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里沙村:公司+农户+基地治沙,打造毛乌素沙漠边缘最美绿洲

十里沙村:公司+农户+基地治沙,打造毛乌素沙漠边缘最美绿洲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定边镇十里沙村“公司+农户+基地”治沙模式;“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三大主导产业图4-9沙窝窝变绿洲位于定边县城东北5公里的毛乌素沙漠边缘,由全国治沙英雄、劳动模范石光银在2000年带动奠基组建的移民新村十里沙,而今的十里沙村已从一个“不宜人生存的地方”变成远近有名的“十里富仓”了。

十里沙村:公司+农户+基地治沙,打造毛乌素沙漠边缘最美绿洲

【坐标】定边镇十里沙村

【关键词】“公司+农户+基地治沙模式;“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三大主导产业

图4-9 沙窝窝变绿洲

位于定边县城东北5公里的毛乌素沙漠边缘,由全国治沙英雄劳动模范石光银在2000年带动奠基组建的移民新村十里沙,而今的十里沙村已从一个“不宜人生存的地方”变成远近有名的“十里富仓”了。

一个人一辈子,干一件事

生长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石光银,从小在骆驼背上长大,在沙窝里滚,沙梁上爬。在他的记忆中,茫茫沙漠追逐着开荒者的铁锄和牧羊人的皮鞭一路南侵。“8岁那年,一场大沙暴把我刮到离家10多公里的一个蒙古族村子,父亲第三天才找到我,可同时玩耍的一位小伙伴却再也没回来。”石光银暗暗发誓:“长大后我只干一件事,就是要和这片吃人不见血的恶沙斗到底。”与沙较量34年,狼窝沙、十里沙,这些带“沙”字的村庄,如今满眼是郁郁葱葱的乔木灌木和被树木围成的良田。

提起石光银,可能更多的人想起的是治沙英雄,更多人佩服的是他坚韧不拔的治沙精神,但其实他还是一名有着商业头脑的“生意人”。在治沙实践中,他在自己承包的沙地上组建十里沙移民新村,为村民盖房子、打水井、分粮田,帮助村民走上致富之路;他组织农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治沙公司,探索出一条“公司+农户+基地”的治沙模式,开创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保治理的产业化治沙新路,实行农林牧、种养殖并举的办法,把治沙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使农户在治沙中得到实利。他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先后办起了新兴林牧场、千头良种奶牛养殖场、纯净水厂、月牙湖旅游景点、脱毒马铃薯良种组培中心、千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千亩日光温室葡萄园、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等10多项经济实体。

如今,石光银的治沙公司固定资产总值已达3000多万元,成为一个集造林治沙、种植养殖、旅游观光、科技示范、农工牧一体的大型绿色庄园。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一辈子就交给沙了,活一天就要栽一天树,死了也要埋在沙里”。

榜样带头干,架起致富桥梁

帮扶工作队始终以“造血”作为村民致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着力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劳模石光银的带领下,帮扶工作队积极对接企业,架起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一批致富能人以石光银治沙公司为核心,成立十里沙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打造“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村民参股、共同分红的形式走共同致富的路子。(www.xing528.com)

图4-10 十里沙村千头良种奶牛养殖场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贫困人口长期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致富带头人找准农村集体经济的优势,以合作社的方式带动更多村民走上发展种养殖业的“生意”路,不仅帮助村里发展了富民产业,也建立了长效利益分配机制,真正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实现了集体经济、合作社与农民利益的“多赢”。

一群人齐发力,奔向小康生活

在劳模的带领及致富能人的引领下,十里沙的村民瞅准了十里沙土地平整、水质优良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在十里沙这片沃土上大力发展种养殖及其他农副产业。十里沙总土地面积1200亩,800亩耕地均为水浇地地势平坦开阔,气候宜人,光照充足,成为全县马铃薯良种繁殖、林木育苗、蔬菜产业主产地,现已基本形成以马铃薯、蔬菜、劳务输出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目前辖区内有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6家分公司、博乐木业公司、政龙养鸡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办公室、治沙展馆等10家企事业单位。

图4-11 定边镇十里沙村设施农业

水浇地里的西瓜辣椒、马铃薯等经济作物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养殖场里的羊、鸡、牛更是让村民升级当了“老板”。现在十里沙的村民们早已没有了生存之忧,通过发展产业过上了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小康生活。

【注释】

[1]定边县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沙漠占全县总面积39%,当地百姓称沙漠为“黄沙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