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拍胸舞,保留原始历史属性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拍胸舞,保留原始历史属性

时间:2024-0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拍胸舞者赤裸上身及双足,舞步粗犷威武,及近乎野性宣泄式的舞风,体现了保留至今的原始、简单而古朴的历史属性,并体现出闽越先民们的原始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因此,拍胸舞目前正处于青黄不接、濒临消亡的状态。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拍胸舞,保留原始历史属性

级别:国家级 

类别:民间舞蹈 

地域泉州 (www.xing528.com)

传承人:邱剑英、郭金锁、杨清端

拍胸舞又称“打七响” 、“打花绰” 、“乞丐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拍胸舞以赤膊拍胸为主要特点。从舞蹈者别具一格的草绳头箍、赤膊上身及粗犷之舞步诸方面考察,专家认为乃古闽越族舞蹈之遗存。蛇为闽越人的图腾崇拜物。舞者头上特别箍上一个草绳箍,形似蛇,把稻草扎成草箍套于头上,既是古闽越稻文化的一种遗存,也是蛇图腾文化的遗存,同时也是古闽越族祭祀舞蹈之遗存。拍胸舞者赤裸上身及双足,舞步粗犷威武,及近乎野性宣泄式的舞风,体现了保留至今的原始、简单而古朴的历史属性,并体现出闽越先民们的原始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拍胸舞由祭祀之舞逐渐衍化为形式独特的民间舞蹈,舞者为男性,最早的舞蹈形式比较简单,在祭祀活动中不论场面大小可即时随地随意起舞。基本动作为“打七响”,综合了头、颈、手、脚的协调性,强调击出声响,即击拍胸、肋、腿、掌“七响”,捶胸顿足,包含了节奏、乐感、力度、弹性、速度、气质性与控制力等诸多要素。拍胸舞的动作,“酒醉拍胸”别具韵味,“乞丐拍胸”表达示怜,“青蛙扑蚊”、“蜈蚣展须”、“老鼠摆尾”、“矮子步八响”、“矮子步螃蟹走”等动作颇具技巧性和表现力,基本体态呈拔腰挺胸之势,全身跳跃,并辅以雄健的蹲步和怡然自得的颤头,构成粗犷、古朴、诙谐、热烈的风格。 经民间舞蹈工作者多次整理、加工、丰富发展,现今的拍胸舞常以大型广场舞蹈的形式出现,表演风格开阔、明朗、热烈、欢快,队形变化有序,粗犷中透出美感,古朴中融入现代,因此又被称为“东方迪斯科”。江南、浮桥的拍胸队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级文艺会演、广场舞蹈比赛,屡获奖项;多次参加接待海内外嘉宾文艺表演,应邀赴北京、沈阳、天津、澳门、台湾等地演出,深受赞赏;泉州地区,从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到集会庆典、迎神赛会和普通人家的婚丧喜庆,随处可见拍胸舞表演的身影,拍胸舞成为泉州、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但是,目前拍胸舞的现状令人堪忧,表演程式上,大都只是一些简单的动作,缺乏系统的培训,系统和高难度的动作已近于失传,有兴趣学习拍胸舞的人为数极少,难以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和继承、发扬。因此,拍胸舞目前正处于青黄不接、濒临消亡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