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没有经卷的宗教-探索日本神道

没有经卷的宗教-探索日本神道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上的现实观哲学にかかわる现実观神道具有立足现实、编织理想的所谓现实观特色,并同神国观的生命力一样,以多变的外形贯通于神道史,构成了神道的哲学特色。神道的现实观大体可划为人生观和世界观两个侧面。与这种意味的佛教相结合的各派佛教神道,只能重视现实观。复古神道的问世,使神道的现实观更加明显了。本居宣长站在这种立场上,严厉批判佛教消极的出世观及禅宗的悟道和儒学的伪善行为。

没有经卷的宗教-探索日本神道

哲学上的现实观 哲学にかかわる现実观

神道具有立足现实、编织理想的所谓现实观特色,并同神国观的生命力一样,以多变的外形贯通于神道史,构成了神道的哲学特色。神道的现实观大体可划为人生观世界观两个侧面。

首先,对于人生观,可从生死观和吉凶善恶观等方面分别加以考察。在原始时代日本民族的意识中,存在着具体的和抽象的两个对称的世界。由抽象物变成具体物,这种现象即所谓“显”;由具体物变成抽象物,即所谓“失”。观察其变化过程,由抽象的世界出现的具体的世界,此所谓“生”;反之则谓“死”。神道认为,死的结果归于隐,未必归于“无”。由此形成了相对的概念:现身与隐身,现世与隐世。二者相比,神道认为惟有现实才尤其显得重要。剖析古神道中的吉凶善恶观,吉与善意味着福、贵、佳、良;反之,皆意味着恶,道德上的善恶归属,也与其同理,所以,神道中便有了善神和恶神。

其次,让我们一瞥神道现实观中的世界观。古神宣称现实世界中惟有叫作“苇原中国”(大八洲)这个天皇统治的国家。古神道还虚构出三个世界:高天原、根国(黄泉)、人间。在古神道的观念中,根国是死后的去处和秽土,是在现世看不见的隐世。高天原是充满理想的世界。对这种理想的判断基准,都是立足于现实世界的思考,这是古神道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时代,人们把在某种意义上的威力尊敬为神。对于神话中的八百万神,人们尊敬的神,多是其中的吉神而非凶神,这是以现实生活为主的神道现实观的体现。对于古神道的现实观,国学大家本居宣长补充式地提出了吉凶相生观:即“吉”有生成万物的作用,而“凶”的作用是阻止吉的发展,这就是二元存在。将这种原理转用到神的领域,则有逢凶化吉的神和阻止逢凶化吉的神。前者的代表是直日神,后者的代表是祸日神。如此这般,吉凶相生,最后凡“凶”皆由直日神将之化吉。这种观点在神代传说中得到了具体的反映。

例如,夫妻神伊邪那歧命和伊邪那美命下凡,生万物,成世界,达到了天御中主神初始构想的“吉”的目的。可是火神轲遇土智神的出生便一反初衷,把女神母亲送入黄泉路,吉转成凶。男神伊邪那歧命访妻自黄泉归来,逢凶化吉,生出了天照大神。天照大神位居高天原的统帅,达到了吉的顶峰,随之又出现了素盏呜尊做乱犯上骚扰天庭的暴行,吉转为凶。天照大神躲入天岩户,凶走向极端后,天照大神复出岩窟而转吉。可见神道其中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即有吉就有凶,凶为吉而存在,吉凶相生,凶是促动诞生新“吉”的契机,世界运行的最终结果是吉。总括而言,凶并不是绝对的,它为吉的诞生而凶,惟有吉才是现世中积极的东西。这是神道中至善观的哲学。

神道重视现实观,这一点可以在佛教神道中找到佐证。佛教的真谛本来主要是厌世或修行来世。但纵观经过异化的日本佛教,显著的事实是,大乘佛教却促进了现世国家的逐步发展。与这种意味的佛教相结合的各派佛教神道,只能重视现实观。只要看一眼两部神道和伊势神道,其义一目了然。(www.xing528.com)

复古神道的问世,使神道的现实观更加明显了。北畑亲房在《神皇正统记》中宣扬的现实观,同镰仓初期的僧人慈圆(1155~1225)撰写的著名史论《愚管抄》(1220)中飘荡的悲观厌世历史观,构成了明显相反的两极。《愚管抄》认为,现世是有限的末世,神武天皇之后有百代王,至今已传到第84代王,再度过16代王,现世必然衰微枯竭,寂然尽灭。至于《神皇正统记》的主张,则与之恰恰相反,它针锋相对地批驳《愚管抄》的见解,称现世:

不止有几十个百代王,有无穷个百代王。……况有三种神器留存现世,此乃传日本于无穷之宝。

《神皇正统记》宣称日本历史是无限的,神孙为君,皇威绵长永恒。北畑亲房还解释道:“人能忘古昔,但天不失其道。邪久必亡,乱世归正,古今之理。”(《神皇正统记》)这种世界观和历史观,实际上是古神道中的吉凶相生观、至善观乃至现实主义的深化与再现。

本居宣长在其《玉小梳》、《石上私淑言》等文学论著中,殚思极虑地或者肯定现世,或者拒斥急速的社会改革,或者反对违背人情人性中的自然天性的各种学说,归根结底,都是肯定现实观的一种表现。本居宣长站在这种立场上,严厉批判佛教消极的出世观及禅宗的悟道和儒学的伪善行为。本居宣长的正统门生平田笃胤,虽然为神道又添加了来世观的要素,使古神道后来带有来世教的倾向,但仍然肯定了其师长学说中现实主义的基本要义。至于其后作为庶民宗教兴起的教派神道等,不否认其中含有俗陋的一面,但在现实观这一主线上,与神道史上的大趋势依然是保持一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