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施厝扁担拳: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库中的珍贵成果

施厝扁担拳: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库中的珍贵成果

时间:2024-0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扁担拳的前身是泉州少林寺的护寺棍法,传入施厝后,村民以扁担演练棍法,故称“扁担拳”。施厝扁担拳传承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南少林武术,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故至今泉港一带有“施厝扁担、外厝耙、仙境槌”之说。施厝扁担拳诸多动作名称仍沿用古少林之武术术语。施厝扁担拳的保护和弘扬,对研究南少林棍法和拳术的传播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施厝扁担拳: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库中的珍贵成果

级别:市级 

类别杂技与竞技 

地域:泉港 

传承人:施良文、施良玉、施顺兴、施瑞文、施绍兴、麦秋荣、施龙顺、林富金

在泉港区,施厝扁担拳可谓家喻户晓。它是当地人们喜爱的武艺拳种,属泉州少林寺武术在民间的遗技。扁担拳的前身是泉州少林寺的护寺棍法,传入施厝后,村民以扁担演练棍法,故称“扁担拳”。    (www.xing528.com)

施厝扁担拳传承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南少林武术,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泉南文化》-泉州少林寺研究专辑中记载:清朝乾隆二十八年秋,“诏焚泉州少林寺”。又据《泉港地方掌故》描述:泉州南少林寺被毁后,有一武僧冯海和尚劫后余生,双目失明,浑身烧伤,流落到惠北光德里东林铺(今泉港区施厝村),被施、林、吴三姓乡亲收留救治,三年伤愈。冯海为感恩村民,始授南少林护寺秘传武功。施姓得传少林棍法后,在农村日常生活劳动中衍变为扁担拳,现村民中仍有“食三年传一支扁担”的说法。林姓得传耙法,居葵山(今外厝村);吴姓得传槌法,居仙境村。故至今泉港一带有“施厝扁担、外厝耙、仙境槌”之说。 在施厝扁担拳传人施聪荣的家里还珍藏着一本已经流传数代人的《少林传授正宗秘方药方》的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前面大部分内容为药方。翻到后面则出现“上下架式秘谱”,一一介绍扁担拳七式、十四式、二十四式和三十六式的拳法。最后一页注明为“少林扁担拳术传至边海施氏子弟”、“杏隐.明”的字样。据《泉南文化》中记载:杏隐禅师精通医学和武技,他的《青草笔录》中记载泉州少林寺的事迹甚详。 施厝扁担拳诸多动作名称仍沿用古少林之武术术语。明抗倭名将俞大猷所著的《剑经》中有:“我起流水渐进,他决来打我手……他起流水进,我后手略高牵,就进杀,大小门皆然。”,“起流水”是古武术术语,在早期的少林一式棍法中有此称法,而在施厝扁担拳拳谱中也保留着“流水”、“斜流水”等术语。   

泉州少林寺武僧团副团长释理刚说:“扁担拳的身法、招式及打法,均与少林寺的剑经棍法十分相似。” 清未民初,当地黑白旗械斗不息,乡间大兴练武馆,也培养出一大批扁担拳高手。此后随着施厝人的外出谋生和拳师的传艺,施厝扁担拳方始外传,主要传向惠安、莆仙、福清、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区及南洋诸国。解放前后因战乱暂停了一段时间,“文化大革命”后有几位老者又开馆授艺,至今全村会操练扁担拳的还有百余人。 

施厝扁担长六尺,是用上好、无斜纹的红桷橧制作而成的,现村内有“扁担”棍约百余根。施厝扁担拳套路有:三斧开天、七步势、十四式、二十四式、三十六式、七十二式、一百零八式。招式势势相承,兼枪带棍,拆练合一,沉稳紧凑,势如破竹。功架结构严密,朴实无华。劲力刚、猛、快、粘,技法灵活多变,临阵讲究阴阳虚实,以快制慢,“顺人之势、借人之力”,稳扎稳打。其中诸多动作名称仍沿用古少林之武术术语。 施厝扁担拳代表队参加了泉州市老年人健身节表演并获得优秀奖、参加泉港区千人健身活动的表演、参加泉港区第一届运动会表演,并获得特别奖;还参与了泉港区旅游宣传片《山海泉港 》的拍摄。 

施厝扁担拳的保护和弘扬,对研究南少林棍法和拳术的传播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