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美容基础:揭秘脏腑相互关系

中医美容基础:揭秘脏腑相互关系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脏腑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因为,实际上五脏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

中医美容基础:揭秘脏腑相互关系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脏腑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虽然五行学说可以阐述五脏之间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但还应以五脏的生理功能为依据,来认识五脏之间的密切联系。因为,实际上五脏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

(一)心与肺

心与肺之间主要体现为气和血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根互用关系。心主血,肺主气。血液的正常运行,主要依靠心气的推动作用,亦依赖于肺气的敷布,故肺朝百脉,助心行血,也是血液正常运行的条件。心的主血功能正常,有助于肺主气功能正常进行。另外,积于胸中的宗气,能够贯心脉行气血,走息道司呼吸,从而加强了血液运行与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在病理情况下,心肺两脏相互影响。肺气虚则宗气生成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可导致心血运行异常而见胸痛、心悸、唇舌青紫等心脉瘀阻的表现。反之,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致血行不畅,瘀阻心脉,也会影响肺的宣降,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甚至咳痰带血。

(二)心与脾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血液生成上 心主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若脾虚失于健运,化源不足,或统血无权,慢性失血,均可导致血虚而心失所养。而劳神思虑过度,既耗心血,又损脾气,亦可形成心脾两虚之证。临床常见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无力、精神萎靡、面色无华等症,常以补养心脾的归脾汤来治疗。

2.血液运行上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即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若心气不足,行血无力,或脾气虚损,统摄无权,均可导致血行失常的病理状态,或见气虚血瘀,或见气虚出血等病症。

(三)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血液运行和情志调节两方面。

1.血液的运行 心主血,肝藏血。心之行血生血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肝的藏血功能正常,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病理上,心血不足,肝血常因之而虚;肝血不足,心血常因之而损。故临床上心悸、失眠等心血不足病证常与视物昏花、月经涩少等肝血不足病证同时并见。

2.情志的调节 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心肝两脏,相互为用,共同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心血充盈,则心神健旺,有助于肝气疏泄,情志调畅;反之,肝疏泄有度,情志调畅,则有利于心主神志。病理上,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过亢与肝火炽盛,常同时出现或相互引动。前者可表现为精神恍惚、情志抑郁等症,后者则出现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症。

(四)心与肾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肾阴阳水火互制互济及精神互用、精血互生两方面。

1.阴阳水火互制互济 心居于上,属阳属火;肾居于下,属阴属水。正常情况下,心火(阳)下降于肾,以温肾阳而使肾水不寒;肾水(阴)上济于心,以滋心阴而使心火不亢。这种彼此交通、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平衡协调关系,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或心火过亢不能下温肾水,可见心烦、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心肾不交证候。若肾阳不振,阳虚水泛,上凌于心,可见心悸、水肿等水气凌心的病证。心阴亏虚,下汲肾阴,则见腰膝酸软、遗精等阴虚火旺之候。

2.精神互用、精血互生 心主血藏神,肾藏精生髓,上通于脑。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外在表现。另外,精血之间可互生互化,肾精充足则能生髓化血,使心血充盈;心血充盈亦可化精,使肾精充盛。病理上,肾精亏损,不能生髓化血,或心血不足,血不化精,均可导致精血亏虚,心神失养,出现健忘、失眠、头晕、耳鸣等症。

(五)肺与脾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方面。

1.气的生成 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二者是生成宗气的主要物质。脾运化的水谷精气,通过肺气宣降而敷布全身;肺维持生理活动所需的营养,又依靠脾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肺气的盛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气的强弱,所以前人称之为“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若脾气虚损,运化无力,常可导致肺气不足;肺气亏虚亦可累及于脾,导致脾气虚弱。两者均可出现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肺脾两虚的病理变化。

2.水液代谢 脾主运化水液,肺主通调水道。脾将吸收的水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作用布散周身。脾肺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以保证津液正常生成、输布和排泄。病理上,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成痰,可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常见咳嗽、喘息、咯痰等症,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反之,肺病日久,也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如肺失宣降,湿停中焦,脾阳受困,出现水肿、倦怠、腹胀、便溏等症。

(六)肺与肝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气从左升发,肺气由右肃降。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此为肝肺气机升降的特点所在。肝升肺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肝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可见肝升与肺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病理状态下,肝肺病变可相互影响。如肝郁化火,或肝气上逆,肝火上炎,可耗伤肺阴,使肺气不得肃降,而出现咳嗽、胸痛、咯血等肝火犯肺证,也称为“木火刑金”。另一方面,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也可伤及肝阴,致肝阳亢逆,而出现头晕胀痛、急躁易怒、胁肋胀痛等肺病及肝之候。

(七)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津液代谢、呼吸运动和金水相生三方面。

1.津液代谢 肾主水,能升清降浊,主司水液的蒸腾气化;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气宣降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之气化作用的促进;肾主水司开阖的功能,也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使水液下归于肾。肺肾两脏相互为用,共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在病理状态下,肺失宣降或肾的气化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水液代谢失常而出现尿少、水肿等症。

2.呼吸运动 机体的呼吸运动虽由肺所主,但需要肾的纳气功能协助,才能保持呼吸的深度,所以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肺肾协调,相互配合,才能维持正常的呼吸运动。在病理上,肾中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病久虚,日久伤肾,均可出现呼多吸少,动则喘甚为主要表现的肾不纳气证。

3.金水相生 肺属金,肾属水,肺肾两脏之阴相互滋生、相互为用。肺阴充足,下输于肾,滋养肾阴,则肾阴充盛;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肾阴充盛,上养肺阴,则肺阴充足。肺肾之阴互资互用的这种关系称为“金水相生”。在病理上,肺阴虚可损及肾阴,肾阴虚也可累及肺阴,均可出现潮热、颧红、盗汗、干咳、腰膝酸软等肺肾阴虚的临床表现。

(八)肝与脾(www.xing528.com)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血液运行方面。

1.消化方面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疏利胆汁,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纳运功能;而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化源充足,肝体得养,则疏泄正常。病理上,肝脾病变相互影响。如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可致脾失健运,出现胸胁脘腹胀闷不适、纳呆、腹泻等肝脾不调的表现。脾失健运,也可影响肝的疏泄,如脾虚生湿,蕴久化热,湿热郁蒸,肝胆疏泄不利,可形成黄疸。

2.血液运行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脾为气血化生之源、主统血。肝脾两脏相互协同,在维持血液正常运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病理上,若脾虚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等,均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眼花或妇女月经量少、经闭等症。

(九)肝与肾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和阴液互养三方面。

1.精血同源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化。肝之阴血依赖肾精的充盛和滋养,肾之阴精又依赖于肝血化生阴精的补充,精血互生互化,肝肾之阴互根互用,所以有“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的说法。在病理情况下,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会引起肾精亏损,症见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无力等肝肾精血两亏的病变。

2.藏泄互用 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肝之疏泄可使肾气开阖有度,肾之封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故肝之疏泄与肾之封藏相反相成,共同维持和调节女子月经的来潮和男子的排精。若肝肾藏泄失调,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或多或少;男子可见遗精早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3.阴液互养 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肾阴充盛,则能滋养肝阴以防肝阳上亢;肝阴充足,亦能下养肾阴,以滋润营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在病理情况下,肝肾之阴相互影响,如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阴而导致肝阳上亢,出现头晕头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症,称为“水不涵木”。反之,肝阴不足,肝阳化火,也可下劫肾阴,症见烦热、盗汗、腰膝无力、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肝肾阴亏的病变。

(十)脾与肾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先后天相互滋养和调节水液代谢两方面。

1.先后天相互滋养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之运化,依赖于肾阳的推动和温煦才能健运;肾之精气,也依赖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充养和培育才能不断充盛。两脏在生理上相互资助促进,病理上也会互相影响。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不足进而累及肾阳,皆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腰膝酸冷等脾肾阳虚之候。

2.调节水液代谢 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液、司开阖。脾主运化水液有赖于肾阳蒸腾气化作用的支持;肾主水液开阖也有赖于脾运化水液功能的协助。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主司津液代谢的协调平衡。病理方面,脾虚失运,水湿内生,经久不愈,可致肾虚水泛;肾虚则气化、开阖失司,水液内停,亦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最终均可导致尿少水肿、腹胀便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脾肾两虚,水湿内停之证。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主要是脏腑表里配合关系。因为脏与腑的经脉相互属络、生理相互配合、病理相互关联,形成了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六对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

(一)心与小肠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两者经脉相互属络构成表里相合关系。生理上: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功能;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经脾气转输于心,化血以养其心脉。病理上: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小便短少、赤涩疼痛等小肠实热的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脉上熏于心,出现心烦、舌赤糜烂等症状。

(二)肺与大肠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两者经脉相互属络构成表里相合关系。生理上: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病理上:肺气壅塞,失于肃降,气不下行,津不下达,可致腑气不通,肠燥便秘;若大肠实热,传导不畅,腑气阻滞,也可影响到肺气宣降,出现胸满咳喘。

(三)脾与胃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两者经脉相互属络构成表里相合关系。生理上: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气主升,将水谷精微上输,而胃气主降,使水谷糟粕下行;脾为脏属阴,性喜燥恶湿,而胃为腑属阳,性喜湿恶燥。脾胃纳运相助、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输布,为气血津液的化生及全身的营养提供充足的物质来源。故脾胃共称“为气血化生之源”、“后天之本”。病理上:胃不受纳、不降,必影响脾的运化、升清;而脾不键运,也影响胃之和降,出现食少、腹胀、便溏、恶心呕吐等症。

(四)肝与胆

肝居于右胁内,胆附于肝之下。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两者经脉相互属络构成表里相合关系。生理上:肝气化生胆汁贮藏于胆,胆汁排泄需要肝的疏泄调节。病理上:肝失疏泄,可导致胆汁的分泌排泄异常,而胆功能的异常,同样影响肝的疏泄,最终导致肝胆气滞,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厌油腻,口苦,黄疸等症。此外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两者在精神思维活动方面也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如肝气疏泄失常,可表现为决而无谋的武断;反之,胆气虚则表现为谋而不决的优柔寡断。

(五)肾与膀胱

肾居腰部,膀胱位于小腹,两者通过输尿管相连。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两者经脉相互属络构成表里相合关系。生理上:肾与膀胱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小便的生成、贮存与排泄。病理上:若肾气虚弱,蒸化无力,或固摄无权,可影响膀胱的贮尿排尿,而见尿少、尿闭或遗尿、失禁;膀胱湿热,或膀胱失约,也可影响到肾气的气化,以致出现腰部胀痛、尿液异常。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都是传化水谷、输布津液的器官,在传化水谷的过程中,各司其职,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对糟粕浊液的排泄。

饮食入胃,经胃的受纳腐熟,变成食糜,下传至小肠,同时胆腑排泄胆汁注入小肠以助小肠消化。小肠对食糜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其清者吸收由脾转输散精,浊者(食物糟粕)下注大肠,经大肠进一步吸收水分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浊液(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下输膀胱,生成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在这一过程中,三焦则联结有关脏腑的功能,总司气化,推动水谷的传化运行。六腑传化水谷不能停滞不动,需不断受纳、消化、传导、排泄,是一个虚实不断更替的过程,故六腑宜“通”、宜“降”,而不宜滞。

六腑病变,多表现为传化不通,故在治疗上常用通泄药物,故有“腑病以通为补”之说。这里所谓“补”,不是用补益药物补腑之虚,而是指用通泄药物使六腑通畅,有助于六腑的正常传化,这对腑病而言,即为“补”。当然,并非所有腑病均用通泄药物治疗,只有六腑传化功能发生阻滞而表现为实证时,方能“以通为补”。否则,如胃阴不足证,治疗又当用补阴液的药物补虚扶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