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榆林市补浪河乡的治沙英雄女民兵连:沙漠中的刚柔交响曲

榆林市补浪河乡的治沙英雄女民兵连:沙漠中的刚柔交响曲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沙漠中的刚柔交响曲——记榆林市补浪河乡“治沙英雄女民兵连”阳春3月,我们来到了毛乌素大漠深处的陕西省榆林市补浪河乡。第3任连长张列爱是治沙连中的“大力士”。她明确告诉母亲,婆家必须是补浪河本乡的,将来还要把儿女再送到治沙连。1993年6月,被陕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治沙英雄女民兵连”。

榆林市补浪河乡的治沙英雄女民兵连:沙漠中的刚柔交响曲

沙漠中的刚柔交响曲——记榆林市补浪河乡“治沙英雄民兵连”

阳春3月,我们来到了毛乌素大漠深处的陕西省榆林市补浪河乡。在昔日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大水湾,只见参天白杨吐绿泛翠,成片的柳树、沙柳绿染黄沙。33条50华里长的防护林带、4200多亩环滩防护林形成的“绿色长城”并列于古长城北侧,1000多亩新修田地里姑娘们驾驶着播种机在播种着,500多只细毛羊在牧地上啃着刚刚出土的嫩芽……这里创造了“沙漠绿洲”的奇迹。

榆林以西180里与内蒙古交界处,有个补浪河乡,这里远近沙漠连绵,平时不见河道,不见水渠,暴雨之日却有一条胡乱翻卷的河水滔滔南下注入无定河。生活在这个乡的男女老少都知道“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可恨风沙苦难言”这首流传了几百年的民谣

1974年春天,是榆林地区以“大兵团”作战的方式造林治沙的年代,补浪河乡由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组成的治沙女子民兵连开赴该乡最大的风沙口大水湾,开始了艰苦的治沙造林。

4000多亩荒沙、1000多个沙丘一个连着一个,肆虐的风沙,从早到晚刮个不停。这就是女民兵们来到大水湾时呈现在她们面前的全部景象。这里没有人家、没有炊烟、没有住宿的地方,一块随身携带的帆布搭起了治沙连的连部,距连部3公里远,过去牧羊人用来躲避风沙的几个破柳笆庵子,成了她们的栖身之处。

要想风沙住,必须先植树。她们每天上午挖树坑,下午和晚上挖马槽井。3尺见方的树坑,每人要挖四五十个。可是一夜风沙,就把所有的树坑都埋没了,她们不得不从头来。为了栽活一棵树苗,她们得反复经过几十次的劳动。

一年后,荒凉的大水湾1.3万株沙柳和柳树成活了。它们那鲜绿的色彩,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给姑娘们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1975年春,为了加快造林速度,连队决定自己育苗。姑娘们从家里推来了30辆独轮木轱辘小车,大干60天,用黑泥土垫出了80亩育苗地,育上了合作杨。就在姑娘们不知洒下多少汗水育出的杨树长到寸把高时,一场随大风而来的沙暴一夜之间把幼苗全埋在了近半尺深的黄沙之下。面对如此惨状,姑娘们没有退缩,她们用指头把树苗一棵一棵从沙里抠出来扶正,浇上水。姑娘们的手指磨破了,流血了,钻心的疼。经过6个日夜的奋战,她们挖走了2000多立方米黄沙,救活了80亩合作杨树苗。为了防备风暴的再次侵袭,她们又从40里以外的地方,每人背负70多斤重,翻越一道又一道沙梁运回了柳梢,在苗圃地边扎起了防风沙的柳条笆子。

在随后的两个多月内,姑娘们备尝艰辛,背了8万多斤柳条,造了300多亩沙柳林,插上了4华里篱笆挡风墙。

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开垦沙漠造地种田,对水的需求迫在眉睫。治沙连决定打机井。大水湾处处是沙,可是找不到一点预制水泥管所需要的沙子。

1981年春节前,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人们都在准备着过年,而治沙连的女民兵却放弃20天的假期,提着塞满青稞馒头的小布袋,在无垠的沙海中去找“沙”。整整找了两天,到第3天她们终于在30里外的内蒙古巴音柴当找到了工程用沙。其实,这里也没有成堆的大沙,只是每个沙丘顶上有薄薄的一层大沙,还混在细沙堆里。她们便用簸箕和扫帚把大粒沙从沙丘上刮扫下来,然后再迎风上扬,借风吹出细沙,留下可用的大沙。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风雪,使气温骤降到零下30多度,尽管寒风似刀,姑娘们却天天盼刮风,白天无风,她们就晚上干,沙找好了,姑娘们拉着十几架子车往回运沙,一辆车拉两三麻袋,几百斤重。沙丘中没有路,只能在沙窝窝里转着走。加上正值隆冬,滴水成冰,姑娘们头发上挂着冰穗穗,眼睫毛上结着冰珠珠。

打井开始后,沉重的绞盘全凭女民兵一班接一班地绳拉手推,稍一停顿,泥浆流沙就会流满井身。就这样,她们天天24小时连轴转,10天时间终于在沙漠中打成了第一口井。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治沙连女民兵就是凭着这股顽强的劲头和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利用冬季植树闲暇时间,先后在沙漠中打出了9眼机井,开挖了30公里的水渠,不仅保证了造林用水,而且使昔日“四处黄沙,不产五谷”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渠网配套、年产5万公斤粮食的塞上“南泥湾”。

著名作家路遥生前采访女子民兵治沙连时说:“这里有一种特殊的精神。”这种特殊的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敢于牺牲精神。(www.xing528.com)

第3任连长张列爱是治沙连中的“大力士”。背树苗、建窑拉砖,她干得都要比别人多。从1974年连队组建在大水湾起,她一待就是5个年头,父母先后3次托内蒙古乌审旗的亲戚为她找婆家,都被她拒绝。她明确告诉母亲,婆家必须是补浪河本乡的,将来还要把儿女再送到治沙连。嫁到本乡点石村的张列爱虽然成为人妻,有了温暖的家,但那颗心仍然系在造林治沙上。她用了10年时间绿化了自己承包的千亩沙丘。16年后她又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把初中刚刚毕业年仅16岁的女儿马金梅送到连队。

王世莲,一位朴朴实实的农家妇女,但对治沙连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位治沙连的第一代老民兵,在大水湾整整干了6年,在大水湾结婚成家。1993年她又把从乡里中学毕业的大女儿胡烨送到女子治沙连。

席永翠,1974年只有16岁,她告别生病的母亲,毅然参加了治沙连,在大水湾整整干了8年。如今已成为乡妇联主任的席永翠,仍然心系着大水湾,关注着治沙连,她先后把自己的3个外甥女、2个侄女送到了治沙连。每年春秋两季植树季节,她都要亲自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1993年以来,连队在不断扩大造林面积的同时,注重发挥连队自身的优势,走劳武结合的路子。连队先后开办了科技夜校,成立了科研小组和烤烟优良品种示范点,义务为群众提供科技信息200多条,印发科普科技咨询上千份,帮助附近29个贫困户脱贫。办起了养猪场、养鸡厂,不仅为连队赢得了收益,而且带动了补浪河乡养殖、种植业的发展。

一茬又一茬的女民兵在茫茫沙海播下了一片片绿色,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荣誉:

1979年5月,被团中央命名为十佳“新长征突击队”。

1981年7月,被林业部、团中央联合授予“绿化祖国突击队”称号,被全国妇联命名为“三八红旗单位”。

1993年6月,被陕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治沙英雄女民兵连”。

大水湾的沙柳可以证明,姑娘们怎样一步一个脚印,度过了那一个个艰难的春夏秋冬;大水湾的沙泉一定铭记,姑娘们怎样用自己火红的青春谱写出这沙海里的战歌!

联合国环境专家鲍尔先生在考察连队的治沙成果后,惊叹地跷起大拇指说:“奇迹!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榆林民兵了不起,人人可以到撒哈拉大沙漠当治沙专家!”

(原载于《中国环境报》1997年5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