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新剧目观摩演出:1992年三秦舞台盛况一瞥

陕西新剧目观摩演出:1992年三秦舞台盛况一瞥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秦舞台姹紫嫣红——1992年陕西新剧(节)目观摩演出一瞥10月28日至11月5日,在西安举行的陕西省新剧(节)目观摩演出,成为古城人民颇为瞩目的事情。除《张骞》外,还有一批剧(节)目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受到观众的喜爱。这次陕西新剧(节)目观摩演出,是继1989年省第二届艺术节以来的又一次剧(节)目精品荟萃。

陕西新剧目观摩演出:1992年三秦舞台盛况一瞥

三秦舞台姹紫嫣红——1992年陕西新剧(节)目观摩演出一瞥

10月28日至11月5日,在西安举行的陕西省新剧(节)目观摩演出,成为古城人民颇为瞩目的事情。

参加这次观摩演出的有25台新创作剧(节)目,由9个地市和省直的20多个文艺团体演出,参加演出的演员有2000余名。这些作品都是从近年来全省新创作的100多台剧(节)目中筛选出来的,是对落实我省三年(1992―1994)文艺创作规划情况的一次检阅。从整体上看,这次观摩演出的剧(节)目思想健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地方特色浓郁,娱乐性强,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陕西省歌舞剧院歌剧团创作演出的五幕大型歌剧《张骞》,以其强烈昂扬的时代精神,精湛独到的艺术表演,异军突起,冲破近几年来歌剧舞台的沉寂,获得极大的成功,荣获这次观摩演出的特等奖。《张骞》从确定题材开始就立足于精心组织,精心策划,精心演出。剧组成员努力做到最佳组合,特邀北京铁路文工团著名导演陈坪执导,中央乐团首席指挥胡炳旭总揽乐队指挥,由获得全国1992年“五洲杯”电视大奖赛美声唱法金奖的著名歌唱家安金玉和米东风等领衔主演。整台剧气势恢弘,格调高雅,情感磅礴,蔚为壮观。同时以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历经艰险磨难,历时13年,开辟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英雄业绩。谱写了一曲雄浑激越的民族精神的崇高赞歌,绘制了一幅多姿多彩的西路风情画卷,吹奏出高亢励人的开放改革乐章。演出后,博得行家和观众一致好评,认为歌剧《张骞》比较好地反映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它的创作演出在当前的剧坛堪称一次成功的突破。它准确地寻找到了当代意识与历史题材内涵意义上的结合点,在舞台上矗立起了一个奇异豁朗的艺术境界,造就出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戏剧整体。戏剧评论界认为《张骞》是陕歌建院以来创作演出的最好剧目之一,也是目前歌剧舞台上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www.xing528.com)

这次观摩演出好戏连台,异彩纷呈。除《张骞》外,还有一批剧(节)目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受到观众的喜爱。宝鸡市豫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渡娘桥》,把民族美德与封建伦理观念在改革开放中的困惑纠葛,以老年人再婚为主线加以细腻的表现,辐射出强烈的艺术穿透力。商洛花鼓剧团创作演出的《泉水清清》,取材于革命战争年代新四军战略转移中的人和事,在努力塑造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的同时,锐意在创作手法上拓展和创新,也有新的突破。另外,西安市歌舞剧院的舞剧《王贵与李香香》、西安市易俗社的秦腔剧《空海在长安》、省戏曲研究院梆子团的《泣血无字碑》、西安音乐学院的乐章《绿色的呼唤》等也都很有特色,得到观众的赞扬。

这次陕西新剧(节)目观摩演出,是继1989年省第二届艺术节以来的又一次剧(节)目精品荟萃。演出40多场,观众达4万人次。同三年前相比,观摩演出艺术品种门类更为齐全,秦腔、眉户、豫剧、梆子、京剧、花鼓、歌剧、舞剧、木偶皮影、交响乐合唱、少儿音乐歌舞等竞相登台。而表现的题材和揭示生活的层面也更为广泛、深邃。历史题材、现代题材、新编古装戏、现代戏和改编传统戏相互辉映,反映了陕西文艺舞台的繁荣盛况,展示了陕西文艺队伍近年来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所取得的艺术成果。这次观摩演出也反映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演出活动同观众更为广泛的密切联系还不够,还缺乏与社会经济沟通的有力手段;评奖面偏宽,不同的艺术档次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艺术评论显得薄弱等。

1992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