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凤鸣岐山》:黄钟大吕唱秦声,评新编秦腔古代剧

《凤鸣岐山》:黄钟大吕唱秦声,评新编秦腔古代剧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钟大吕唱秦声——评新编秦腔古代剧《凤鸣岐山》大型秦腔古代剧《凤鸣岐山》,以磅礴的气势、感人的情节、精湛的表演、昂扬的音乐、空灵的舞美征服了观众,在戏曲舞台上演绎出一曲充盈三秦文化风韵的历史壮歌。亦因为与时代环境的紧密契合,《凤》剧在情节的铺陈,人物的刻画上显得水到渠成,难见斧凿之痕。赵阳武饰演的姜尚,扮相清奇,有着道家飘逸出尘的洒脱气质,唱腔古雅隽永,有着较强的感染力。

《凤鸣岐山》:黄钟大吕唱秦声,评新编秦腔古代剧

黄钟大吕唱秦声——评新编秦腔古代剧《凤鸣岐山》

大型秦腔古代剧《凤鸣岐山》,以磅礴的气势、感人的情节、精湛的表演、昂扬的音乐、空灵的舞美征服了观众,在戏曲舞台上演绎出一曲充盈三秦文化风韵的历史壮歌。

轰轰烈烈的兴周灭商篇章是发生在中华历史长河中三秦大地上著名的事件。其凝聚着鲜明的时代渊源,迸发出浓郁的地域色彩。应当说,是孕育生发三秦个性文化的广袤温床。《凤》剧正是依托这一兴周灭商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加以现代意识的关照,涂以地方文化的重彩,编织成一个三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新旧势力殊死搏斗的生动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体恤百姓、果敢坚忍、求贤若渴的西伯侯姬昌,谋略过人、有胆有识的姜子牙,以及穷奢极欲、奸诈残暴的殷纣王等鲜活的艺术形象;从而对文明与进步必然取代野蛮与落后的永恒法则作了令人信服的当代阐释,带给观众无穷的回味与遐思。

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对“人”的深刻塑造无疑是《凤》剧的魅力所在。透视《凤》剧,我们感到剧作不是在一个孤立封闭的小圈子里对人物进行描摹,而是将他们放进到那个波澜壮阔、风诡云谲的大时代中去勾勒。时代赋予了人物个性,反过来人物亦成了时代的象征。他们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以至于当观众全身心地投入剧情时都不禁会体味到那来自遥远时代的压迫与震撼。亦因为与时代环境的紧密契合,《凤》剧在情节的铺陈,人物的刻画上显得水到渠成,难见斧凿之痕。作为全剧核心人物的姬昌,虽然他忠心仁厚、体恤民情,并且也怀有兴国安邦、救黎民于水火的远大志向,然而由于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他的思想与作为无可避免地受到局限,必然要有一个由心怀愚忠,对纣王存有幻想的臣子,到矢志推翻暴君,拯救万民的领袖的转变过程。于是他先是不采纳以武力推翻商封暴政的建议,而决定通过苦谏,使纣王回心转意。后来当他目睹纣王剖腹验婴、残杀无辜的种种暴行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动摇,开始对自己以往行为进行反思。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过程,一方面是对纣王残暴的强烈不满,另一方面则是谨守臣节,不落骂名的传统思维,在被困羑里七载的时间里始终持续着。直到姜子牙出现,劝说他起兵伐纣,这种冲突似乎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但忠君的观念又一次占了上风,他期待纣王能将自己放归故乡。直至知悉纣王给自己饯行的肉羹竟是爱子伯邑考的血肉烹制而成时,幻想彻底被现实无情地击碎,他的心智如同受到狱火炙烤,手中所捧的也不仅是爱子的血肉,而是无数被纣王残害的百姓灵魂。此刻戏剧冲突涌到了高潮,这时的冲突不只是姬昌和纣王之间的冲突,更是姬昌和过去的自我之间的冲突。当他含泪咽下爱子血肉烹制的羹汤时,昔日的姬昌已经不见踪影,他终于彻底摆脱了愚忠的桎梏,下定了兴周灭商、拯救苍生的决心。毋庸置疑,这既是故事情节循迹合理的演进,更是人物性格逻辑发展的必然。一旦决意兴兵伐纣,姬昌立刻显示出他雄才大略的领袖风范,非但定下了富国强兵、联合诸侯的正确战略,而且决定招贤纳士,聚揽人才,为日后的行动打好基础。于是全剧就自然而然再有了磻溪访贤,子牙献策,姬昌扯纤拉车请子牙的动人华章。时代造就英雄。正是因为姬昌的识才、爱才、用才、尊才,终于感动了姜尚,迎回了大贤。而姬昌礼贤下士,也传为千古佳话。《凤》剧就是这样以鲜活生动的舞台语汇,牵引观众沉浸于戏剧氛围中,获得审美享受。古人云“世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从姬昌身上我们充分领略到了伯乐的可贵。打天下需要人才,治天下同样需要人才,社会期待人才,时代呼唤人才,然而有了人才还得要有能够发现、重用人才的伯乐。姬昌和姜尚的相遇,正是伯乐与千里马士逢知己、相得益彰的完美体现。这种对人才的尊重渴慕,其时固然十分可贵,而即使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亦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凤》剧的时代价值借助人物的跃动呼之欲出。

通过程式突显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展露情感内涵是戏曲艺术的独特优势。如果说《凤》剧在人物与故事的有机结合,人物、故事与时代的和谐统一方面,主脑明晰,颇见特色的话,那么,在舞台呈现上努力把传统程式巧妙地运用于人物所处的情境之中,在表现人物的心理和行为上恰到好处,处处做到精准、细致、深刻,则进一步起到了表现和强化作品主脑的作用,豁透出《凤》剧的另一特点。如第五场中,姬昌不仅要忍受吞食爱子的血肉做成的肉羹的悲伤,还要忍受他忠君为国的信念被彻底毁灭的痛苦。这里,导演和演员珠联璧合,在对这个重点场次的处理上,用了“甩发、抖髯、抢背、硬僵尸”等一系列程式化技巧,形象地表现了姬昌心中“怒、恨、悲、悔”情绪的急剧变化。而在梦幻中的姬昌父子的对话,则展示了姬昌胸中澎湃涌动的大义与亲情。这些程式化的表演与人物的情感相融合,使全剧波澜更迭,收放自如,足以扣动观众的心弦,呈现出鲜明的舞台效果。同时,《凤》剧的整个表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又注重创新,着力将秦腔艺术古朴、豪迈、浑厚、大气的特色展现无遗。几位主要演员围绕剧作主题,用心去把握人物性格,表演投入,动作传神,唱腔声情并茂、感人肺腑,为烘托时代特色,在人物性格发展中张扬个性注入了浓浓的一笔。由雷涛饰演的姬昌,功底扎实,唱腔苍劲,富有韵味,对人物的气质、神态有很深入的领会。特别第五场中那一大段乱弹,行腔抑扬顿挫,一字一泪,感天动地,把姬昌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产生出强烈的情感共鸣。赵阳武饰演的姜尚,扮相清奇,有着道家飘逸出尘的洒脱气质,唱腔古雅隽永,有着较强的感染力。李志翔饰演的纣王是典型的秦腔花脸,他嗓音铿锵,动作刚猛,将纣王的骄横霸气演绎得惟妙惟肖。(www.xing528.com)

从审美艺术的坐标来对视秦腔,秦腔艺术似乎更多地张扬出一种阳刚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传递着一种直面人生、放达自信、坚强不屈的精神,唱响一曲曲黄钟大吕之声。如果讲艺术品格,这庶几是秦腔艺术的美学特征。故而,秦腔剧目在创作伊始,就不能不首先思考这个大课题,不能不努力去寻找与秦腔艺术品格的契合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契合点,找得准不准,契合程度密切与否,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显然,《凤》剧所要表达的内容同秦腔的这种艺术品格是熔铸在一起的。另外,作为表现形式,如戏曲的魂——唱腔,也是要做到与内容品格相一致的。板式音乐唱腔是秦腔的重要标志。它那高亢激越、悲壮苍凉的音色最适宜表现重大的历史题材。《凤》剧对秦腔的声腔特点和表现手法烂熟于心,驾驭自如。善于把唱腔与人物心理描绘相结合,把不同行当人物的唱腔和其性格特点的创造发挥相协调,从而营造出一片宏伟、广阔、昂扬、奋发的音乐氛围。全剧音乐那恢弘大气的前奏,行云流水的间奏,激情澎湃的唱腔,有张有弛的韵律感,对渲染舞台气氛,深化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调动观众情绪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令观众在黄钟大吕的乐声里仿佛聆听到周人先祖厚重雄浑的远古足音,在起伏跌宕的旋律中领略到秦腔艺术的恒久魅力。《凤》剧的舞美设计并不十分花哨,舞台虚实相间、空灵自由,却能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这种大象无形,似拙实巧的构思对于放大作品的主题精神,彰显人物的人文情怀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一个古老的历史传说,要在现代的舞台上呈现出其所包蕴的深厚内涵、时代精神,并不是容易的事。《风鸣岐山》的主创人员以探索的勇气,丰富的智慧,专业的技巧,不懈的追求,使得《凤鸣岐山》较好地完成了古老传说的现代叙述,剧作无论是从整体上还是从细节上都登上了一定的高度,呈现出三秦文化的古典神韵与现代风采。既牢牢吸引着传统的戏曲观众,也在赢取年轻观众方面获得了不俗战绩。我们有理由称它是一部凝聚着三秦灵秀之气的戏曲佳作。

2005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