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民俗认知价值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民俗认知价值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透过纷繁复杂的民俗事象,探究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源流与底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学价值之所在。我国有56个民族,每年的节日就有1000多个,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我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民族色彩的传统节日春节就具有典型的民俗认知价值。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民俗认知价值

民俗作为一种凸显民族之间异质性和体现民族价值观文化现象,是某一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在民族个体生活中的具体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就涉及许多民俗。民俗不仅仅是一种民间自我传承的文化事象,还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精神风貌和世界观的一种行为方式。透过纷繁复杂的民俗事象,探究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源流与底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学价值之所在。我国有56个民族,每年的节日就有1000多个,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我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民族色彩的传统节日春节就具有典型的民俗认知价值。有一首民谣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年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基本概括了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一般情况下,“过年”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的,一直到正月十五,期间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除夕要把家里家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燃爆竹、挂红灯、换新衣、吃年饭、送“压岁钱”。此后,还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正月初三,为天庆节,人们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妇女们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正月初七是人日,传说女娲在这一天造出了人,这一天是人的生日,人们吃长面、戴头饰、剪彩花以示庆祝;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如果这一天天气晴朗则意味着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意味着年歉;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这一天人间要祭玉皇、舍斋饭,以求天公赐福;“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意味着“年”正式过完。可以说,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几乎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民俗,每一个民俗都有不同的含义,是人们认识春节民俗的最佳时机。(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