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脉学粹要三字经:濡脉表现及成因解析

脉学粹要三字经:濡脉表现及成因解析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虚的方面,气虚神疲,自汗乏力,亡血失精、崩漏、骨蒸劳热、惊悸怔忡等,皆可见濡脉。而湿邪太盛,阻遏气机,气血失于宣畅,症见胸闷脘痞,身重体倦者亦可见濡脉。近代认为,濡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高有关。

脉学粹要三字经:濡脉表现及成因解析

1.脉象

濡浮细,按须轻,水浮绵,力不禁。

[释文]

浮而细软谓之濡,濡脉位在浅表层,脉动细软无力,轻取可以触知,重取反不明显。《脉经》曰:“濡无力也,虚软无力,应手散细,如棉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即去。”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按之无有,举之有余,或帛衣在水中,轻手与肌肉相得而软,名曰濡。濡,阴也。”

2.主病

濡脉位在浅表层,脉动细软无力,轻取可以触知,重取反不明显。

濡主虚,亡血证,阴血虚,骨劳蒸[22]

精髓损,血山崩,脾阳弱,湿邪因。

[释文](www.xing528.com)

(1)主病:濡脉主体虚,又主湿。虚的方面,气虚神疲,自汗乏力,亡血失精、崩漏、骨蒸劳热、惊悸怔忡等,皆可见濡脉。而湿邪太盛,阻遏气机,气血失于宣畅,症见胸闷脘痞,身重体倦者亦可见濡脉。

(2)相兼脉主病:濡而浮为卫表不固;濡数为湿热交阻;濡而细为脾虚湿困;濡而涩为失血。

(3)脉理:精血亏虚,虚劳百损,不荣于脉,脉道因气虚不敛,失之于松弛,致脉来浮细无力或湿邪阻压脉道,气机不能外达于表,也可形成濡脉。近代认为,濡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高有关。

3.脉因证治

(1)阴血亡失:妇人崩中、漏下、日久阴血亡失较多,可见面色白,神疲乏力,动则自汗、舌淡、苔薄脉濡,治疗上可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2)虚劳骨蒸:痨瘵日久,诸虚百损,气血津液均受戕伤,可见低热、手足心热、两颧潮红、盗汗骨蒸甚或痰中带血或咳血,舌红苔少而干,脉濡,治疗宜滋肺补肾、退热除蒸,方用清骨散主之。银柴胡清虚劳骨蒸;胡黄连、知母、地骨皮入阴退虚火,清骨蒸劳热;青蒿、秦艽善透伏邪,使其从外解;鳖甲滋阴潜阳,引诸药入阴;甘草调和诸药。

(3)脾为湿困:脾虚失运,湿从内生,可症见脘痞、腹胀、便泄、溲清、少气懒言、体倦乏力、脉多濡弱,治疗上宜升阳益气,运脾化湿。

(4)湿热弥漫:湿热蕴结,三焦失于气化,身热不扬,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胸闷脘痞,不饥,脉现濡缓,《温病条辨》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热甚,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以三仁汤清热化湿为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