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百年衣裳的安全系数

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百年衣裳的安全系数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服饰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作为社会人的文化符号,它在社会关系中具有认同和归属的作用。我找到一种适合我的生活方式:在单位积极工作争取领导表扬+尽可能普通平常的衣装+谨言慎行=安全系数。“安全系数”的计算必须加上衣装,服装相当于伪装,这显然十分重要和十分必要。所谓“文化革命”,就是从服装开始的“革命”。“破四旧”运动成为打响这场“服饰革命”的第一役。在那些近乎疯狂的日子里,服饰成为“革命”的标尺。

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百年衣裳的安全系数

服饰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作为社会人的文化符号,它在社会关系中具有认同和归属的作用。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没有一种东西能比服装那样更具体、更贴切地表达个人的归属,同时,作为一种日常需求而不可回避。

政治诉求永远是服饰变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然而,20世纪60年代像中国这样彻底的、决绝的服饰革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它不仅延续了建国后17年间由政治运动所造成的服装变革的状况,而且随着政治的升温,17年间所形成的一些错误服饰观念在“文革”中恶性膨胀,更加剧了这一错误。

在大讲“政治挂帅”、“阶级斗争”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个体,能够将自己融入无产阶级专政社会里的最佳方式之一,便是利用衣着服饰。作家冯骥才写的《一百个人的十年》记录了这样的真实故事:

我有套西装,淡蓝色的,只穿过一次。那次是元宵节,家里来了许多亲友,我穿上对镜子一照,也觉得挺好看,可事后就觉察这是潜伏在血液里的资产阶级意识露头,必须防微杜渐,消灭它在萌芽中,这套西装便一直挂在柜里,再没动过,直到“文革”抄家时被抄走。

我找到一种适合我的生活方式

在单位积极工作争取领导表扬+尽可能普通平常的衣装+谨言慎行=安全系数(14)(www.xing528.com)

“安全系数”的计算必须加上衣装,服装相当于伪装,这显然十分重要和十分必要。

所谓“文化革命”,就是从服装开始的“革命”。红卫兵扛着“扫四旧”的旗帜,首先对所谓奇装异服进行了扫荡。“破四旧”运动成为打响这场“服饰革命”的第一役。红卫兵们都背诵着那段著名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语录,以“革命”的名义践踏着人类创造的服饰文明。

烫发必铰,项链必扯,任何具有美化装饰作用的服饰都是“四旧”的,必须“斗垮批倒”。对女性严格到了不准穿裙子,甚至有激进的女红卫兵号召剪辫削发。当年一批山东红卫兵女将便身体力行,清一色板寸,穿红卫兵装,远看不辨雌雄,所谓革命彻底。

在那些近乎疯狂的日子里,服饰成为“革命”的标尺。为了适应这个尺度,中国人开始以极快的速度改变自己的装束。无论男女老幼,无论阶层身份如何,几乎都选择了类同的服装样式和单一的色彩——蓝色,以致外国媒体有“蓝蚁”之称。

服饰本身特有的审美属性被服饰衍生的政治属性所压倒,服装制式化和模式化也走向了极致。大一统的穿衣模式造就了民众思想的高度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场“服饰革命”绝对是成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