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享精神:送礼物不求回报

分享精神:送礼物不求回报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源自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沟通课——《高效演讲》一书中提到了一种方法:送礼物心态,也有人把它翻译成“分享精神”。演讲就像是你送出的礼物,你没法奢望所有人都喜欢,只要其中有人接受了,就算成功。送礼物心态不要极力取悦那些不那么在乎你演讲的人,把心态调整成“我来送礼,喜不喜欢随你”这种感觉,紧张感自然就会缓解。这些“我们”传达了一种强大的号召力,突显了黑人群体的共同利益。

分享精神:送礼物不求回报

学会了正确看待恐惧心理,那怎么样才能克服恐惧呢?源自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沟通课——《高效演讲》一书中提到了一种方法:送礼物心态,也有人把它翻译成“分享精神”。什么意思呢?演讲就像是你送出的礼物,你没法奢望所有人都喜欢,只要其中有人接受了,就算成功。演讲时,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讲得如何,坐在下面的观众通常想的都是“演讲结束后吃什么”,“周末去哪儿约会”这样的事,甚至连朋友圈的更新都比你的演讲重要。

送礼物心态

不要极力取悦那些不那么在乎你演讲的人,把心态调整成“我来送礼,喜不喜欢随你”这种感觉,紧张感自然就会缓解。

那如何准备一场精彩的演讲呢?我在这里介绍三种能“抓”人的技巧。

第一,七秒开场。关于演讲,有一个著名的七秒法则:听众会不会用心听你的演讲,只取决于最开始的七秒。想想你平时听到的开场白,“各位早上好,今天天气不错”,“欢迎大家来捧场”,甚至还有“厕所出门右转,大家可以随时去”。说上这么一句没用的,这七秒就差不多了。至于正确的开场方法,你可以讲一个生动的故事,这种方法是历届美国总统奥斯卡“影帝”“影后”都喜欢用的,比如,“我女儿早上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从小我父亲教育我”等。这种开场白既消除了和观众的距离感,又很容易吸引人。此外,你可以运用强大的数字,“一年砍掉两千万棵树,才能满足中国人对一次性筷子的需求”,或者提个问题:“你们当中有多少人觉得,工作的一半时间都在开会?”或者运用“想象”,“想象你自己拿着百万元年薪”。总之,有一个吸引人的开场白,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第二,“三事法则”。开场之后,你就得琢磨,为了达到演讲的目标,需要告诉听众哪三件事?为什么是三件而不是三十件?因为讲三件事,可以在内容足够饱满的同时,又不至于信息量过大。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三”这个数字很有意思,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人研究发现,人们每天只需要做好三件事,日子就会很充实。另外,那些容易学习、容易被记住的事,往往也只有三点。如果你做年度总结,说:“我打算谈一谈公司自创立以来的16个大的进展。”我敢肯定,下面会呼噜声一片。而如果你这样说,“咱们聊聊公司发展的三个阶段: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不是清楚多了?

第三,“你”和“我们”。大部分人开口第一个字都是“我”,比如,“我觉得”,“我希望”。可惜听众对于了解别人没多大兴趣,他们更关心自己。有一种方法可以提醒你注意这一点,就是在讲话中,用1次“我”,就要用10次“你”。这不是让你讨好、谄媚他人,而是教你用户思维,让你讲与听众有关的故事。有人因此问我,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为什么说的都是“我”呢?人家那是固定的句式,整篇演讲里还有40个“we”(我们)呢!这些“我们”传达了一种强大的号召力,突显了黑人群体的共同利益。(www.xing528.com)

最后,回归到公众演讲的本质,所有的技巧都代替不了内容和思想本身,你要表达的观点永远凌驾于所有技巧之上。

一句话理解公众演讲:

我来送礼,喜不喜欢随你。

【注释】

[1]也有人指出,这个研究结论只适用于对情绪和喜好的表达,对于其他类型的信息传递是不适用的。在这里,读者领会精神即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