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求才有所得,不争反得回馈

不求才有所得,不争反得回馈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能在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们与别人密切交往是为了将来能够对人有所求;我们帮助别人是为了将来能够得到其回报……而那些做事不求回报的人,看似不求不争,却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馈。老子认为,不争的结果反倒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然而,顾佐不但没有接纳江家的女儿,还担心他们经济拮据,无以生活,便准备了一些薄礼,送江女返回。数年之后,顾佐任期届满,考试晋级,赴京城在韩侍郎的衙门任职。

不求才有所得,不争反得回馈

在这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做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能在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们与别人密切交往是为了将来能够对人有所求;我们帮助别人是为了将来能够得到其回报……

无论我们怎样做,其中都不可避免地夹杂着自己的私心,说到底还是利欲的驱使。可我们恰恰忘记了,智者往往是以不争为争的。很多时候你处心积虑所做的一切,不仅不能达到最初的目的,还会事与愿违。而那些做事不求回报的人,看似不求不争,却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馈。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认为,不争的结果反倒是“天下莫能与之争”。

明朝时,顾佐担任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县)的提控官。他生性仁厚正直,乐善好施,深得百姓的爱戴。

一次,顾佐听说城外江家饼店店主被诬告盗窃而入狱。以他对江家的了解,知道江家肯定是被冤枉的。于是,他就代其申诉于官府,经调查后,官府终于还江家清白。

江家主人出狱后,为了报答顾佐的救命之恩,便带他17岁的女儿到顾佐家答谢说:“小民无以为报,愿把小女奉君作妾或奴婢照顾君起居,洒扫整理。”

然而,顾佐不但没有接纳江家的女儿,还担心他们经济拮据,无以生活,便准备了一些薄礼,送江女返回。

江家起初以为顾佐可能碍于颜面,故作推拒。于是,再送,三送,可顾佐始终坚持表示不会接受,并告诉他们:“人生天地间,应当为其所当为。我领朝廷俸禄,为百姓做事,此即是我当为者。提振纲常,方能挽回世道,去邪窒欲,才能清明人心。我一向以清净自守,胸中于礼法因果,确信不疑,我诚心帮你,别无企图。”江家于是作罢。

数年之后,顾佐任期届满,考试晋级,赴京城在韩侍郎的衙门任职。

有一天,他因事到侍郎府候见,侍郎外出,尚未归返。忽闻门下传报:侍郎夫人到。顾佐立刻跪在门庭,低头不敢仰视。

夫人说:“请起,您是太仓州的顾提控吗?我是江家饼店的女儿。当年蒙您搭救我家,才能洗去不白之冤。后来,家境窘困,父亲便将我卖于商人。幸运的是,商人待我如亲生女儿一般,之后,又将我嫁于韩侍郎为偏房。不久之前,被韩侍郎扶为正房夫人。正是由于您昔日的正直所为,我才有今日之富贵。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更何况您的大恩大德呢!我常因为不能报答您的恩德而遗憾。今日幸得老天相助,能遇着您,我定将此实情禀告韩侍郎。”(www.xing528.com)

等韩侍郎归返府中,夫人便立即向他陈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侍郎感叹道:“顾佐,真乃“仁义之君子也!”于是,他将顾佐为平民平冤的善事,上疏皇帝明孝宗。

明孝宗赞叹顾佐:“训俗正德,不欺民女,可以为民父母,可以作君股肱;清心寡欲,必为忠君爱国之良臣。”并下令立即将顾佐擢升为刑部主事。

顾佐的无心搭救竟成为自己仕途上的敲门砖。可见,“不争”“不求”的人往往能够有大得。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庄子认为,一个人为别人做了好事,应当忘记,不要念念不忘,更不应希冀别人回报。“施恩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先贤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施于人而不求回报”的例子。

晋人所撰《神仙传》上记载:三国时期,东吴有个人名字叫董仙,住在庐山,以行医糊口。给人家治病,他不向患者要金钱报酬,也不问患者的名字,只求患者回去后在家中或路上栽种杏树。如若治好轻病的便栽一棵,治好重病的便栽五棵。

若干年后,人们共栽得杏树十万棵,绿树成林,造福了子孙后代。所以,后来人们称杏树为“董仙杏树”,并作为救死扶伤医治病人的美誉别称。

董仙为别人做了好事,不是要受惠者给自己钱财以谢恩,而是要求受惠者为他人、为社会做好事,这种境界不正是庄子思想的最好诠释吗?

正人君子要济危扶困,一心一意地帮人解除危难。如果帮助别人的目的是得到别人的回报,就不是真心帮助。如果只帮助那些可以得到回报的人,希望别人以钱财、名誉来回报,而对于陷入困境需要拯救的人却不愿帮助,或见死不救的人便是自私自利、假仁假义的小人。

正人君子给人恩惠则是真心实意的,不求报答的。只有做到问心无愧,你的良心才能得到平和,事情的发展才能对你有利。

庄子说,施恩图报的行为商人都瞧不起,即使有什么事情必须与他交往,内心也是瞧不起的。明人宋纁在《古今药石·憬然录》中说:“我有德于人,不必望感。”意思是说,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希望别人对我感恩戴德。《菜根谭》中也讲:“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只有塑造自己有德不必望感的品格,树立多行善事而不求回报的风格,才是道义的要求,才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因此,我们在帮助过别人后,不要总是念念不忘,不要企图得到对方的回报。因为,这个世界上冥冥之中自有轮回,施恩不求回报的人,最终可能得到更好的回报。切记:不求才能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