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藏传佛教圣地:达隆下寺与摩崖石刻像

藏传佛教圣地:达隆下寺与摩崖石刻像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达隆下寺达隆下寺,坐落在西藏山南地区浪子县达隆乡政府所在地。据寺僧介绍,达隆下寺初建于松赞干布时代,由文成及尺尊公主一起修建,寺内大殿主供本世佛,并由两位公主亲自塑造了八大弟子塑像,到萨迦王朝时,达藏罗扎·协珠仁青于1361年进行了维修和扩建。自改宗为萨迦派后,达隆下寺就成为萨迦寺的属寺。在达隆寺的后山坡上有摩崖石刻像,一般高2.5米,宽1.5米,有释迦牟尼、古如仁布吉等。

藏传佛教圣地:达隆下寺与摩崖石刻像

达隆下寺

达隆下寺,坐落在西藏山南地区浪子县达隆乡政府所在地。达隆乡是一片四面环山挟坝子,平坝子中央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小石山,达隆下寺正位于小石山的南坡脚下,寺院坐西朝东,位于村庄之中,海拔4400米。

据寺僧介绍,达隆下寺初建于松赞干布时代,由文成及尺尊公主一起修建,寺内大殿主供本世佛,并由两位公主亲自塑造了八大弟子塑像,到萨迦王朝时,达藏罗扎·协珠仁青于1361年进行了维修和扩建。准噶尔入侵时放火烧毁了寺院金顶,后再度维修,从此该寺没有了金顶。16世纪时,萨迦派高僧曼堆·鲁珠嘉措圆寂于该寺,此后其灵塔就供奉于寺内。该寺曾有僧人千余人,有四个拉嘎与13个康泽。自改宗为萨迦派后,达隆下寺就成为萨迦寺的属寺。

寺院以大殿为中心,四周绕着一些僧舍。大殿面阔25.8米,进深33米。寺院为二层建筑。上层为仓库与僧舍。一层门廊两侧为库房与护法殿,进门为经堂,经堂左侧为金刚殿与度母殿,右侧为丹珠尔殿,佛殿外为转经廊。经堂共有16根柱子,佛殿有两根柱子,佛殿供奉三佛八菩萨,中间的释迦牟尼两侧各立一弟子。

佛殿的墙体厚1.6~1.8米,比外墙厚0.6米,为吐蕃时代墙体的厚度。佛殿的方柱较粗,下端长为0.4米,上端逐渐缩小,细长比达至1∶11至1∶13,柱头雕刻成栌斗状,栌斗上置庞大的雀替,无拱,栌斗上雕刻梵文六字真言、仰莲瓣及连珠纹,雀替素面,素柱。经堂的梁柱结构、纹饰与佛殿相同,应为同时代建筑。

该寺保存有一批数量较多、整体较好、年代较早的壁画。按其年代可分为三部分:(www.xing528.com)

第一部分:这部分壁画的数量较大,包括金刚殿和度母殿的西壁,丹珠尔殿和甘珠名流殿的左壁,佛殿内墙东、南、西三壁,佛殿外墙的南边及转经廊的部分。壁画题材有:萨迦高僧、金刚手、六臂护法、佛母、吉祥天母、欢喜佛、牛头金刚、马头明王、该巴多吉、佛本生故事、去丹佛、无量光佛、明珠巴、观音等等。壁画的特点以蓝色作底色,人物形象稠密,主尊佛像尺寸较大,有背光,造像除佛像外,多有头光而无背光,人物之间以楼阁、云朵等隔开,传记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形态多样。造像皆以黑线色勾勒,笔触较细,主供佛衣着红线,肤色为肉红色,有的肤色用深蓝色,衣着为大红色,人物半裸,或裸左肩,不属南亚风格,而接近汉风格。装饰紧密而不华丽,画面生动略显淡雅,人物动作不夸张,这些都是汉壁画因素。内殿壁画,由于题材要求,大尊像四周为众多伯小尊佛像,小尊像皆有头光、背光及蔑视座,但姿态不一,不显得呆滞。相传绘此画的画工与夏鲁寺壁画的作者是同一人。壁画时代为元代。

第二部分:包括现大殿的东、南、西三壁以及大殿天井部分。大殿南壁,即进门的左右两侧分别是贡布古如与邦衮争护法神。西壁题材为八娈莲花生及二妃、释迦经、白度母、绿度母及金刚欢喜佛。东壁路标为该巴多吉、天女、无量寿、观音、天王罩尊等。天井壁画的题材是萨迦班智达、萨迦贡嘎宁布、释迦牟尼、吉尊杂白坚赞、索朗赞姆、八思巴、药师佛、十六罗汉等等。这部分壁画的特点是皆以绿色作底色,造像尺寸不大,皆是中间大尊像四周小尊像的布局,人物排列显得格式化。人物皆有头光与背光及莲花座,其间饰以山峦、花卉、八宝等,显得装饰华丽。造像皆以黑色勾勒,笔触较粗。肤色以浅线、桔黄色为主,不用深色,色彩显得轻快、耀目。这部分壁画为20世纪中叶所绘制,而有些部分,如进门两侧的护法神与大门外的四大天王像,为新绘。

第三部分:在殿进门廊的左侧护法神殿壁画。包括该殿的南、西、北三壁。这部分壁画,在靠近屋顶有一50厘米宽的带,以黑地、有四条云纹长带,为人肠子,两两相缠绕围成金室,色彩为红与橘黄色,其间饰以人血、四肢等。带以下为主要画面部分,题材为护法神、马、飞禽走兽等,以黔作底色,黄线勾勒造型,不平涂色彩,为线描风格,只有在人兽的眼部、唇部涂以红色。

在达隆寺的后山坡上有摩崖石刻像,一般高2.5米,宽1.5米,有释迦牟尼、古如仁布吉等。此外,该寺还保存有一批文物,如木刻经板、铜质造像、唐卡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