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泉州道教音乐: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律

泉州道教音乐: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律

时间:2024-0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其道教活动中,必有引、吟、咏、泣等形式的道教音乐。唐以后的道教音乐则以唱为主,并配有乐器伴奏。在泉州的岁时、婚事、生育、寿庆、丧事、营建和避邪等民俗的斋醮法事活动中,也融入道教音乐。由于泉州道教广泛传播于民间,道教音乐与泉州的地方文化经过长期的交融与一代代地传承,它们既保持着传统道曲的韵律,又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泉州道教音乐。泉州道教音乐分为文曲、武曲两大类。

泉州道教音乐: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律

级别:省级 

类别:民间音乐 

地域泉州 

传承人:赖传义、赖紫云

据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十五·方外》记载,早在秦汉之际,泉州就有隐士和方士巫术的活动。在其道教活动中,必有引、吟、咏、泣等形式的道教音乐。唐以后的道教音乐则以唱为主,并配有乐器伴奏。道学文化、斋醮科仪、道曲、舞蹈等对泉州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相应的民间信仰也十分活跃。在泉州的岁时、婚事、生育、寿庆、丧事、营建和避邪等民俗的斋醮法事活动中,也融入道教音乐。由于泉州道教广泛传播于民间,道教音乐与泉州的地方文化经过长期的交融与一代代地传承,它们既保持着传统道曲的韵律,又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泉州道教音乐。 

泉州市罗溪镇的道教文化渊源比较久远,1929年就有天师道的道士赖孙完(道号玉堂)前往缅甸的仰光传播道教;上世纪70年代又有赖桐生道长(道号道明)前往新西兰传道;罗溪镇万寿坛·文峰靖赖氏家族的道士在不同场合及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道教音乐,以引、吟、咏、泣、说、唱、念等形式来渲染增强宗教气氛,同时它又有浓郁的地方乐曲亲切感,富有吸引力,可以起了宗教警戒、抚慰作用,同时亦往往使人们得以一种艺术的享受。 (www.xing528.com)

泉州道教音乐分为文曲、武曲两大类。 

文曲主要应用于修炼、辟谷、存想、存神、步罡恰斗等活动。

 武曲主要应用于归依道门、迎銮接驾等法事活动仪式。 

泉州市洛江区罗溪镇万寿坛·--文峰靖赖氏家族道士保留有清代乾隆四十一年、四十八年、五十二年,咸丰十年、同治十一年、光绪十三年科仪及曲薄、能够演奏《步虚》、《三归依》、《三稽首》、《大道情》等道曲80多首(其中道乐《大引头》仅存于赖氏道教家族之中),并多次赴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新西兰、澳门、台湾等地的道众进行道教音乐交流。 

泉州道教音乐历史悠久,经过一代代地传承,既保持着斋醮科仪的传统性、完整性,同时又有着鲜明的闽南地方文化特色,在东南亚一带、新西兰、澳门、台湾等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特别是保留的道乐“活化石”《大引头》,对我们研究泉州宗教艺术及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