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孩子不满足你们没实现的愿望

孩子不满足你们没实现的愿望

时间:2024-01-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你们没完成的心愿孩子们总会觉得梦想是有无穷的魅力,它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也会牵引他们为了梦想而更努力地生活。事例中童童的妈妈就是有“代偿心理”的妈妈,是一个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而牺牲了孩子自由选择权利的妈妈。父母虽然对孩子的一切负有责任,并不表示父母有权利指挥孩子。

孩子不满足你们没实现的愿望

我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你们没完成的心愿

孩子们总会觉得梦想是有无穷的魅力,它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也会牵引他们为了梦想而更努力地生活。心理学家说梦想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所以,当父母鼓励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时,孩子就会更有动力,即使日后面对困难也会自己想办法去克服。可是,如果是父母没有完成的梦想,把没有完成的心愿加在孩子的身上,孩子们就没有那么兴奋和快乐了。很多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有没有满足和达到的愿望和目标,这种未完成的愿望一直潜藏在父母的心里。当自己有了孩子后,父母就会潜意识地投射到孩子身上,便会用给予来补偿自己曾经未竟的心愿。实际上这是在“设计”孩子,补偿自己,父母们自己追求不到某样东西,满足不了内心的欲望,他们就不再去追求原来的目标了,而是试图用替身来代替自己去追求,假借它去造成一种“实现梦想”的假象,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心理便叫作“代偿心理”。让孩子完成自己未完的心愿,这不是爱孩子,而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孩子是弱势群体,爸爸妈妈照顾了他们,他们也爱爸爸妈妈,他们对父母强加给他们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反抗没有用之后,便变得软弱消极,折磨自己,这难道是我们期望看到的吗?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开心健康成长,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避免产生“代偿心理”呢?

一、体察一下自己的心态与情绪

父母可以相互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强加给孩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相互检查之后,也自我检视一下,是否存在着“代偿心理”,如果存在,那么应当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在亲子沟通方式上也需要做一些调整。丰富充实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支持体系和心理安全感,处理生活中没有处理好的矛盾,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爱好,坚持自己的梦想。爸爸妈妈们要适时给孩子一些成长的空间,让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梦想,而不是以你的梦想为梦想,记住:他不是另一个你。

童童每天要练习两个小时钢琴。她妈妈总说自己小时候很喜欢音乐可却苦于没有那样的条件,现在有了条件无论如何也要让童童去学习,以免长大后会有遗憾。童童从三岁就开始学习钢琴,每天放学后妈妈都会接她到钢琴教室练习两个小时,周末的时候,经常整天都是在练习钢琴,这样下来,童童基本没有多少休息时间,她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儿,也不能看看动画片。她反抗过很多次,经常装肚子痛,扯着嗓子对妈妈大喊不喜欢钢琴,或者故意乱弹钢琴,这些反抗都没用,最后她只好默默承受了,但是,她的性格却越发内向和软弱起来。但没有任何音乐天赋的童童进步甚微,老师不满意,妈妈也不满意,童童自己也不开心,慢慢地她厌倦钢琴,讨厌钢琴。

事例中童童的妈妈就是有“代偿心理”的妈妈,是一个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而牺牲了孩子自由选择权利的妈妈。生活中,这样的妈妈不是少数,她们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使他们的童年因为背负了大人给的重负而丧失很多快乐和轻松。

二、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孩子多沟通(www.xing528.com)

“代偿心理”是妈妈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的行为,但是这种心愿并不一定是符合孩子的个性。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来完成自己的愿望是不公平的。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呵护也是出于“代偿心理”,例如,小时候没有被好好照顾,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强烈呵护的心情。给很多孩子不需要的东西,让孩子感受到压力。下文中小雅的妈妈和小雅就在照顾和被照顾,期待与被期待中产生分歧,妈妈没有尊重晓雅自身的个性,造成了小雅内心的困扰。

小雅的妈妈小时候物质匮乏,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所以妈妈希望自己能给女儿最好的一切。妈妈给予小雅大量的美食和漂亮的衣服。小雅并不是很喜欢美食和衣服,只是小雅为了不让母亲伤心,每天穿着漂亮的衣服,吃妈妈给的美食,吃成了150斤的大胖子,同时,小雅的母亲希望小雅是个活泼开朗、外向积极的女孩。可是小雅自己却希望自己是内敛而沉静的样子,两个人的期待有了分歧,当她觉得自己因为体重已经开始自卑和不快乐时,她拒绝了母亲的美食和衣服,并开始与母亲沟通,终于让母亲理解了自己的想法。

父母要克服“代偿心理”,就必须建立这样的意识:因为自己的愿望而置孩子自身的需要于不顾,这是父母自私的一种表现。父母虽然对孩子的一切负有责任,并不表示父母有权利指挥孩子。尊重孩子,也是你为人父母的权利。假如孩子反对了父母仍然坚持己见,不顾孩子的感受和权利,这样必然会导致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建言献策

如果父母们发现自己被“代偿心理”蒙蔽了双眼,那么就请回想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比如,“小时候,我也讨厌妈妈把她的想法强加给我。我不喜欢爸爸给我压力。”在这种回忆中,寻找教育的捷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