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邢锡波脉学阐微:诊脉要点及机理

邢锡波脉学阐微:诊脉要点及机理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人体健康时应保持整体的阴阳平衡,主要是气血和动静的平衡,不论是由于内因或外因,使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势必导致疾病。中医学对于任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要诊察机体的阴阳偏盛,调剂阴阳平衡。通过持脉探测阴阳盛衰,可作为调剂人体阴阳平衡的主要依据。以阳性升浮而阴性潜敛,阳气之升浮,得阴气之潜敛以维系之,方能浮沉适中。

邢锡波脉学阐微:诊脉要点及机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因为人体健康时应保持整体的阴阳平衡,主要是气血和动静的平衡,不论是由于内因或外因,使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势必导致疾病。中医学对于任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要诊察机体的阴阳偏盛,调剂阴阳平衡。所以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从而使五脏损伤,不能调剂自身阴阳平衡,致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受到限制,因而发生种种病证。如愤怒太甚肝气横逆,气机滞塞,抑郁不舒,则肝阴受损,肝阳偏盛,不论肝阴损伤或肝阳偏盛,都能造成肝自身阴阳的不平衡,而致疾病。

机体为了自卫,每使气血为抗病的工具,气血旺盛是人体防御疾病和消除疾病的主要功能。任何疾病的侵袭,或外界异物的损伤,人体总是通过气血的功能,促使机体的气血津液发生变化,以抗御疾病,保持人体健康。故病在表,则抗病之功能即趋于表,故而脉浮;病势重,则所需要抗病力强,故现洪大滑数之脉;病在内,则人体抗病之功能亦趋向于里,故而现沉脉;病在上,则寸大于尺;病在下,则尺大于寸;正气虚,则脉现微细;邪气盛,则脉必洪大;邪在气分,则右脉大于左脉;邪入营分,则左脉偏盛。所以脉象变化是随机体防御性反射作用产生的。

通过持脉探测阴阳盛衰,可作为调剂人体阴阳平衡的主要依据。所以在持脉时,应先分清其为阴脉、阳脉、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实证多为外邪之侵袭,虚证皆由正气不足。何为阳脉?如浮、大、滑、数、实之类,何为阴脉?如沉、细、涩、迟、微之类。经过精心调治,脉象可随时演变,如浮大之阳脉,多有发热恶寒、心烦热之阳证。由于发热伤津烁液,饮食不思,营养障碍。如因循失治,或治疗欠当,则浮大滑数之阳脉,亦可转变为沉细虚弱之阴脉。体虚气弱者每现沉细虚弱之阴脉,治疗后,气充体健,脉象亦由细弱之阴脉转变为浮滑之阳脉。此即阴阳转化的道理。医者的扶偏救弊,应在阳证热证脉浮大有力,发热不退耗津灼液时,迅予退热排邪,祛病扶正。若脉浮大无力,是热邪过盛,阴津损伤,应速益阴以维阳,祛邪以扶正,这些都要根据脉象的演变,确定治疗之法则。脉由沉变浮,或由浮转沉,由无力变有力,或由有力转无力,系属病机由里出表,由表内陷,由正气不足而转变为气血渐复之象。医者应据脉象变化推测病机转变,予以扶正祛邪,或先祛邪而后扶正,或扶正中兼寓祛邪。扶正中是育阴还是扶阳,或阴阳俱补,按脉据证,妥善处理,务使立法用药,完全与病情相适应。(www.xing528.com)

阴阳相互维系、互相制约的理论,对脉象的演变和病机的观察、病情转化、治则的拟定关系密切,阴阳代表机体各脏腑各组织之间、功能和器质之间矛盾着的各个方面。人体的上下内外平衡,各脏腑功能与器质的协调,都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矛盾的结果。治疗的目的在于调剂机体上下、内外、浮沉、缓急诸方面的阴阳平衡。阳主升散,浮越,躁急;阴主潜敛、蛰藏、柔缓。机体在正常情况下,阳气升散之性,得阴气之潜敛以济之,则升散不致太过,而升降平衡,散敛适中,故能保持正常生理。如阳偏盛则升散太过,而潜敛不及,致阴阳乖和,现头眩、心烦、脉浮大之证候。脉象的浮大,多由于外邪侵袭,机体为抗御外邪,驱使气血抵御外邪,故脉现浮大,为气血充盛之征,然必有力。若大而无力,为阴虚不能维阳,阳气上泛的虚象。所谓有力,是脉力超过正常。一般正常人脉力假设为5个脉力单位,若脉力在5个脉力单位或6~7个单位,都称有力。如在5个单位以下,甚至为2~3个单位,都称无力。总之差距愈大,阴虚愈甚。若浮取力较弱,重按全无,则为散脉。如浮取脉力超过正常,而重按仅1个脉力单位左右,则为革脉。这些脉象都可通过浮沉脉力对比确定。

这种脉象调整,应从两方面着手。浮取有力应抑阳养阴,即削弱阳邪的偏盛,增强阴气潜敛,使之取得暂时的阴阳平衡,即强者抑之、虚者扶之之义。如阴寒偏盛,脉多沉缓或沉细,为升浮之力不足。而潜敛偏盛,阴盛则阳衰,甚则脉现沉迟、沉微。如阴寒暴侵则脉多沉紧;其证候常见脘满腹胀,大便溏泄,四肢厥冷之阴寒证。治宜扶阳温中散寒,新病宜温中散寒为主,久病应扶阳益气,俟沉脉转浮,迟脉转缓即为阳复阴化之佳象。总之阳偏盛,则现浮大滑数之阳脉,阴过强则现沉细涩迟之阴脉,如阴阳平衡,则脉浮沉适中,大小合度,为正常脉。以阳性升浮而阴性潜敛,阳气之升浮,得阴气之潜敛以维系之,方能浮沉适中。阴虚者,当阴气渐复则脉象即由浮而转沉,如因失眠、过劳、烦恼损伤阴气,则脉即由沉而转浮。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贫血严重时脉虚数而浮,迨用育阴潜镇、健脾养血之剂,血象渐复,而脉象日趋沉敛,数象渐缓。在阴血渐复、脉象沉静之际,精神清爽,身觉有力,而心悸气短亦不明显。如脉象突然浮越,略有数意,是阴气损伤,不能维持阴阳平衡,应防止近期将有发热出血证候。同时也证实浮与升、沉与降的紧密联系。浮与升即脉浮,机体功能趋向于上与表,沉为人体功能趋向于下于里。如发汗药,为使气血趋表以抗病,同时血压上升,头眩面赤,是表与上的关系。用泻药,为使功能趋向于里、于下。外邪未解,而用下药过早,每致外邪内陷,诱发结胸痞证及邪热内陷之坏病。数脉虽为阳热之体现,如温热证在气分,脉洪大是温热炽盛抗病力强的表现。初期脉多不数,如温热凶猛,或阴气灼伤,则脉滑数。数是阳的特性,迟缓是阴的良能,阳的数急得阴的迟缓维系,脉象方能不急不徐,雍容和缓。当热邪外袭,抗病力猛增,阳气亢盛之际如阴气尚能维持平衡,则脉洪大浮滑而不数或略数,及阴液耗伤,则脉现数,毒热壅盛时,或阴气耗伤,则脉象变数,阴气损伤愈重,数象愈甚。关于阴阳互相维系、相互制约和脉象演变之原理,如不洞悉胸中,对于临床观察病人,不能早期探测疾病的变化,很难做到尽快地阻止疾病的发展。故阴阳互相维系的理论,是把握脉象演变的规律,探测病机的转化和揆度机体阴阳胜负的主要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