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周期:不可消灭的规则性”

经济周期:不可消灭的规则性”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行经济秩序的某些方面虽然可能与新事物发生冲突,但它也是对新事物有所准备、有所依赖并有所期待的。试图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消灭经济周期,这是不现实的,这个努力是绝不会成功的。倘若如此,经济行为者们早晚会发现这种规则性并加以利用,从而就会倾向于消灭这种规则性。经济周期的外观表现通常是相当不规则的;这种“不规则性”正是我们可以推测出来的一个结论。

经济周期:不可消灭的规则性”

小节的任务是对上述理论框架进行若干说明、补充与引申。

如果我们洞悉了经济社会运动中的上述机制,就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经济与社会生活之所以呈现为我们眼前的状态,既是人们因循守旧的结果,同时也是新事物持续地进行激发的结果。因此,无论主流经济学把现实经济状态近似地解释为简单循环还是静止状态就都是不正确的。它们不是全部情况,更不是常态,而是一些局部、暂时和片面的状态。离开了新情况与新创造,简单循环的系统在整体上是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维持下去的。尽管其中的某些部分也许可以照旧进行循环(正如一些学者处心积虑地建立的某些模型一样),但是,另一些部分却不会这样。学习效应将迫使该部分持续地进行变化和收敛[23],甚至去往观察者们通常都无力加以阻止的任何地方。这个过程很可能是相当可怕的(例如利润率递缩为零),是任何著述者可能都未曾仔细想象过的。它如果真的能够展示出来,恐怕所有人都会大惊失色,而绝不会以为它是现实世界的什么“模型”。换句话说,“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这个现象本身就是常规经济秩序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新事物通常可能涌现得比较缓慢、温和、细碎和隐晦,以致许多观察者们都把它给忽略了。现行经济秩序并不全是为现存的事物而准备的。现行经济秩序的某些方面虽然可能与新事物发生冲突,但它也是对新事物有所准备、有所依赖并有所期待的。它对变化与创新本身有所觉解;假如变化与创新不再发生,它反而会失望,会变形,也就不是它现在的这个样子了。这是一种有待于渗透到一般经济分析中的重要观念。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断定,经济波动具有一种永恒的性质。试图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消灭经济周期,这是不现实的,这个努力是绝不会成功的。这个想法本身就很不对头。当然,这绝不是说,每一轮经济周期在外观上都会具有同样的表现,都具有相等的剧烈程度与时期长度。倘若如此,经济行为者们早晚会发现这种规则性并加以利用,从而就会倾向于消灭这种规则性(这是“收敛”的例子之一)。经济周期的外观表现通常是相当不规则的;这种“不规则性”正是我们可以推测出来的一个结论。实际观察表明,在经济周期进行展开的每一个阶段,实际当事人常常处于充满疑惑的状态,因为诸多新情况都干扰了当事人的判断(例如,在20 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新经济”这个概念,它强烈地影响着美联储宏观经济状况做出判断)。人们还会相互发出信息“噪音”,进一步干扰其他人。这种情况非常类似于一艘没有导航设备的船只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航行。由于没有可靠的、完备的向导,船员们只能根据可以获得的有限的征象来判断航向,摸索前进。这时,航路常常是扭来扭去的,并且不很规则;有时候,甚至会在兜一个大圈子之后,返回原地。船员们也可能为此而争吵不休。如果有较多的船员参与决策,则决策的可靠性可能会增加。但是,有些问题不是简单地依靠参与决策的人数的增加就可以解决的,因为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其中的种种困难,往往有必要亲身体验一下,方才能够比较透彻地了解。

比较规则的波动隐藏在这些不规则性之中,二者相互叠加,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组合。不规则性对于规则性形成了掩盖和掩护。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从事经验研究的人也有可能从统计数据中离析出比较令人满意的“规律”;也就是说,他们有时候可以预测未来。这种可能性我们不可以完全排除(希勒宣称三年以上的股价具有可预测性就是一例)。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与我们认为大小不等的获利机会广泛存在于算法世界的观点是相一致的。只是,由于一个完整的宏观经济周期通常都要持续很多年,所以,只有那些饱经沧桑、高瞻远瞩并有充分耐心和毅力的人(例如像李嘉诚这样的商人)才会对之有效地加以利用。普通经济行为者所追求的主要是眼前或近期的利益;来自宏观经济周期的利益既然如此遥远(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通常只能经历数次这样的周期),也就不一定要把它作为考虑的中心了。关心短周期的人比较多,关心长周期的人比较少,因而长周期中的“不均衡性”(从而获利机会)要高于短周期,这是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出来的结论。

利用商业周期来获利是企业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形式在主流经济学中必然遭到忽视。这种经营形式主要是指对资产的买进、持有和卖出。这种活动在主流经济学文献中总是被冠以“投机”一词。这种略带贬义的称谓是主流经济学不能平等对待各种经济活动与“经济存在”的反映。经济学家们设想的最为典型的生产活动其实也是一种针对资产的操作,两者之间并无实质性的区别。但是,按照惯例,通常所谓的“资产操作”则主要是指针对房地产、股票与其他金融产品、大宗商品、古董与艺术品等所进行的操作。在技术上,这类商品具有与一般商品不同的特点,因而资产操作对于宏观经济运行也具有特殊的影响。对此我们有必要再做一点补充论述。(www.xing528.com)

适合于“炒作”的商品,通常都具有寿命较长、数量不易增加等特点。因此,只研究一般抽象商品的主流经济学,也就不能有效地进入这个领域。在算法框架下,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商品与不同经济活动的具体特点,来发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分析性模型。由于这些具体经济行为我们一般都颇为熟悉,所以,这样的工作不是更加困难了,而是更加容易了,其对现实经济现象的解释力也就更强了。资产价格出现了上涨趋势,通常会诱发需求的增长。如果需求增长得比较快,就可能超过供应的增加步伐,于是,价格的涨势就会更为猛烈。这是资产价格的“自我强化”效应。反之,资产价格的走势倘若发生逆转,则抛售盘也就会涌出,下跌也就有可能更为猛烈。这种过程往往是循环性的。由于资产市场规模巨大,它的波动也就成为宏观经济不稳定的一个重要来源。这是自由市场的一个负效果。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办法当然首先还是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即通过使竞争更加自由和开放、有关信息披露更加透明、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打击制造噪音的违法犯罪活动等。由于政府的规制是市场运转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促进市场化”本身可以作为政府的政策来予以实施。同时,针对资产性商品的具体特点,国家可能有必要采用适当的管制措施,以便减少由此可能给宏观经济运行所造成的伤害。对此我们将在下一小节以及第四篇中继续探讨。

资产炒作的高级形式是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衍生品交易的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仓储限制,可以进行买空和卖空。为了鼓励交易者的积极性,一般采取只交割少量保证金的方式。衍生品交易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显然是因为现货市场平常都过于稳定了,以至以专门从事商品交易为生的业者们无利可图。而社会接受衍生品交易,显然是因为它可以用来在相对平静的市场中显示某些先行性的信息。这就透露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经济体可能并不总是越稳定越好。处于稳定生活中的人们需要了解他们下一步将要去往何方,并提前开始进行准备;否则,稳定的生活将会变得不可持续,反而可能招致大变动和大危险。

政策制订者需要区分清楚导致不稳定与变动的原因是从哪里来的。对于不同的原因,应当做出不同方式的处理和对待,而不是一味地强求稳定。强求稳定将会造成更为严重的不稳定。这个道理不仅体现在经济运行中,而且也体现在国家的兴衰与历史的长期进程之中。例如,一国的国民对于自己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通常具有一种认知。这种认知就是一种资产。由于国家的兴衰一般是以百年甚至千年为单位来进行衡量的,故而,这种资产是在漫长历史时期中逐渐形成和强化的。它在脑中的存在势必很顽固,向相反方向的转化很不容易展开,其时滞也就很长。这意味着,在历史的演进中,强国的国民将会逐渐变得乐观和骄傲起来,然后就会变得懒惰、麻痹而贪图享受。与之相反,因为危机感较强,弱国的国民则会变得日益警惕、勤奋而好学。这一分析的结论就是,在历史的长期演变中,强国将会具有变弱的趋势,而弱国则会具有变强的趋势。文化的盛衰、文明的兴亡,都莫不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