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风·秦风·无衣》:战争题材的激昂战歌

《国风·秦风·无衣》:战争题材的激昂战歌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风·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第一首,属于战争题材,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第一章,兵临城下,一句“岂曰无衣”,看似发问,实则一呼百应,与王室保持一致,“与子同袍!”第三章,大敌当前,一句“岂曰无衣”,是饱满的激情,是满怀的愤怒,“与子同裳!”“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泽、裳)”,这一问是如此无畏,这一答则有如气吞山河。

《国风·秦风·无衣》:战争题材的激昂战歌

诗经·秦风

【知识积累】见《静女》。

国风·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第一首,属于战争题材,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战歌。由于年代久远,后人对其时代背景、写作意旨有多种解读:一是认为此诗为讽刺君王穷兵黩武、崇尚军力;二是认为此诗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三是认为此诗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①衣:古代上衣称衣。

②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

③袍:长衣。

④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

⑤兴师:起兵。

⑥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

⑦泽:内衣。

⑧戟:一种兵器。柄端为金属枪尖,侧边为月牙形利刃,是戈与矛的合体,兼有直刺、横击的功能。

⑨作:起。

⑩裳:古人穿的下衣。古代男女都穿“裳”,是裙的一种,此处是指战裙。

⑪甲兵:铠甲与兵器。

⑫行:往。

【译文】谁言你无衣穿?我与你共享长衣。君王起兵征战,修整我那长矛,愿与你共同抗敌。(www.xing528.com)

谁言你无衣穿?我与你共享内衣。君王起兵征战,修整我那短戟,愿与你一起杀敌。

谁言你无衣穿?我与你共享战裙。君王起兵征战,修整铠甲与兵器,愿与你共进退。

【内容解析】

这首诗作为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读完让人精神为之振奋。据考证,周幽王时期,王室内讧,戎族入侵,进攻镐京,周王室土地沦陷,秦国靠近周王室京畿,遂奋起抗战。诗中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是永不过时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诗共三章,全部采用问答体形式。

第一章,兵临城下,一句“岂曰无衣”,看似发问,实则一呼百应,与王室保持一致,“与子同袍!”共享长衣,休整长矛,共同抗敌!

第二章,战鼓齐鸣,一句“岂曰无衣”,不是重复,不是发问,“与子同泽!”共享内衣,休整短戟,无惧侵犯,一起抗敌!

第三章,大敌当前,一句“岂曰无衣”,是饱满的激情,是满怀的愤怒,“与子同裳!”共享战裙,拿起那精良的铠甲和兵器,共同进退!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简单的三句话,却是军民一心,云集响应,团结协作,共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同仇敌忾的精神。“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三句动作描写,准备精良武器。一致抗敌的军群形象,跃然纸上。“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王室命令已出,全体动员,本诗更像是一首誓词。

这样的诗句,可歌,可舞,堪称激动人心!

【章法结构】

1.重章叠句的形式

诗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三章诗的字数、结构都相同,只是在相对应的个别地方改换了少数不同的词,使用了不同的韵调,借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一种思想和愿望,并使之充实集中、逐层递进深化,来加强主题的感染力。看似造语寻常,细味含义深远。其次是章法变化,奇特有致。每章都是先用两个偶句作基础,接着紧加一个奇句推向高峰。这就突破了一般光用偶句的惯例,而又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突出深入。

2.问答式的句法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愦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泽、裳)”,这一问是如此无畏,这一答则有如气吞山河。全诗塑造了一群同仇敌忾的将士形象、决心与行动,与音乐式的节奏相结合,一种战斗的激情在文字间震荡。

3.富有强烈动作性的语言

诗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话剧!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4.起伏跌宕的激情

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5.赋的手法的使用

本诗铺排叙述了一群将士齐心备战的场面,气势充沛,并能烘托出一种氛围,使诗歌充满了慷慨雄壮的基调。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展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演绎出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