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人们所说的民歌,大都包括民谣在内,是歌谣的总称。仪式歌是民间举行各种仪式或礼俗活动时所吟诵或歌唱的歌谣。时政歌是人民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生活歌,就是反映人民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谣。儿歌这个概念,是在“五四”以后歌谣学运动大发展时期才正式使用的。在我国古代,儿歌被称作“童谣”、“孺子歌”、“小儿语”等,其中“童谣”这个名称用得较为普遍。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它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的曲调等形式特征,并以短小或比较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质与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说唱等其他民间韵文样式相区别。”[22]民歌起源于人类维持生存的物质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它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口头创作形式。初期民歌创作往往与音乐密不可分,有的还与舞蹈﹑音乐三位一体。即使后来产生的民歌,仍然与音乐有密切的关系,如歌词的重叠、衬字等,都是为了便于演唱而产生的。

在古代,根据音乐特点,民间歌谣包括民歌和民谣两个部分。《韩诗章句》中说“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这句话准确地说出了民歌和民谣的区别:民歌受音乐的限制,有比较稳定的曲式结构,所以歌词也有与之相适应的章法和格局;民谣大都没有固定的曲调,唱法自由近于朗诵,所以谣词多为较短的一段体,在章句格式的要求上不像民歌那么严格。现在人们所说的民歌,大都包括民谣在内,是歌谣的总称。民间歌谣的内容非常丰富,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种类。从内容出发,结合它的特殊功能和服务对象,可以把民间歌谣划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和儿歌六种。

劳动歌是民间歌谣中产生最早的一种,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劳动歌专指号子,是一种与劳动动作密切相关的、有鲜明节奏感的韵文形式,喊号子的目的就是凝聚力量、强化动作节奏和减轻劳动疲劳感。中国有许多所谓的号子,如薅秧号子、车水号子、打夯号子、行船号子、捕鱼号子、伐木号子、采石号子等等。广义的劳动歌包括所有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

仪式歌是民间举行各种仪式或礼俗活动时所吟诵或歌唱的歌谣。它依附于一定的祭典活动、礼仪和习俗,并随着这些祭典活动、礼仪和习俗的变化而变化。时至今日,尽管有的祭典活动、礼仪和习俗已经消失,但歌谣却被独立保存下来了,这种歌谣为我们研究社会风情和民俗的演进提供了有利条件,像台湾的《舂小米仪式歌》,鄂西土家族的《梯玛神歌》、《摆手歌》、《哭嫁歌》、《跳丧歌》、《薅草锣鼓歌》,甘肃西和县的《迎巧歌》、《拜巧歌》、《祭巧歌》、《送巧歌》等。

时政歌是人民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反映了人民对某些政治事件、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与政治形势的基本认识和态度,表现了人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观点。时政歌常被用来诅咒统治者,揭露其政治上的昏庸残暴和生活上的侈靡腐败,如“职方贱如狗,督都满街走;将军只爱钱,皇帝但吃酒”,深刻地揭露了上至皇帝,下及文官武将们的贪婪和腐化;“三百贯,曰通判;五百索,直秘阁”,在于揭露统治阶级卖官鬻爵的丑恶行径;“一案牵十起,一案飞十里,贫民供鞭垂,富民可骨髓”,控诉封建酷吏严刑逼供的罪行。(www.xing528.com)

生活歌,就是反映人民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谣。从广义上讲,它可以包括一切民歌,因为几乎所有歌谣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歌的数量特别多,包括田歌、牧歌、渔歌、猎歌,以及描写妇女、儿童、流浪汉、劳工的歌,其中以描写妇女的生活歌见长。在旧社会,女性从一出生就受歧视,到青年时像货物一样被卖出嫁,从而开始了备受虐待和摧残的小媳妇生涯,可是到了熬成婆后仍无幸福可言。妇女的这种毕生不幸,都被生动地反映在歌谣中,有些也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之情。如《苦媳妇歌》:“瞌睡神,瞌睡神,瞌睡来了不由人/唯愿公婆早些死,小媳妇当家好为人/(婆婆责问: “么子?!”)/(小媳妇又机警地唱道)/瞌睡神,瞌睡神,瞌睡来了不由人/唯愿公婆活百岁,大树脚下好为人”,形象地描写了小媳妇对家奴生活的不满以及委曲求全的无奈。

情歌是对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情歌在小调中占的比例很大,其艺术水准往往也比较高。它们词曲并茂,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纯洁、真挚爱情的向往,它在历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情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倾诉互相爱恋之情和表明选择爱人标准的,如《丝线牵桥妹敢过》、《金银不是如意郎》;抒发离别、相思之情的,如《把你画在眼睛上》、《和来捏作一个人》;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的,如《情愿挨打不丢郎》、《出了衙门手牵手》;告诫和批评的怨情歌,如《小妹郎多乱了心》;为数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类的偷情歌,虽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现了被剥夺正常爱情生活的人们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儿歌是人民群众在符合儿童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前提下,以简洁生动的韵语创作并长期流传于儿童中间的一种口头短歌。儿歌这个概念,是在“五四”以后歌谣学运动大发展时期才正式使用的。在我国古代,儿歌被称作“童谣”、“孺子歌”、“小儿语”等,其中“童谣”这个名称用得较为普遍。儿歌一般比较短小,句式多样,富有变化,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易念易记易传。表现手法有拟人,反复、重叠、对答、排叙、比喻、夸张、联想等,其中运用较多的是拟人。在儿歌的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儿歌按其功能,大致可以分为游戏儿歌和教诲儿歌两大类。游戏儿歌是一种以娱乐为主的儿歌,简单易懂,朗朗上口,贴近生活,如《丢手绢》、《小螺号》等。比较而言,教诲儿歌更偏重教育引导,因此又称作启发益智儿歌,如《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白兔》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