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补浪河乡治沙女民兵连:28年拼搏种树30万棵,沙漠变绿洲

补浪河乡治沙女民兵连:28年拼搏种树30万棵,沙漠变绿洲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沙漠中树起绿色丰碑——来自补浪河乡治沙英雄女民兵连的报道之一28年扎根大漠,两代女民兵顽强拼搏,推平沙丘800多座,种植树木30多万棵。寒冬的陕北,没有一点绿色,然而在补浪河乡治沙女民兵连的塑料大棚里,侧柏、樟子松等苗木绿意盎然,西红柿、黄瓜等蔬菜长势喜人。由于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气候变化异常,黄沙大肆南侵,远近沙连绵,是最大的风沙口之一。去年1月,哥哥因车祸身亡,母亲卧床不起。

补浪河乡治沙女民兵连:28年拼搏种树30万棵,沙漠变绿洲

沙漠中树起绿色丰碑——来自补浪河乡治沙英雄民兵连的报道之一

28年扎根大漠,两代女民兵顽强拼搏,推平沙丘800多座,种植树木30多万棵。她们用青春和汗水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

编者按: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治沙女民兵连,是一支由十八九岁以上的女青年组成的民兵治沙连。她们多年如一日扎根大漠,治沙造林。一代又一代的官兵经过努力,创造出了“沙漠绿洲”的奇迹。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新一代女民兵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坚持治沙造林的基础上开展多种经营,实现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连队成为生态建设的标杆、培养人才的学校、民兵连队的典型、传播文明的阵地。本报从今日起,分三次报道她们的事迹。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了陕西省榆林市。寒冬的陕北,没有一点绿色,然而在补浪河乡治沙女民兵连的塑料大棚里,侧柏、樟子松苗木绿意盎然,西红柿、黄瓜等蔬菜长势喜人。站在连部西南侧一个叫木罗梁的大沙丘上,记者看到,在未治理的近万亩沙地上,女民兵们正在用麦草、沙柳压埋网格障蔽。

榆阳区人武部部长郭世胜告诉记者,这是她们为飞播造林做前期准备。今年春季,连队治理的8000亩荒沙将全部实施飞播造林。区上已将该项目纳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沙造林计划和国家“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

补浪河乡位于榆林市以西75公里处,与内蒙古乌审旗接壤。由于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气候变化异常,黄沙大肆南侵,远近沙连绵,是最大的风沙口之一。第一任民兵连长童军带我们走进她们当年营造的防护林,只见一条条横竖成行的防风固沙林一眼望不到边。看到沙漠中已经长成碗口粗的白杨树,童连长介绍说,我们的脚下曾是一片连绵不断的沙丘,当年全连54名女民兵在这里安营扎寨,靠三辆架子车、10辆独轮车、40把铁锹向荒漠宣战,平沙丘,育树苗,打水井,挖水渠,开始了治沙造林的艰苦创业。

“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可恨风沙苦难言。”这是当时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在当年她们住过的柳芭庵前,老民兵贺沙莲回忆说,连队组建初期,没有住处,我们就自己动手,用柳条和泥巴搭起柳芭庵子。七八个人背靠背、脸贴脸,挤在一起睡通铺,穿衣脱鞋都得按次序。沙漠中缺水,流过汗的头发梳不开,姑娘们剪掉长发,留起了小伙子头。大家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许多同志手上打起了血泡,工具上都留下了一道道血印子。

几十年过去了,榆林市旅游局工会主席、第四任连长潘生清对当年手刨黄沙救树苗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有一年春天,她们育出的杨树苗刚长到寸把高,一天夜里,一场“老黄风”把幼苗全部埋在了近半尺深的黄沙里。面对惨状,大家惊呆了,有的失声痛哭。从小生活在补浪河乡的席永翠,第一个走进育苗地里,用手一把一把地刨黄沙。其他人也跟着走了进去,用簸箕和脸盆端,有的还把衣服脱下来,扎住袖口和裤脚,装上沙子往外背,硬是从黄沙里把树苗一棵一棵地抠了出来。大家的手指磨破了,没有一个人叫痛,连续6天6夜,救活了80亩树苗。

每座沙丘都留下了女民兵的足迹,每棵树木都洒过姑娘们的汗水,每一片防护林的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在连队灶房里,我们见到了正在做饭的女民兵马俊梅。她是第二任连长张列爱的女儿。

提起张列爱,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她,18岁到连队,一干就是8年。背树苗,别人背25公斤,她背40公斤。为了治沙,她放弃了本可以嫁到条件较好的内蒙古的机会。为了留在治沙连,她3次推迟婚期,直到26岁才在当地成家。为了延续自己的绿色情结,她先后将3个女儿送到女民兵连。离开连队后,她承包了村里的10亩黄沙地。如今,黄沙地已绿树成荫。(www.xing528.com)

在沙漠中植树最需要的是水,然而在连队驻地却没有现成的水。为了解决水的问题,姑娘们自己动手打水井。打井需要预制水泥管,驻地到处是黄沙,却找不到一点工程用沙。在寒风凛冽、滴水成冰的冬天,姑娘们背上装着青稞馒头的小布袋,到方圆20多公里的沙海中去找沙。在找沙运沙的12天里,40名女民兵中就有20多人手冻肿、脸冻破、脚冻裂、耳朵冻烂。靠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她们在沙漠中打出了9眼机井,开挖了30公里的水渠,保证了造林用水。

第一代女民兵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新一代女民兵的故事同样让人敬佩。现任连长连振玲1994年从连长的岗位参军。6年后,她重返连队,再次挑起连长的重担。去年1月,哥哥因车祸身亡,母亲卧床不起。当时,连队正在做春季植树造林的准备。白天,她忙连队的事,晚上,回家照顾父母。和她同龄的人都当了母亲,26岁的她至今还没有找对象,她的心里只有连队。去年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她,她立下誓言:“治不好沙我不嫁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连队在治沙中遇到了人员集中难、经费保障难、形成规模难等问题。尤其是生态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连队的生存和发展受到限制。

面对新的挑战,她们改革经营管理模式,在坚持以治沙造林为主的前提下,多种经营并举,多种效益并重,走以连养连、自我发展、自我保障、自我提高的路子。1998年,她们建起了千亩生产基地,种植粮食、蔬菜,培育侧柏、圆柏等树苗,新栽了葡萄苹果、美国杏等经济林。2001年连队又种植了花棒、沙打旺、紫穗槐等沙生植物420亩。去年冬天又新建了2个塑料大棚,育植树苗,培育花卉。

与此同时,连队大力发展养殖业,从东北引进了优质白绒山羊120只、小尾寒羊19只。养鸡发展到1700多只。连队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实行开放式经营,对经济林和养殖业实行班排或个人租赁承包、合作联营,保证了质量,提高了效益。连队每年收入达6万元,解决了部分误工补贴和日常生活开支。

为了适应科技治沙的需要,连队先后派人到宁夏“三北”林业局学习科技治沙的新知识、新手段;选送女民兵到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培训,学习育苗新技术。如今,连队治沙造林的方式和规模已经开始实现新的跨越,传统的人力、手工、小规模治理被机械、科技、大规模治理所代替,治沙造林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连队从榆林林科所买回侧柏、樟子松等名贵树,补充到育苗基地,运用世界治沙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进行育苗,使苗木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在沙漠中植树难,管护更难。连队附近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有羊群。少数老百姓由于看管不善,羊经常跑到林地啃吃树皮。有的群众盖房烧柴,盯上了民兵连的树,偷伐树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担任护林员的女民兵边静,无论刮风下雨,天寒酷暑,每天一大早,背上水壶、揣上干粮,穿梭在茫茫林海之中,白天防羊啃树皮,晚上防人偷树木。3年来,她累计行程上万公里,制止毁林、盗林事件10多起。

28年扎根大漠,两代女民兵顽强拼搏,推平沙丘800多座,治理荒漠4200多亩,种植树木30多万棵。她们用青春和汗水在大漠中树起了绿色丰碑。联合国环境专家考察女民兵连的治沙成果后,惊叹地跷起大拇指:“奇迹,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原载于《人民军队报》2003年1月1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