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泉州跳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泉州跳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时间:2024-0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较具代表性的有鲤城跳鼓和南安诗山的凤坡跳鼓等。凤坡跳鼓舞蹈队伍精悍,表演者多为7人。跳鼓的来源在泉州各县(市、区)尽管有多种传说,表演有所差别,但大多与地方戏曲、木偶戏中的“抢卢俊义”一折的舞蹈场面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古时泉州举凡有“ 割香” 、“乞火” “迎神赛会” 、“渴祖进香”等活动,均有跳鼓阵头参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乡土气息浓厚,深受民众欢迎,颇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泉州跳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级别:省级 

类别:民间舞蹈 

地域泉州 

传承人:杨清端(www.xing528.com)

泉州城区跳鼓的特色是以鼓为主, 鼓的花样表演形式也很别致,持鼓者有“捧鼓”、“举鼓”、“转鼓(鼓是旋转的)”、“左右边鼓”、“躺身接鼓”、“劈腿亮鼓”等;打鼓者的“空翻击鼓”,“璇身轮鼓”、“金鸡独立点鼓”、“奄鸡行捻鼓”等;对斗、对舞潇洒奔放,双铃和拍板演员舞蹈动作柔美、轻盈;彩旦的花扇、转扇、拍扇、端扇幽默诙谐,和尚木鱼一敲二拍三响四翻身,生动洒脱。最大的特色就是旋鼓得时候技巧非常高超,一招一式都显示出梁山好汉气势磅礴、不可战胜的群体力量,一举一动都显露出英武、豪放的气概,人们往往从这些朴实、风趣的表演中感觉到人物的心灵美和一种凛然正气。 

目前较具代表性的有鲤城跳鼓和南安诗山的凤坡跳鼓等。 鲤城跳鼓,内容表现《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卢俊义的故事情节。表演者一般6-8人,分别扮作鲁智深(持木鱼)、阮小二(持鼓槌)、孙二娘(持会旋转的扁鼓)、燕青(持小钹)、顾大嫂(持铜钲)、时迁(持双铃)、石秀(持草锣)、扈三娘(持四块),表演者所持道具的舞蹈语汇不尽相同,舞蹈以持扁鼓和鼓槌的双人对舞为中心,其余人时分时合,围绕扁鼓配合舞蹈。表演时持扁鼓和鼓褪者必须有较高的舞蹈技巧,鼓的花样表演形式别致,鼓手表演刚健不流粗野,跳跃不显造作,舞蹈整体表演脚跳手击,腰转体旋,屈腰踢腿,动作轻快,逗趣欢乐,花样百出,艺术造型优美。 

南安的凤坡跳鼓据传源于春秋时,伍子胥只身逃离楚国,楚兵紧随其后追捕,他逃至鄂渚,幸得一位自称“渔中人”的渔夫,带领渔民和伍子胥一起扮成跳鼓队,掩护他逃过江,跳鼓的表演形式由此产生而流传于民间。二百多年前从台湾传入并流传于南安市诗山镇凤坡村,故称“凤坡跳鼓”。 凤坡跳鼓舞蹈队伍精悍,表演者多为7人。其中男4人:鼓手、舞吊拍者和抬轿者2人;女3人:分别舞匡锣、小锣和小叫,表演者按“跳鼓敲”的节奏,敲击着手握的击乐器。鼓手是主要舞蹈者,主要动作有“仙童照面” 、“绞脚跳” 、 “魁星踢斗”等,其他人以“仙童击拍” 、“神女击拍”等动作配合,舞步以踏跳、蹦踢为特色,幅度大,力度强,显得刚健有力,舞者敲击手中道具(击乐器)其轻重缓急,以鼓手击鼓为准,一领众随,协调而默契。整个表演气势豪迈,节奏明朗、热烈奔放。 跳鼓的来源在泉州各县(市、区)尽管有多种传说,表演有所差别,但大多与地方戏曲、木偶戏中的“抢卢俊义”一折的舞蹈场面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古时泉州举凡有“ 割香” 、“乞火” “迎神赛会” 、“渴祖进香”等活动,均有跳鼓阵头参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乡土气息浓厚,深受民众欢迎,颇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