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机构:宣政院及所属单位

甘肃机构:宣政院及所属单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脱思麻路为脱思麻军民万户府的省称。又有脱思麻路总管府,与其关系密切的是管民与诸军奥鲁的机构。此机构真正归吐蕃等处宣慰司管辖的常设机构是河州路,是该宣慰司治所在地。

甘肃机构:宣政院及所属单位

四、宣政院所属的甘肃机构

元朝时期,甘肃是吐蕃的重要聚居地,为了加强对吐蕃的镇戍,在甘肃设置的宣政院所属的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属下机构,主要有以下诸种[24]

(一)脱思麻路军民万户

武威天梯山石窟元代彩绘韦驮壁画

脱思麻,藏文mdo-smad的音译,是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下辖的两路之一,为较早和主要辖区。脱思麻路为脱思麻军民万户府的省称。又有脱思麻路总管府,与其关系密切的是管民与诸军奥鲁的机构。据《汉藏史集》载,元代在吐蕃括户、置驿皆自脱思麻的丹底水晶殿(在今青海化隆县境内)开始。其中脱思麻设有七个大的驿站[25]及诸多小驿站。大德元年(1297年)六月丙辰,赐“朵思麻一十三站贫民五千余锭”[26]。延祐元年(1314年)四月,因“西番诸驿贫乏”,元政府给钞万锭赈济吐蕃三路驿站,脱思麻也为其中之一。

脱思麻路军民万户府的辖区,南及黄河河曲,北与河州路相接,西至贵德州等地,东与陕西行省、四川行省西部为邻。洮、岷、安西诸州及礼店文州蒙古汉儿军民元帅府、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宣抚司等皆在其管辖内[27]

(二)西夏中兴河州等处军民总管府

据《元史》卷60《地理志三》载,元初河州归“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统辖,至元六年(1269年),罢行省而设宣慰司,直隶于中书省,以河州来属。至元八年(1271年),立西夏中兴等路行尚书省,不久改行中书省,至元十年(1273年)又罢。屡经变革。至元贞元年(1295年),罢宁夏行省,以其地并入甘肃行省。

此机构真正归吐蕃等处宣慰司管辖的常设机构是河州路,是该宣慰司治所在地。曾一度与西夏中兴联为军民万户府,后则分立为路。《元史·地理志》载其领定羌(治今甘肃广河县)、宁河(治今甘肃和政县)、安乡(治今甘肃临夏县北莲花乡)三县。定羌县本吐蕃所置阿诺城,宋熙宁六年(1073年),改为定羌城,金时仍沿用,元时升为县,曾为河州路治所。宁河县,本吐蕃香子城,宋熙宁六年(1073年)攻克,置宁河寨,在州治南60里。宋崇宁四年(1105年)改为县,金时仍属河州。元朝因袭,后废为镇。又别有宁河寨,在州治东40里。至元九年(1272年),在吐蕃西川界立宁河站,至元十七年(1280年),都实受命探查黄河源头,是岁至河州,“州之东六十里,有宁河驿”[28]。此元代宁河驿即为吐蕃故香子城。元代在这里设有宁河脱脱禾孙五员,“掌辨使臣奸伪”[29]。又置“宁河县官”与“宁河弓甲匠达鲁花赤”。“宁河弓甲匠达鲁花赤”职责为负责铸造兵器。显然宁河是河州路重要的军政据点。安乡县,本是吐蕃所置城桥关,在州治东北50里[30]。宋元符二年(1099年),更名为安乡关,南至河州界35里。金朝时为安乡城,归宁河县辖属。元升县隶河州路。

(三)洮州十八族、积石州元帅府

元初洮州(今甘肃卓尼县东北),归巩昌府,至元五年(1268年),入西安州(治今宁夏海原县西北西安乡)后,归属脱思麻路管辖。该州设有元帅府。泰定三年(1326年)五月,“洮州路可当县、临洮府狄邑(道)县雨雹”[31],显然可当也在州内。该元帅府延续至元末。

《元史》卷5《世祖二》记载,至元元年(1264年)七月癸未,“以西番十八族部立安西州,行安抚司事”,归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管辖。至元五年(1268年),割安西州属脱思麻路总管府。至元七年(1270年),并洮州入安西州。至元九年(1272年),忙古带等十八族参加平定建都蛮叛乱的军事行动。十八族元帅府一直存在到元末。

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蒙古军将领按竺迩“从征积石州,先登,拔其城”[32]。积石州本宋积石军溪哥城。宋元符(1098—1100)年间,为河湟吐蕃溪巴温占据。宋大观二年(1108年),臧征扑哥以城降,于是在其地建军。地在青海湖东一百余里,西宁州界南八十里。元朝因袭,置元帅府,隶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在河州西北部。潘昂霄《河源志》载,过贵德州,“又四五日,至积石州,即禹贡积石。五日,至河州安乡关”。此积石州在黄河岸边,贵德州与安乡关之间。元朝在这里设立脱脱禾孙,置有驿站及辨使臣奸伪的官员。

(四)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

《元史·地理志三》记载,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辖下“礼店文州蒙古汉儿军民元帅府”即此机构。显然蒙古控制这一地区较早,并在这里置官施政。宋端平三年(1236年),大将按竺迩“破宕昌,残阶州”[33],继之攻文州(治今甘肃文县),谍知城中无井,乃断城中用水。攻克后,招抚吐蕃酋长勘陁孟迦等十族。按竺迩以功为元帅,“驻军汉阳礼店,戍守西和、阶、文南界及西蕃边境”[34]。是时已在汉阳礼店置元帅府。《元史》卷133《暗伯传》记暗伯父“秃儿赤袭职,事宪宗,累官至文州礼店元帅府达鲁花赤”。宪宗时,此元帅府仍存在。嗣后,按竺迩之子国宝遣其弟国能等人“持金帛说降吐蕃”,一度反叛的吐蕃酋长勘陁孟迦随国宝入觐归附。国宝上奏说:“文州山川险扼,控庸蜀,拒吐蕃,宜城文州,屯兵镇之。”[35]元世祖采纳国宝的建议,授国宝三品印,为蒙古汉军元帅,兼文州吐蕃万户府达鲁花赤,与勘陁孟迦皆赐金符。至元四年(1267年),国宝临终前又令其弟国安袭其职,后以其兄国宝安边功,赐金虎符,进昭勇大将军。至元十五年(1278年),国宝子世荣袭怀远大将军、蒙古汉军元帅,兼文州吐蕃万户府达鲁花赤,后以功进安远大将军、吐蕃宣慰使议事都元帅,佩三珠虎符[36]。弟世延继之为元帅,兼文州吐蕃万户达鲁花赤[37]。由此可知,礼店文州蒙古汉军元帅府、文州吐蕃万户府,设置有“蒙古汉军元帅”与“万户府达鲁花赤”,这些要职曾一度为按竺迩及其后裔世袭。

但是,这一机构当时并不隶属吐蕃等处宣慰司。据《元史·兵志一》载:“初,西川也速迭儿、按住奴、帖木儿等所统探马赤军,自壬子年属籍礼店,隶王相府,后王相府罢,属之陕西省,桑哥奏属土蕃宣慰司,咸以为不便,大德十年命依壬子之籍。”这一部分探马赤军即是礼店文州等处元帅府军的主力。从壬子年(1252年)籍户之后即归礼店(治今甘肃礼县),隶安西王府管辖。王相府罢后(1280年),归陕西行省。桑哥执政时,奏归吐蕃宣慰司,大德十年(1306年),又归礼店文州元帅府。由于有时归省管,故《元史·百官七》记元帅府有李(礼)店文州等九府,“惟李店文州增置同知、副元帅各一员,其余八府,隶吐蕃宣慰司,设官并同”。显然此时李店文州元帅府不属吐蕃宣慰司,但在第二年四月,元政府“诏礼店军还属土蕃宣慰司”[38],从此则相延不改。

元代在礼店驻扎有探马赤军、蒙古汉军,设置有蒙古汉军元帅府、蒙古军万户府等,在文州设置有吐蕃万户府,以后则合并为“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成为其上级机构。其下辖三个机构:

一是礼店文州蒙古汉军奥鲁军民千户所。秩从五品,置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总把五员,百户八员。主要负责管理随军而来的家属,即管理军户。

二是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上千户所。秩正四品,置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一员,新附千户二员。似为直接管理蒙古、汉军、西番诸军的机构。

三是礼店阶州西水蒙古汉军西番军民总把二员。礼店,治今甘肃礼县;阶州,治今甘肃陇南市阶州区西北;西水即西汉水。阶州唐初称武州,后更名阶州,宋因之,元代治柳树城,距旧城东八十里。“旧领福津、将利二县,至元七年并入本州”[39]。蒙古对这一地区用兵较早,1237年,按竺迩命“侯和尚南戍沔州之石门,术鲁西戍阶州之两水”[40]。此时这里已归蒙古管辖。元贞二年(1296年)五月庚辰,“土蕃叛,杀掠阶州军民,遣脱脱会诸王铁木而不花、只列等合兵讨之”。大德元年(1297年)三月甲戌,“西蕃寇阶州,陕西行省平章脱列伯以兵进讨,其党悉平,留军五百人戍之”[41]。据《元史·兵志二》记载,这次战后,“诏留总帅军百人及阶州旧军、秃思麻军各二百人守阶州,余军还元翼。”因阶州系巩昌总帅府管内。嗣后这里常有战事发生。泰定元年(1324年)十二月乙亥,“陕西行省以兵讨阶州土蕃”。次年闰正月己卯,阶州土蕃反抗,巩昌总帅府调兵平定。泰定三年(1326年)十一月,武靖王遣临洮路元帅盏盏招谕反抗的吐蕃部落。这种反抗与镇压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元末,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仍有战事。

(五)永昌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永昌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是在元朝末年建立的。因中书省奏“阔端阿哈所分地方,连接西番,自脱脱木儿既没之后,无人承嗣。达达人口头匹,时被西番劫夺杀伤,深为未便”[42]。于是在至正三年(1343年)七月,遂定置永昌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予以管理。设置该司目的是为了保护当地的蒙古人免受西番的侵害,说明其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下降。同年十月,在永昌增立巡防捕盗所。至正十三年(1353年)四月,以甘肃行省平章政事锁南班为永昌宣慰使,总永昌军马,仍给平章政事俸。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二月,永昌宣慰使锁南班与宣政院使哈麻同为中书平章政事,进阶光禄大夫,完者贴木儿继为永昌宣慰使。至正十五年(1355年)八月,受命“讨西番贼”[43]。至正十七年(1357年)五月丙申,“诏以永昌宣慰司属詹事院”[44]管辖。永昌之地在阔端身故后,由其子只必帖木儿镇守,此后则陷入衰败,元末各地战乱纷纷,永昌地位有所上升,这均与位于其南部的吐蕃地方局势的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六)吐蕃等处招讨使司

《元史·百官志》“招讨司”条所载“土番”即此机构,其设置有“达鲁花赤一员,招讨使一员,经历一员”,显然因变化所致,二者唯设官略有不同。在甘肃境内的附属机构主要有以下诸种。

1.文扶州西路南路底牙等处万户府

秩从三品,置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二员。文州,系至元九年(1272年)冬十月所立,治今甘肃文县。扶州,治今四川南坪附近,文、扶州以西、以南为吐蕃及其他部落杂居之地,在这里置万户府,加强对吐蕃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

2.庆阳宁环等处管军总把一员

庆阳、宁、环等地均在今甘肃境内,与陕西北部、宁夏东南部交界,当为西夏中兴河州等处军民总管府存在时所管辖机构,设立未久,即行撤销,史无详载。

3.文州课程仓粮官一员

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辖下与文州相关的机构主要有“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礼店文州蒙古汉军奥鲁军民千户所”、“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上千户所”、“文扶州西路南路底牙等处万户府”、“阶文扶州等处番汉军上千户所”等机构。这一“文州课程仓粮官”当与征收科差赋税、管理粮仓、供给军用有关。

4.岷州十八族周回捕盗官二员

系负责岷州十八族地方安全的官员,其详细情况不明。

5.常阳帖城阿不笼等处万户府

秩从三品,置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元史》卷91《百官志七》“元帅府”条载有“当阳”、“帖城”。阿不笼地域不详。显然这一万户府是由两元帅府联合组成。

荩漳县出土元代木屋

“常阳”应为“当阳”之形讹,“当阳”即“当彝”(或作“当夷”)[45]。“后周置县,又置洪和郡于此,郡寻废,以县属同和郡,隋改属岷州,炀帝初改属临洮郡,唐仍属岷州,神龙初并入溢乐县。”[46]其地在岷州卫之西。据《新增岷州志》所载:“西魏同和郡溢乐县,周当夷县,和政县,俱在城西。”[47]元代在这里置当阳元帅府,又与帖城、阿不笼等合立万户府。

帖城当为“铁城”之音讹而致。宋熙宁六年(1073年),收复岷州后,宋熙宁十年(1077年),置铁城堡(今甘肃岷县东北80里),隶岷州。元朝时,在这里置铁州(治今甘肃岷县东北),立铁城元帅府。《元史·百官七》作“帖城”元帅府,与当阳、阿不笼等合立万户府,与岷州皆属吐蕃等处宣慰司。

6.阶文扶等处番汉军上千户所

秩正五品。置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二员,系管理番汉诸军的机构。其治地在阶州(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附近。

【注释】

[1]《元史·世祖纪一》。

[2]《元史·世祖纪一》。

[3]《元史·世祖纪一》。

[4]《元史·世祖纪四》。(www.xing528.com)

[5]《元史·世祖纪四》。

[6](元)许有壬:《圭塘小稿》卷8《河南省左右赞治堂记》。

[7](元)许有壬:《圭塘小稿》卷8《河南省左右赞治堂记》。

[8]《元史·百官志一》。

[9]《元史·百官志七》。

[10]《元史·地理志三》。

[11]《元史·世祖纪五》。

[12]《元史·地理志三》。

[13]《元史·地理志三》。

[14]《元史·地理志三》。

[15]《元史·地理志三》。

[16]《元史·兵志四》。

[17]其地域范围依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陕西行省》所载。

[18]《元史·地理志三》。

[19]《元史·地理志三》。

[20]《元史·地理志三》。

[21]《元史·地理志三》。

[22]《元史·地理志三》。

[23]《元史·百官志三》。

[24]张云:《元代吐蕃地方行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97~210页。

[25]达仓宗巴·班觉藏卜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5页。

[26]《元史·成宗纪二》。

[27]参见《元史·地理志三》。

[28]《元史·地理志六·河源附录》。

[29]《元史·百官志七》。

[30]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0《陕西九》。

[31]《元史·五行志一》。

[32]《元史·按竺迩传》。

[33]《元史·按竺迩传》。

[34]《元史·步鲁合答传》。

[35]《元史·按竺迩传》。

[36]《元史·按竺迩传》。

[37]《元史·赵世延传》。

[38]《元史·兵志一》。

[39]《元史·地理志三》。

[40]《元史·按竺迩传》。

[41]《元史·成宗纪二》。

[42]《元史·百官志八》。

[43]《元史·顺帝纪七》。

[44]《元史·顺帝纪八》。

[45]张云:《元代吐蕃地方行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08页。

[46](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60《陕西九》。

[47]《陇右稀见方志三种》,上海书店,198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