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大护国仁王寺-藏传佛教圣地

北京大护国仁王寺-藏传佛教圣地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顺天府志》记载,“大护国仁王寺,按《大都图册》都城之外西建此寺及昭应宫。寺宇宏大雄伟,每岁二月八日大阐佛会,庄严迎奉,万民瞻仰焉。”大德七年夏圆寂于上都庆安寺,成宗命将舍利葬于大护国仁王寺庆安塔内。大护国仁王寺到明初即逐渐无闻,很可能是明永乐皇帝定都北京时拆毁的。

北京大护国仁王寺-藏传佛教圣地

1.大护国仁王寺

大护国仁王寺俗称大都寺,始建于至元七年(1270年)秋七月,十一年(1274年)三月建成,与西镇国寺一起是北京乃至中国内地最早始建的藏传佛教寺院。

至元七年(1270年)秋,由昭睿顺圣皇后发起,元世祖忽必烈命建大护国仁王寺于都城之西高梁河畔,由尼泊尔著名佛教工匠阿尼哥的著名弟子汉族人刘元造梵天佛像,并请藏族高僧胆巴金刚上师(1230—1303年)担任住持,普度僧员,开创了在北京建造藏传佛教寺院的先河。该寺为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它的落成是藏传佛教落户北京的重要标志。

昭睿顺圣皇后即察必皇后,也称贞懿皇后,弘吉剌氏,元外戚济宁忠武王按陈之女,元世祖忽必烈皇后。察必生性仁明,随事讽谏,多裨时政。世祖在位30年,察必立为长皇后。史称“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国焉”。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病逝。死后追尊昭睿顺圣皇后。

关于其坐落的具体位置,因无确切的史料记载,故看法不一。因五塔寺金刚宝座塔基部石台座四周刻有元朝帝师八思巴于中统三年(1262年)致忽必烈皇帝的新年祝辞《吉祥海祝辞》,故有的学者认为今北京高梁河畔五塔寺即其原址,五塔寺是在该寺的基础上建造的。同时认为建寺的缘起很可能是为帝师八思巴而建。该寺建成的年代与八思巴在北京生活的年代相同,其首任住持胆巴金刚上师是八思巴的弟子,在京随侍八思巴左右,同时该寺的管理规格之高也表明了它的特殊身份,故此说有一定道理。还有学者认为该寺位于今北京白石桥西北,即今国家图书馆新址附近。

该寺建成后,其佛事活动在北京地区有很大影响。据《顺天府志》记载,“大护国仁王寺,按《大都图册》都城之外西建此寺及昭应宫。寺宇宏大雄伟,每岁二月八日大阐佛会,庄严迎奉,万民瞻仰焉。”[25]这不仅反映了该寺佛事活动的规模与影响,更说明了此时藏传佛教在北京已拥有大量信众。元代每年二月十五日举行的盛极一时的游皇城活动,是以帝师为前导,也是首先从大护国仁王寺或西镇国寺开始的,可见该寺在大都的藏传佛教佛事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www.xing528.com)

该寺规模宏大,是元大都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八月,置大护国仁王寺总管府,以散扎儿为达鲁花赤,李光祖为总管,负责管理该寺院事务。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正月,发诸卫军6 800人修建该寺。[26]

成宗即位后,元贞元年(1295年)四月胆巴金刚上师再次奉命住持大都护国仁王寺。大德七年(1303年)夏圆寂于上都庆安寺,成宗命将舍利葬于大护国仁王寺庆安塔内。

该寺设有察必皇后神御殿,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敕令将昭睿顺圣皇后御容安放于此。神御殿又称原庙、影堂、御容殿,元成宗天历二年(1329年)更名神御殿。神御殿最早起源于北宋,《宋史》载景德四年(1007年)二月“癸酉,诏西京建太祖神御殿”[27],是为皇室建专门殿堂供奉御容定期祭祀之始,此后历朝多沿用此制。因崇奉藏传佛教,故元代的神御殿大多设于藏传佛教寺院之中。

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因“思述祖宗之德,念昭睿顺圣经始之仁”,罢总管府,建会福院,以平章政事宣政院使阿卜呼穆尔布哈为会福院使,具体负责该寺事务。阿卜呼穆尔布哈使该寺拥有了大量的寺产,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大都等处记有水地28 600余顷,旱地34 400余顷;在河间襄阳江淮等处计有水地13 600余顷,陆地29 800余顷;内外人户达37 000余户;寺庙殿宇达175间,并拥有房舍2 000余间。另外,还有大量的山林、矿山、牲畜、河湖、渔场等[28]。该寺的地位之尊、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寺产之富可见一斑。仅就平章政事宣政院使出任寺庙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即可证明元朝政府对该寺的重视,这种情况也是史所罕见的。因管理该寺有功,阿卜呼穆尔布哈被元武宗晋封为秦国公。

大护国仁王寺到明初即逐渐无闻,很可能是明永乐皇帝定都北京时拆毁的。虽已消踪匿迹,但它作为北京历史上的最早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却永载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