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神贫困:贫困户的求、粘、赖现象及其表现

精神贫困:贫困户的求、粘、赖现象及其表现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贫困户群体中又涌现出“求、粘、赖”的行为方式。一部分贫困户出现了“言必称贫,以扶求扶”“凡事都找帮扶干部”“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等“求、粘、赖”的新现象。在极少数地区,甚至出现了“求、粘、赖”的“升级版”,如有的贫困户对扶贫干部放言,“不给我东西,我就让你完成不了脱贫任务”,甚至出现了“拼穷”、不养老人、强行分户等现象。

精神贫困:贫困户的求、粘、赖现象及其表现

1.贫困人口的“等、靠、要”思想和“求、粘、赖”行为并存

贫困人口的“等、靠、要”思想的具体表现有:一些贫困户虽然口头上说“我要脱贫”,但从实际看,却是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不够好,等政府送政策,等联系人送物资、资金,认为等到2020年自然就脱贫了;一些贫困户自身努力不够,靠着产业扶贫中专业大户、专业公司的土地流转费甚至小额信贷、产业风险基金入股收益脱贫;一些贫困户认为,凡是国家的金钱、物资“不要白不要”,并且越多越好,个别贫困户甚至只要现金,不要其他物品。

与此同时,贫困户群体中又涌现出“求、粘、赖”的行为方式。一部分贫困户出现了“言必称贫,以扶求扶”“凡事都找帮扶干部”“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等“求、粘、赖”的新现象。在极少数地区,甚至出现了“求、粘、赖”的“升级版”,如有的贫困户对扶贫干部放言,“不给我东西,我就让你完成不了脱贫任务”,甚至出现了“拼穷”、不养老人、强行分户等现象。

2.区位劣势与贫困文化交织

贫困问题是综合性的,既表现在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困难,也表现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两个发展阶段后,我国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但贫困特征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贫困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地缘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贫困人口向中西部集中,尤其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大部分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边远山区等自然条件特别恶劣的地区,大多地处省际交汇地带,有的还位于湖库源头、江河上游、农牧交错区,生态脆弱,区域边缘性明显。有人叫作“地理上的高地,经济上的洼地”。(www.xing528.com)

而且,表面上看这些地区的贫困是由于缺乏基本的生产和发展要素,但是由于该地区和民众没有充分利用发展的比较优势,而且当地长期以来盛行不利于脱贫致富的贫困文化,所以长期落入贫困陷阱。换言之,贫困文化是制约深度脱贫的重要因素。这些地区往往交通闭塞,现代文明渗透不足,市场意识薄弱,思想和观念等层面的贫困是重要原因。

3.贫困农户参与扶贫政策和项目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

鉴于中国农村的扶贫开发工作一直具有较强的政府主导性,以政府为中心的扶贫政策、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等往往是扶贫工作能够推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推进的决定因素,而作为主体性的贫困农民却受到较大的忽视,贫困农民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难以纳入讨论的中心。事实上,从扶贫政策和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和效果来看,贫困农民的参与与否、参与程度和参与能力往往成为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从精准扶贫的实际情况来看,贫困农民参与扶贫政策和项目的意愿严重不强,动力也相当不足。即使是参加与其经济收益紧密相关的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和资产收益扶贫等项目时,很多贫困户也根本不清楚这些项目与自身的利益连接点,而只是按照乡村干部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