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美容:病因纵览-中医美容基础

中医美容:病因纵览-中医美容基础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这些病因在中医美容学中也是导致损美性疾病发生的病因。正常的六气不使人致病,只有气候异常变化或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六气即可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使人发病。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外感病”,如风寒伤于皮腠,温邪自口鼻而入等。中医学认为风邪为外感发病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引申为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中医美容:病因纵览-中医美容基础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将病因分为三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和病理产物性病因。同样,这些病因在中医美容学中也是导致损美性疾病发生的病因。

一、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来自外界,多从肌表口鼻等体表部位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外感病因,亦称之为“外邪”,主要包括六淫和疫疠。

(一)六淫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热)本来是指自然界的六种正常气候,简称“六气”。 正常的六气不使人致病,只有气候异常变化或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六气即可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使人发病。此时的“六气”称为“六淫”,因此六气与六淫的区别在于是否致病。

六淫皆为外感病邪,致病特点有以下共同之处: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发病。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外感病”,如风寒伤于皮腠,温邪自口鼻而入等。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3)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和工作环境有关。如东南沿海多湿病、温病;西北高原多寒病、燥病。生活、工作环境过于潮湿,使人多患湿病;夏季烈日下工作易中暑;高温环境工作易得火病或燥病。

(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又可两、三种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寒湿困脾等。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的病理性质可发生转化。如寒邪湿邪皆可化热。

损美性疾病的发生与六淫有着很大关系。因为皮肤是人体的最外层组织,尤其是头面部皮肤、毛发终年暴露于外,极易受六淫侵袭。六淫侵袭可促使皮肤、毛发老化,尤其是严寒、酷暑、干燥、潮湿、阳光曝晒等易导致或加重多种损美性皮肤疾患,严重影响皮肤、容貌的健美

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1.风邪 风为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风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风邪外侵多从皮毛腠理而入,从而产生外风病证。中医学认为风邪为外感发病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怕风、汗出;风邪致病常易侵袭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即“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上扰头面易导致颜面部皮肤瘙痒、干燥、脱屑、粗糙、过敏等皮肤疾患而影响颜面美。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而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如风邪侵袭引起的游走性关节疼痛;“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骤和变幻无常的特点。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小儿风水病短时间会发生头面一身悉肿,均反映了风邪致病“善行”、“数变”的特点。

(3)风性主动:“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如风邪外侵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症状。

(4)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凡寒、湿、暑、燥、热诸邪,常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从而形成外感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证。如风热外搏,郁于皮肤可导致扁平疣;风寒侵于手、耳、面颊可致气血凝滞,发生冻疮;风湿郁于肌肤,可引起浮肿、湿疹、各种癣疾等等。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风邪四季皆有,故风邪为患较多,风邪侵入,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遍及,侵害不同的脏腑组织,临床上可发生多种病证。故常称“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

2.寒邪 寒为冬季的主气。引申为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日常生活中感受寒邪的途径包括不注意防寒保暖,淋雨涉水,汗出当风及贪凉露宿,或过饮寒凉之物等。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属于阴邪,寒邪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出现恶寒。寒邪作用于头面部还可引起面部皮肤干燥脱屑,甚至发生皲裂;寒邪损伤脾阳,则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寒邪直中,心肾之阳受损,病人可见恶寒踡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细等症。

(2)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即凝结阻滞。寒邪具有凝结、阻滞的特性,故寒邪侵犯人体,往往会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如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头身肢体关节疼痛,面色青紫,唇色暗淡。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是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表现为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的致病特点。如寒邪侵袭肌表,使腠理毛窍闭塞,卫阳被遏,不得宣泄,则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寒邪侵袭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急,肢体屈伸不利。

3.暑邪 暑邪有明显的季节性,独见于夏季。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所化。暑邪致病具有炎热、升散特性。因此暑邪伤人多出现一派典型的阳热病状,如高热、面赤、目红、心烦、脉洪大等。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令之气,乃盛夏的火热之气所化,具有酷热之性,故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因此暑邪伤人多出现高热、面赤、目红、心烦、脉洪大等症。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暑为阳邪,主升主散,“升”,指上升发散之意。“散”,指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暑邪伤人,易使腠理开泄而多汗,出汗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即可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津伤则气亦随之消散,出现气短、乏力;同时皮肤失去津液滋养,表现为干涩,失去弹性、光泽,皱纹也就过早地出现了。

(3)暑多夹湿:暑季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故暑邪常夹湿邪侵犯人体,在发热烦渴的同时,除可见四肢困倦、胸闷、呕吐、大便溏而不爽等湿阻症状;若暑湿郁于肌表可致脓疱疮、疖、痱等症。

4.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外湿是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多由于脾失健运而内生。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阴邪侵入,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入,易伤阳气,且最易伤脾阳,导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湿为有形之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其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出现胸膈满闷,脘痞腹胀,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等症。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症状,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浊,即秽浊,指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如湿浊上犯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黏液。

(3)湿性黏滞:“黏”,即粘腻;“滞”,即停滞。湿邪致病,其粘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在分泌物及排泄物方面多粘腻不爽。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胶着难解,故湿邪为病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如湿痹、湿疹、湿温病等。故吴瑭《温病条辨,上焦篇》说:“其性氤氲黏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湿类于水,水性就下,故湿邪有趋下之势,湿邪致病也具有易于伤及人体下部的特点。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较为多见,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说明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为其特点之一。

5.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为秋季的主气,故又称秋燥。此时气候干燥,水分匮乏,故多燥病。燥邪多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燥邪致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尚热,挟有夏火之余气,多为温燥;深秋已凉,近于冬寒之凉气,多为凉燥。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其性干燥,侵犯人体,最易伤人津液,出现津液不足之症,如皮肤干燥,咽喉干燥,口唇皱裂,干咳无痰,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等。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直接与外界相通。秋燥伤人,多由口鼻而入,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故极易伤肺,除出现鼻燥咽干,干咳少痰,秋燥对人体皮肤的健美有很大危害,使人觉得面部皮肤“发紧”,皮肤的急剧收缩、舒张,是造成肌纤维断裂、产生皱纹的主要原因。

6.火(热)邪 凡致病具有火的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火热旺于夏季,但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火为阳盛之气,包含温、热之邪。温、热、火三者性质相同而程度不同,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故火与热常并称。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火热之邪侵入,热淫于内,迫津外泄,使气随津泄而致津亏气耗。火热消灼煎熬津液,最易出现烦渴喜饮,唇燥、皮肤干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津液亏虚症状。阳热太盛,伤津耗气,可兼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

(2)火(热)性炎上:火性趋上,火热之邪易侵害人体上部,尤以头面部为多见。且火邪为病表现为实热征象,如出现高热、烦渴、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糜烂、牙龈肿痛、脉洪数等症状。

(3)火(热)邪易生风、动血:“生风”,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耗劫津液,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证。“动血”,指火热入于血脉,灼伤脉络,易迫血妄行,而见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尿血和皮肤斑疹等各种出血之症。

(4)火(热)邪易扰心神: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与心相通应,故火热之邪入于营血,尤易影响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重者可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或神昏、谵语等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5)火(热)邪易致阳性疮痈:火热邪气入于血中,可结聚于局部,使气血壅聚不散,血败肉腐,形成痈肿疮疡。临床表现为疮疡局部红、肿、热、痛。故《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曰:“痈疽原是火毒生。”故火热之邪是引发皮肤疔疮肿毒的重要因素。由于火热毒邪内聚于人体某个局部,日久不散,使血脉壅塞,血败肉腐,而发为疮痈疖肿,由此而损害皮肤的健康,并进而影响皮肤的健美。

(二)疠气

疠气,是一类通过空气、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染,多从口鼻侵入人体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又称为疫气、戾气、时气、疫毒、异气等。《温疫论》说:“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可见疠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二、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内伤病因泛指人的情志活动、生活作息、起居饮食不循常度,导致气血津液、脏腑功能失调的致病因素。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一)七情内伤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内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阴阳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致病直接伤及内脏,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www.xing528.com)

七情致病的特点是:

1.直接伤及内脏 由于五脏与情志活动有相对应的关系,不同的情志变化,对人体内脏有不同的影响。如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脾在志为思,过思则伤脾;肺在志为忧,过忧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五脏之中,尤以心、肝、脾三脏与情志活动关系密切。

2.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致病主要是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机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即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怒则气上:气上,即气机上逆。过度愤怒伤肝,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而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临床上常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胸胁气满,呕血,甚则昏厥猝倒。

(2)喜则气缓:气缓,有缓和、涣散之意。正常情况下,喜悦是一种良性刺激,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平静、舒畅。但暴喜过度,可使心气涣散不收,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的症状。

(3)悲则气消:气消,指肺气消耗。悲、忧皆为肺志,忧愁不解,悲哀过度则伤肺,导致肺气亏虚、肺气郁滞,可见气短乏力、声低息微、胸闷不畅等症状。

(4)恐则气下:气下,即气机下陷。恐为肾之志,过度恐惧则伤肾,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出现二便失禁,遗精滑泄,甚至昏厥等症状。

(5)惊则气乱:气乱,指气机紊乱。是指突然受惊吓,损伤心气,导致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临床出现心悸、惊慌失措等症状。

(6)思则气结:气结,即气机郁结。是指思虑过度,劳神伤脾导致脾气郁结,中焦被阻,脾失健运,可见纳呆、倦怠乏力、脘腹痞满、大便溏泻等症状。

总之,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人的各种精神刺激只有通过有关脏腑的机能,才能反映为情志的变化。情志致病,内伤五脏,主要使五脏气机失常、气血不和、阴阳失调。既有一种情志伤及多脏,亦有多种情志共伤一脏,因此不可机械对待,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多种措施,调理情志,促使疾病好转或恢复。

(二)饮食失宜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饮食失宜,常常导致多种疾病,主要损伤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三个方面。

1.饮食不节“节”为节制,含有定量定时之意。饮食过饱、过饥、无规律皆为饮食不节。充足而合理的饮食是滋补先天,培育后天,化生气血,濡养脏腑的保证。皮肤、毛发、形体作为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保证其健美的状态同样离不开饮食。

(1)饮食过饱:过饱,指饮食超量,或暴饮暴食,或中气虚弱而强食。《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故过饱致脾胃难于运化转输而致病,可见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泄泻、厌食、纳呆等症,甚者可发展为消渴、肥胖、痔疮、心脉痹阻等病证。

(2)饮食过饥:过饥,指摄食不足,如饥而不得食,或有意识限制饮食,或因脾胃功能虚弱而纳少,或因七情强烈波动而不思饮食,或不能按时饮食等。《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长期过饥则伤胃,出现食欲下降,甚至厌食。日久则气血化生乏源,产生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等病症,表现为消瘦、气短、乏力、面色萎黄、皮肤干皱晦暗、毛发枯槁等机体失养的病症,同时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生他病。长期摄食过少,可致小儿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3)饮食无规律:若饮食无度,时饥时饱,易导致脾胃损伤,纳运失职。

2.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是指进食了被污染或陈腐变质有毒的食物。饮食不洁而致的病变以胃肠病为主,多表现为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等症状,甚至剧烈吐泻,昏迷等中毒表现。常见疾病包括腹痛、呕吐、泄泻、痢疾,甚则霍乱等。若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绦虫病等,临床表现为时常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症。

3.饮食偏嗜 饮食物也有寒热温凉不同的性和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味。饮食结构合理,五味调和,寒温适中,无所偏嗜,脾胃功能才能正常运化,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要。若过分偏爱某些食物或嗜寒嗜热,便会造成机体营养失调、阴阳失调而发病。饮食偏嗜,分为寒热偏嗜与五味偏嗜两个方面。

(1)饮食的寒热偏嗜:饮食寒热偏嗜,可引起脏腑阴阳盛衰变化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若偏食生冷寒凉,则可损伤脾胃阳气,致使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病症。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口臭、腹满胀痛、便秘等症状,或酿成痔疮。

(2)饮食的五味偏嗜:五味可营养人之五脏,五味与五脏各有其所喜,即五味对五脏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若长期偏嗜某味,可使五脏功能偏胜偏衰,也可使某些营养物质缺乏而发生疾病,影响人体皮肤的健美。

(三)劳逸失度

正常的劳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体质强壮;而适当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及时恢复体力和脑力。适度劳逸有利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起保健防病,维护人体健美的作用。但是长期的过劳或过逸,既影响健康,又影响形神之美。

1.过劳 过劳是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1)劳力过度:是指长时期的过度体力劳动或运动,机体得不到及时休息以恢复体力,而致积劳成疾。《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劳力过度可损伤机体正气,出现少气懒言,四肢困倦,神疲消瘦等症。此外,劳力过度还可损伤某些与其活动直接有关的组织,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劳神过度:是指思虑太过。脾在志为思,心主血藏神,思虑劳神过度,易损伤脾气,耗伤心血,出现纳呆,腹胀,便溏及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等症。若不能及时缓解便可引起形体、容貌的损美性改变。

(3)房劳过度:是指性生活不节,房事太过。肾藏精,主封藏,肾精不宜过度耗泄。若房事过频无制,则易致肾精耗伤,而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男子遗精、早泄、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宫冷不孕等症。房劳过度还可因损伤肾精而致形体、皮肤出现早衰征象,不利于维护人体的健美状态。

2.过逸 过逸是指过度安逸,懒于运动。《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久卧伤气”,即过度安逸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减弱,出现食少无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症;若脾失健运,湿痰内生,则形体发胖臃肿。长期懒于动脑,就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症。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如果没有被及时消散、吸收或排出体外而停留在机体内,也能成为其他疾病的致病因素,此称为病理产物性病因,也称继发性病因。常见的病理产物性病因主要是瘀血和痰饮,而临床多数损美性疾病的发生也与痰饮、瘀血有关。

(一)痰饮

痰饮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下导致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便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继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出现各种新的病证。一般认为津停为湿,湿聚为水,水积成饮,饮凝成痰。因而就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清澈澄明者为水。因而许多情况下水、湿、痰、饮四者难以截然分开,故常并称痰饮、痰湿、水湿、水饮等。

1.痰饮的形成 痰饮多由外感六淫、七情内伤或饮食、劳逸等多种因素导致肺、脾、肾及三焦的功能失调,影响体内水液代谢,以致水液停滞而成。

2.痰饮的致病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点:

(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痰饮为有形之病理产物,一旦形成,既可阻滞气机,影响脏腑之气的升降,又可以流注经络,阻碍气血的运行。如痰饮停留于肺,使肺失宣发肃降,可见胸闷、咳嗽、喘促;水湿困阻中焦脾胃,则可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等;痰饮流注经络,易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症状;痰若结聚于局部,则形成痰核瘰疬,或阴疽流注等。

(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痰饮乃水湿停聚所成,可随着气的升降,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所不至,致病广泛且变化多端。饮逆于上可见眩晕;水湿下注,可见足肿;湿在肌表,可见身重;湿停中焦,可影响脾胃运化。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痰饮皆由体内水湿积聚而成,具有重浊黏滞的特性,且由于其致病有变幻多端的特点,故临床上所见痰饮为病,多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治疗困难。例如关节湿痹、皮肤湿疹等。

(4)易扰乱神明:痰饮内停,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出现一系列神志失常的病证。如痰蒙心窍可见胸闷心悸、或痴呆、或癫证等;痰火扰心则见失眠、易怒、喜笑不休,甚则发狂等症。

(5)多见滑腻舌苔:痰饮内停,变化多端,可见各种各样的症状,但舌苔表现上,一般多见到腻苔和滑苔,这也是痰饮症状的特点之一。

痰饮为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中医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痰饮引起的损美性病变主要有结节性、囊肿性痤疮和形体肥胖等病症。

(二)瘀血

凡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组织之中;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都称为瘀血。

1.瘀血的形成 造成血液运行不畅的原因有气虚、气滞、血热、血寒、外伤等。气虚运血无力,气滞则血运受阻,均可致血行迟滞而成瘀血;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也可成瘀;寒则血凝,热则血涸,故偏寒偏热,也易致瘀血;跌仆损伤,离经之血留于体内不能消散,也可致瘀血。

2.瘀血的致病特点 瘀血致病的一般特点:一是疼痛。疼痛的性质呈刺痛或绞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处拒按,久痛不愈。二是肿块。外伤瘀血多形成肿胀。三是出血。由瘀血引起的出血,血色紫暗或暗黑,或夹有血块。常见妇女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尽以及胃肠道出血等。四是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细涩等。

对美容学来说,人体内存在瘀血,主要表现为面色晦暗,爪甲发青,唇色紫绀,皮肤干燥瘙痒,毛发干枯或脱落,面色黧黑甚或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脱屑,脉细涩或结代等,并产生相应的损美性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