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催眠心理学:快速解开心中痛苦的症结

催眠心理学:快速解开心中痛苦的症结

时间:2024-01-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弗洛伊德表示,删除一个人脑海中错误的自我暗示,是治愈人们心理疾病的关键。其实不难看出,催眠后暗示和心理疾病除了出现在人们潜意识中的方式不同之外,其本质还是相同的,都是心理行为机制。归根结底,催眠后暗示和人们的心理疾病都是由大脑中的潜意识激发出来的行为机制。

催眠心理学:快速解开心中痛苦的症结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人们所有的心理疾病其实全部都是来源于被压抑的本能欲望的转换过度或者错误转换在潜意识中形成的一种错误暗示”,但人们的心理疾病往往跟患者内心的想法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它关乎着患者自身的内在问题。很多时候,对人们进行催眠治疗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治愈人们内心的创伤。

但在有些时候,人们即便是去看心理医生,自己的病情也未必就能够很快被治好。人们对于自己心理疾病的治疗,在通常情况下都还是需要自己的积极配合才可以的。因为人们的心理疾病不同于生理疾病,当身体出现问题时也许能够得到及时准确快速的治疗,然而,如果心理出现了问题,可能就不会得到那么及时准确和快速的治疗了,这种现象正是由于人们对心理疾病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认识所致。不过,一旦发现自己患有心理疾病,在求助心理医生无效的情况下,人们往往能够进行自我治疗,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

催眠术就是这样神奇的方法,它能帮助人们找出潜藏在意识最深处的情结,帮助人们剥开内心的层层外衣,揭露最真实的心理痼结,让患者压抑良久的复杂情感得到解脱,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人们所有的心理疾病其实全部都是来源于被压抑的本能欲望的转换过度或者错误转换在潜意识中形成的一种错误暗示”。既然已经知道了人们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那么也就会有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通常,治愈人们心理疾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删除潜意识中已经形成的错误暗示,另一种就是重新塑造自己的转换模式,即所谓的“重塑人格”。

那么,人们怎样才能够删除导致心理疾病的潜意识,进而解除掉早已成型的错误心理行为呢?

弗洛伊德曾经接待过这样一个患者,患者是一名女性,名字叫作安娜,安娜找到弗洛伊德的时候已经患有一种十分严重的心理疾病,她对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进而造成了她没有办法正常饮水,平日里口渴的时候,只能食用多汁的水果来缓解一下。她为此感到十分痛苦,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弗洛伊德也一直没能找出造成安娜这种心理疾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然而,有一次安娜在和治疗师布洛伊尔进行交谈的时候,突然愤怒地谈到她在自己的家庭英语老师家里的一次不愉快的经历。有一次,她去家庭英语老师的家中做客,在老师的房间中,她看到了令人恶心的一幕:英语老师家的一只小狗,正在喝放在桌子上的一个杯子中的水。这让安娜感到异常愤怒,但是出于礼貌她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只不过从那时候开始,安娜就再也没有办法喝水了。

让人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的是,当安娜把在心中压抑已久的愤怒无所顾忌地表达出来后,她竟然顺手拿起了放在桌子上的水杯,把里面的水一口气喝了个精光,安娜的症状就这样被彻底治愈了,并且,从此之后再也没有犯过。

那么,安娜为什么会被治愈了呢?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解释来分析,安娜之所以会患病,是因为当时她看到老师家的狗在喝杯子里的水,这样的环境把她内心本能的欲望——愤怒给刺激出来了,但是出于社会规范,安娜最终把这种愤怒和恶心给压抑了下来。之后,这种本能欲望的愤怒就变成了神经症,使得安娜在潜意识里开始对喝水产生了恐惧。如果当时安娜没有顾忌太多,把她的家庭教师痛斥一顿,或者是将那只小狗打一顿的话,那么安娜就不会患上这样的病症。可是,为什么安娜会通过后来的“宣泄”而彻底把自己的病症给治愈了呢?

这其实是“催眠后暗示”现象在作怪。那么,什么是“催眠后暗示”现象呢?

其实,催眠后暗示就是催眠师在催眠的时候给予的那些让患者在催眠唤醒后的意识清醒状态下能够发生反应的暗示。确切一点说,就是催眠师对患者施加一个暗示,之后让患者忘记自己被暗示的过程。当患者被唤醒后,即便是在清醒的状态下,也会对这个暗示的内容自动地做出反应的现象。比如下面这两个例子:

(1)催眠师对患者进行催眠治疗,在将患者唤醒之前,催眠师对患者说:“稍后我会把你叫醒,在你醒来之后,当你听到拍手的声音的时候,就会不能自已地大声唱歌。当然,你会忘记我说的这句话,但是你依然会认真地执行这句话的内容。”就这样,催眠师成功地在患者的潜意识里植入了“听到拍手的声音就大声唱歌”这样的暗示。随后,催眠师就会把患者唤醒,之后催眠师一拍手,患者就会不由自主地大声唱起歌来。

(2)催眠师对患者进行催眠治疗,在将患者唤醒之前,催眠师对患者说:“稍后我会把你叫醒,在你醒来之后,当你听到有人说‘苹果’这个词语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捏一下自己的鼻子。当然,你会忘记我说的这句话,但是你依然会认真执行这句话的内容。”就这样,催眠师成功地在患者的潜意识里植入了“听到‘苹果’这个词语就去捏一下自己的鼻子”这样的暗示。随后,催眠师就会把患者唤醒,当催眠师在之后的交谈中,只要一提到“苹果”这个名词,患者就会在无意当中去捏一下自己的鼻子。

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催眠后暗示”现象。

那么“催眠后暗示”现象和人们的心理疾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首先,人们的心理疾病都是通过人们的错误潜意识“制造”出来的,所以,如果人们想要把自己的心理疾病彻底根治,那么就一定要先把自己脑海中错误的潜意识给删除掉。弗洛伊德表示,删除一个人脑海中错误的自我暗示,是治愈人们心理疾病的关键

其次,在“催眠后暗示”现象当中,患者会在无意识中去执行某一个心理暗示,但是他们在意识上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潜意识中会存有这样的一个暗示,更加不会知道自己的潜意识里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暗示。

人们的心理疾病其实也是这样的,当一个人在很痛苦地经历着某些错误的心理行为时,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去经历这些痛苦,也不知道自己的潜意识当中究竟是存在着什么样的错误暗示,更不知道这些错误的暗示是在什么时候被制造出来的。

其实不难看出,催眠后暗示和心理疾病除了出现在人们潜意识中的方式不同之外,其本质还是相同的,都是心理行为机制。归根结底,催眠后暗示和人们的心理疾病都是由大脑中的潜意识激发出来的行为机制。(www.xing528.com)

因此,如何让被催眠者在清醒状态下去执行“听到拍手的声音就开始大声唱歌”的方法就是治愈心理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人们的意识是具有十分强大的批判性的,正是因为这种强大的批判性,让人们的意识绝对不会接受一个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的事情。人们的意识为了保护自己就会给自己找一个看起来十分合理的解释,这让人们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比如,之前的例子中,如果催眠师在被催眠者清醒的状态下询问他:“为什么刚刚在听到拍手的声音时会唱歌?”被催眠者往往会为自己辩解道:“那是因为我刚刚听到了好听的曲子,所以才会唱歌。”这就是在清醒的状态下意识对自我的一种保护行为。

当人们去找催眠师对自己的心理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通常催眠师会让患者在进入到催眠状态之后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回忆起所有与“拍手和唱歌”有关的事情,之后再通过多次的交谈,催眠师最终会将患者多次由“自由联想”回忆起来的内容片段通过类似“拼接图片”的方式拼凑起来,帮助患者把病因给找出来,让他们回忆起最开始的时候这个错误的自我暗示是如何形成的。

之后,催眠师会进一步帮助患者将自己病态的心理行为和最初形成的过程联系在一起,让患者在自己的意识上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心理疾病是怎样形成的。这个时候,患者潜意识中错误的心理暗示才会随着患者自己的完全意识而被彻底删除掉,这样一来,患者的心理疾病也就能够被彻底治愈了。

那么,重塑人格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简单来讲,重塑人格其实就是重塑“转换模式”。下面有两个例子,可以形象地解释这一概念。

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的邻居有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每当他想要什么东西但是没有得到父母应许的时候,他就会倒在地上打滚,然后开始号啕大哭,最后甚至会发展到用头撞墙的地步。每当他这样哭闹的时候,父母就会赶紧把他抱起来,马上满足他的欲望。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当这个孩子的策略一次又一次取得成功之后,他就会在自己的潜意识之中建立起这样的一种观念:每当自己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自残”的方式和自己的欲望进行“模式的转换”,如此一来,自己的欲望就能够得到满足。这个孩子这样做的最终的结果是,当有一天他和父母吵架的时候,因为在道德上不能伤害自己的父母,于是他拿起水果刀照着自己的肚子刺了下去。

当时,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女儿刚好也是3岁。有一天,他带着女儿出去散步的时候,女儿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了,膝盖给蹭破了很大一块皮,鲜血顿时冒了出来。就在旁人要上前去把她扶起来的时候,艾瑞克森却说:“不要去管她。”他只是回头看了女儿一眼,然后继续向前走去。就在同行的人感到不解的时候,艾瑞克森的女儿却自己爬了起来,摸摸自己的膝盖,继续跟在艾瑞克森的身后走路了。而且,每当艾瑞克森的女儿想要什么玩具的时候,她总是会先跑去跟自己的母亲亲热一番,然后才说出自己的“欲望”。所有见过艾瑞克森女儿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他的女儿很“成熟”。

同样年龄的孩子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为什么邻居家的孩子和艾瑞克森的女儿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那是因为,这两个孩子心中关于“欲望”的“转换模式”是不一样的。邻居家的孩子在面对求而不得的情景时,他的潜意识中就会有一个声音在隐隐告诉他:“你可以倒地打滚和号啕大哭,这样父母就能够满足你的欲望了。”而艾瑞克森的女儿在面对同样的情景时,她的脑海中同样有一个声音在暗暗告诉她:“你倒地打滚或号啕大哭是没用的,只有让你的父母高兴,他们才会满足你的欲望。”这个声音就是人体内的暗示系统,也被称为潜意识系统。

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暗示系统,这个系统会在人们遇到特定环境的时候,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做,这个神奇的系统也会让人们莫名其妙地去喜欢一些东西,比如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其实都是由人们的潜意识系统决定的。

其实,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们的暗示系统和人格系统是等同的,人们的人格由很多的自我暗示组成,这些自我暗示能够让人们对某些特定的环境做出一系列的组合反应。所以,也可以说,人们的人格是转换模式系统的集成,而人们的心理疾病则是在对“本能欲望”的“转换模式”中产生的。那么,人们应该怎样根治自己的心理疾病呢?

在精神分析概念中,弗洛伊德把人们的本能欲望系统用“原我”来表示。原我的含义就是“原本的我”,既然是最原始的自己,那么人们的本能欲望是不能够被删除的,因为一个人本身就代表着本能欲望,如果把它删除掉,那么这个人也就会消失了。既然欲望不能够被删除,那么就只能删除自身的“转换模式”了。所以,如果一个人想要从根本上根治自己的心理疾病,那么就只能删除之前错误的疏导方式,重新塑造出一个人的人格,重新塑造人格的关键就是自我对暗示系统的修正。那么,怎样才能修正人们的自我暗示系统呢?比如前面那个邻居家的孩子,当他在自己的父母拒绝自己的无理要求的时候,会故伎重施。但是当他惊讶地发现这一招对父母来说不管用的时候,在下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的潜意识就会提醒他:“在父母面前打滚是没有用处的。”这样一来,他的人格在他面对父母的时候就被修正了。

重新塑造人格听起来十分玄妙和复杂,实际上是很简单的,只要是人们本身意识到自己犯下错误了,其人格就得到了修正。也就是说,修正自我系统的方法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不过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在重塑自己而已。但是,人们的心理疾病通常都是比较难治愈的,这是因为:首先,人们没有办法自己看到自己,就像邻居家的孩子如果没有遇到父母的拒绝的话,那么他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错误”。因此,如果外界没有一个力量推动着人们来进行改变的话,那么任何人都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如果催眠师的心理出现了问题,那么他们自己也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究竟是哪里错了。其次,人们的人格难以获得正确的修正。只要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犯了某个错误,那么人们的暗示系统就获得了修正,但这个修正的方向是向着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去发展,就不是人为的力量能够控制的了。有些时候,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这个错误并不一定真的就是错了,有些时候很有可能是人们把原本正确的心理行为给修改成为错误的了。

催眠师的作用在于,他们可以帮助患者发现自己的错误,不被错误的讯息所引导。这需要催眠师对患者的经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深埋在患者心中的“自我暗示系统”,之后再在催眠的帮助下,把这个错误的潜意识提升到自己的意识层面上来,进而让患者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这样,催眠师就帮助患者重新塑造出一个健康的人格,即健康的转换模式。

一个人如果想要真正从根本上治愈自己的心理疾病,就需要对自己的人格进行重塑,因为这种修正的行为可以让已经发生的心理疾病获得正确的疏导,也能够避免之后再发生类似的病情。其实只要愿意改变,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是可以被重新塑造的,这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心理疾病都是可以被治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