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衣》: 秦地军中战歌,老百姓抗敌之情

《无衣》: 秦地军中战歌,老百姓抗敌之情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诗篇之一,它是产生于秦地,表现秦国人民抗击入侵者的一首军中战歌。人而无仪,不死何为。C.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老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请问,如果把“岂曰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

《无衣》: 秦地军中战歌,老百姓抗敌之情

诗经

学习提示

本诗出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朝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最初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为“五经”之首。《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共160首;“雅”即“正”,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分小雅、大雅,共105首;“颂”是周王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首。在表现手法上,《诗经》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句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结构上,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艺术感染力。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诗篇之一,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表现秦国人民抗击入侵者的一首军中战歌。诗中流露出秦国人民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

全诗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设为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三、四句,则写他们一听到君王要发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砺兵刃,整装待发。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语,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正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注释:

①同袍:友爱之辞。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

②王于兴师:犹言国家要出兵打仗。

③戈矛:戈与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④与子同仇:你的仇敌就是我的仇敌,即我们的敌人是共同的。子,你,指战友

⑤泽:指今之汗衫。

⑥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⑦偕行:同行,指一块儿上战场。

⑨甲兵:即铠甲和兵器。

思考与练习(www.xing528.com)

一、预习作业

1.朗读并抄写下列诗句。

(1)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舝》)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10)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二、课后练习

1.下面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及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袍,长衣,即战袍。于,语气助词。兴师,出兵。同仇,你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引申为共同抗敌。

B.泽,内衣。偕作,一起行动。裳,下身的衣服,即战裙。偕行,一同出发。

C.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老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同仇、偕作、偕行”恰好显示了战前动员、整理行装、一同出发这一过程,表现了战士们不断高涨的斗志。

2.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节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使语气更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节诗的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景,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3.背诵《无衣》,回答下列问题。

(1)“岂曰无衣?”这种反问句式,加强了诗文的语意和语气,答句中的“同袍”“同泽”“同裳”体现了团结互助、慷慨豪迈的军威。请问,如果把“岂曰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

(2)有人说“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这些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透过这些语言,使人想象到怎样的场面?

(3)“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出征的三部曲,这三句话位置调换行不行?为什么?

(4)《无衣》全诗格调高昂,壮怀激烈,表现了秦地人民怎样的性情?

4.《无衣》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