母。迎亲前一天,男方派族人向对方赠送一套婚服和服饰,为酬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手足之情,次晨,新娘双亲及族中亲友按老小依次将哈达双手搭在新娘肩上,礼品则放在新娘的面前并祝福吉祥。接亲的男女亲友在送亲者的陪同下,带新娘出门登鞍启程。

接送的亲友开始对歌,先对启程歌,一般是对答式,送亲调深沉、压抑,多数是祝福或询问式。还有“乘马歌”告别歌都是送亲调,迎亲调欢快多为安慰。遇山唱山,遇水唱水,到了对方的家门口,不能立即下马,依然骑着马要讲“马赞”,主要歌颂他骑的马吃苦耐劳,日行千里,送来的新人聪明能干,美丽善良以及送亲路上的艰辛。进门入坐、攀梯都有固定的曲调,而词可随意编造。新娘到了男方家里,门前有手捧哈达和喜酒的亲朋好友相迎,送接新娘的亲友在门前对酒当歌,祝福新人临门。进门入坐后,大摆宴席庆贺,亲朋好友向新人献哈达,送贺礼,表示新婚吉祥。婚后第三天,新娘同新郎返回自己老家小住,至此,整个结婚仪式结束。陪嫁品看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定,多是自愿,没有标准,服装首饰、日用品、牛、羊、马都可以。

三、丧葬习俗

羊拉乡有五种葬式,分别是塔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天葬。

塔葬,塔葬是一种高礼节的葬法,主要适用于寺庙的活佛、喇嘛。人死后,先将遗体用水擦拭干净,然后用珍贵的的藏药水进行清洗,涂以香料,制成盘式端坐状置于法宝座上,将黄色的布料、哈达包裹遗体,面向朝前,双手合缉状(高僧大德一般情况下不用人为调整),寺庙的僧侣都要集中召开相应的法会,寺管和侍从对外一定要保守秘密,一般为7天,也有49天,两种情况主要取决于本人生前的嘱咐,时间期限一到,僧侣对外宣布高僧圆寂消息,接受信众瞻仰和朝拜,遗体一般放上一年,一年以后进行火化,火化后将骨灰置于定做好的塔中供人们朝拜。

火葬,以尼米小组为例,尼米小组的丧葬以火葬为主。火葬在拉萨一带被认为是一种高等级的葬法,多限于宗教上层人士和富裕的俗人,可是在林木资源富余的尼米并不如此。尼米的火葬场就在村对面的山腹上,尸体烧完之后,收回一部分骨灰放进罐子里带回家保管,以后有机会到拉萨或者其他地方去撒。剩下的骨灰集到一起,在火化当场堆上石头做坟墓。这样,火葬的地点就是坟墓。(www.xing528.com)

当有人去世以后,请和尚来到家念经超度,把逝者身上所带的东西都去掉,然后把他的脖子扭断,把他裹起来。有的人家清理洗操,有的人家不做清洗,就将他赤身裸体地捆在缚桩上用白布包好,然后放进萝子里,盖好。和尚选定日子,就拿到山腹去火化。火化的时候,到山上去划地点,把三个石头放置成三角形。每家每户背一剁柴过去。把遗体放在三角石的中间,一般来说,尸体的坐向面向拉萨。上面放柴,做圆锥状,由当家人负责点火。一般有15个以上的男人守着火化。送葬的人们就围坐在一起,一边念经,一边吃点心,喝酒,看着火。在烧的过程当中,会绕酥油,要用木瓢把酥油从头上淋下去。听到头骨“嘣”爆的声音,就说明灵魂已经出来并上天了。火葬的时间根据人而定,一般是3~4个小时,大概半天的时间就可以结束。但有的人时间比较长,这种情况代表他的灵魂留恋他的家庭,舍不得走。在这样的场合下,把他们家人叫来加酥油,淋酥油,加速他火化,边念经,告诉他不要留恋家,劝他安安心心地走好。

第一天烧完之后,比如今早烧,下午火化完了,但是还不能收骨灰。等到第二天,骨灰全部沉下来了,要看他的灰尘。观察骨灰上面有什么印子,什么形状,如骨灰上有似婴儿脚印则说明逝者将转世投胎为人,如有鸟之脚印则说明逝者将转世投胎为鸟,如此等等。看过之后,把骨头敲碎掉,敲碎之后拿一半装在罐子里,带回家。以后把这些骨灰散在雪山上或拉萨那边的神山神湖。一部分骨灰就埋在当场做坟墓。烧掉以后,把它收在中间,用石头堆起来,再把玛尼经幡旗树立在墓旁。有条件的话,用水泥包起以后上面撒上石灰。有趣的是,与汉族的坟墓不同,这些藏族坟墓没有墓牌,也根本没有标记死者的名字。因为藏族认为尸体只是他的外壳,灵魂是不会留在坟墓里的。据甲功村老人回忆说:“骨灰只不过是他的外壳。坟墓只是把外壳包装好,但是他真正的灵魂不在坟墓里面了,他已经进入了他需要走的地方了。人间也好,地狱也好,反正四十九天以后他已经走掉了。”所以藏族虽然有坟墓,也没有像汉族“清明节”那样到坟墓为祖灵扫墓的习俗。

尼米村虽然一般以火葬为主,但在4—5月份有例外,会进行二次葬:先把尸体埋在土里面以后,到了秋天再把它挖出来重新火化。这是因为4—5月份不下雨,如果烧火的话,恐怕会使空气更干燥,不利于下雨,所以暂时不能烧,只好先做土葬处理。这只是“暂时土葬”而已,最后还是要火葬。

以里农小组为例,虽然这两个小组都属于羊拉乡甲功村委会,直线距离不远,但是其生态环境对丧葬习俗的影响很明确:尼米村靠近林区之便利而实行火葬;里农村靠近金沙江之便利而实行水葬。在里农村人们的观念里,以身体奉献给金沙江的鱼为荣幸,因为鱼是菩萨的化身。可以说,藏区各地的丧葬习俗有些不同,却都会有一定的与轮回思想有关系的说法与习俗。

由于佛教认为生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大元素在特定的条件下聚合而成的,死亡表明生命中的某种元素遭到了破坏,尸体也因此变成了一具臭皮囊,与其保留毫无意义的尸体,还不如将其奉献给大自然的飞禽走兽以广结善缘。所以,藏传佛教对土葬有强烈的排斥情绪,但是信仰佛教的羊拉人却热衷于土葬,现今羊拉人对尸体的处理大体有两种方法:要么实行水葬;要么先实行土葬,过了一年以后再实行火葬,在这两种葬法里面,90%以上的羊拉人又倾向于后者,认为先土葬再火葬的二次葬比水葬要好。

羊拉乡的土火二次葬程序如下:人死以后由家属或者来相帮的人们为死者洗尸,然后换上一件没有任何扣子和铁器的新衣服,将死者双膝并拢,额头向前突出与腿部接触,捆成胎儿状放入木箩筐进行土葬。一年以后将骨头挖出洗净架在木柴上烧,然后以黑布遮住骨灰。翌日清晨,死者的长子(女)前往火葬点揭开黑布观察是否有动物或者人的脚印,如有,则表明死者已转世成功;若无,则表明灵魂还未进入转世投胎在中阴中受煎熬,需请喇嘛继续念经。

羊拉藏民与卫藏地区的藏民不同,他们并不认为土葬是下等的丧葬方式,但也不会将死者永久性地埋葬,换句话说,在羊拉,土葬是一种必需的过渡性葬式。正因为如此,羊拉没有专门的坟场,埋葬死人的地点多在自家的田地里,掩埋以后,在一年的时间里对死者不闻不问(没有清明节,只在藏历春节有简单的扫墓纪念活动),亲人们只等来年挖出死者的尸骨实行火葬。金沙江峡谷普遍遵守着夏天不能火葬的定律,只能改用水葬,这就是羊拉人认为水葬不如土火二次葬好的原因。

天葬,是羊拉地区近几年兴起来的一种最环保的葬法,人死后,请和尚或者安曲到家里为亡者念经超度,村里每家每户一人会前来帮忙,将死者双膝并拢,额头向前突出与腿部接触,捆成胎儿状放入木箩筐,择日运到附近有天葬台的地方进行天葬。天葬并非是神鹰将亡者的灵魂带到天堂,真正的寓意是做人生最后的布施,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饥饿的神鹰食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