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大学贫困生精神贫困”

分析大学贫困生精神贫困”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自卑敏感和依赖虚荣两类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属于本文界定的贫困生“精神贫困”的主要类型。

分析大学贫困生精神贫困”

一、贫困生“精神贫困”特征分析

(一)贫困生“精神贫困”的类型

根据笔者的调查,我院110名贫困生的主要类型为:一是农村贫困地区或偏远山区;二是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三是突发天灾人祸丧失经济来源;四是城市下岗工人家庭;五是家庭多子女上学的。致使贫困生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或产生不同变化,可每个人向外反应的形式各不相同,一些人乐观开朗,自立自强;一些人则是悲观消极,敏感脆弱。

具体来说,这些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1.积极向上。此类贫困生占52.3%,他们能正确面对所处的困境,因为自己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能改变得是自己的未来,所以坚信通过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将来是完全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这类学生学习认真,目的明确,积极主动,自强自立意识强,敢于吃苦,积极参加学校提供的各种勤工俭学岗位,希望通过自己劳动来获得学校的救助。这部分贫困生的一般学习成绩以及综合表现都比较令人满意,同时其中优秀的贫困生还是学生骨干。

2.自卑敏感。这类贫困生占35.2%。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家庭,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这种差异带到大学校园里,必然导致学生中出现贫富差距优越感差距,这些现象对贫困生心理产生不利影响。贫困生往往非常敏感,自尊心强,特别在以他人对已的看法,严重的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常常自惭形秽,郁郁寡欢。不少的贫困生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不愿与老师和同学谈论家庭和自己的事情;对社会和周围事物有一种抵触情绪;经常逃学旷课;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等。

3.依赖虚荣。这部分贫困生占12.5%。表现为成天无所事事,没有目标,缺乏人生追求,我行我素,得过且过。由于受到社会媒体过度关注贫困生问题,导致越来越多的贫困生对国家、学校存在较重的依赖思想,抱着上了大学就该有人管的心态,“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应有的责任心,而更多地指望学校各种优惠政策,丢失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甚至把“贫困”作为资本,而且把得到的钱用在与自己经济条件不相应的消费上。(www.xing528.com)

以上自卑敏感和依赖虚荣两类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属于本文界定的贫困生“精神贫困”的主要类型。

(二)贫困生的“精神贫困”原因分析

1.不少贫困生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地方的农村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乡村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课都不能充分开展起来,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条件也较差,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进入大学以后,原来在中学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也不再突出,难免产生失落感,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与学习方法。

2.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高等学府无法成为世外桃源,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社会上一些善意动机的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3.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贫困大学生没有父母可以依赖,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