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转型创新:让农民成为产业主人

农业转型创新:让农民成为产业主人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起稳定的产业,才能实现“造血”,产业发展是农民最终的依赖,农民增收是实现小康的指标,“造血”肌体要运转,还需各种“血脉”先畅通。截至2017年2月,下党村办起了6家宾馆、3家民宿、5家农家乐,带动20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通过创新扶贫的方式,让生态进城,财富进村,让农民成为产业的主人和真正的受益人,助推下党村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转型创新:让农民成为产业主人

下党之变,是我国持续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缩影。

67岁的王光朝老两口正在装修自家的“幸福茶馆”,准备开春就营业

然而,治贫光“止血”“输血”不行,还得生出“造血”功能。建立起稳定的产业,才能实现“造血”,产业发展是农民最终的依赖,农民增收是实现小康的指标,“造血”肌体要运转,还需各种“血脉”先畅通。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生态优势,下党村积极引进农业产业新品种、建设示范基地、组建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山地综合开发,发展脐橙、锥栗、毛竹油茶等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从单一的粮食生产收入向农、林、果、茶等种植业多元发展的农业产业格局。

2014年7月,福建省委组织部下派曾守福任寿宁县下党村第一书记。他带领村“两委”领导班子推出“扶贫定制茶园”项目,利用“消费扶贫+产业扶贫”,从“授之以鱼”变“授之以渔”,创新扶贫方式,让先富的村民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研究制定机制和标准,让村民、村集体和引入的企业实现三方共赢,形成全乡农民的增收点。“定制茶园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将贫困村的产业与大众扶贫、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市场具有广阔性。”曾守福说,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保证质量,可让村民收入普遍翻倍。

在经营茶产业的同时,村“两委”班子不断构想着下党村乡村旅游之路,他们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利用下党村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依山而建、面朝修竹溪、木拱廊桥横跨在绿水间,形成了“廊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再加上当地独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吸引村民共同打造扶贫定制茶产业品牌的同时,发动全村人打造农家乐、民宿、乡村茶馆、书屋、特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等,发展乡村旅游扶贫。(www.xing528.com)

“扶贫定制茶园”项目中,下党村首创了以“卖茶园”代替“卖茶叶”的“定制扶贫”模式,让消费者真正喝上放心茶

2016年12月中旬,54岁的村民王明寿打造的农家乐“百口食堂”顺利开张了。这个自15岁就在外地打工的村民曾跑遍全国,忙碌却收入甚微。一听到家乡要发展旅游,王明寿便回到家,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开起了农家乐。不仅如此,作为老党员的王明寿还主动结对帮扶村里仅剩的五户贫户之一的王光玉一家,并帮助其通过扶贫贴息贷款成为“百口食堂”的股东之一。截至2017年2月,下党村办起了6家宾馆、3家民宿、5家农家乐,带动20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

在“扶贫定制茶园”项目中,下党村首创了以“卖茶园”替代“卖茶叶”的“定制扶贫”模式,推出600亩扶贫定制茶园,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以每年每亩2万元的价格买下茶园,合同定期5年。茶园主将茶园的生产交给合作社,每年收获固定回报,并可以通过APP客户端随时点击查看茶园种植管理和茶叶生产加工状态,让消费者真正喝上放心茶。

“水滴”多情亦无声,“弱鸟”有志方高飞。50岁的村民杨弈月于2016年3月申请加入了下党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免费提供低农残农药,保证茶青的品质,还优先优价收购她家的茶青。茶农和贫困户加入村里的茶叶合作社和加工厂,从村民变成股民,从公司的经营中分红,还可以从合作社领取每亩2000元茶园租金。该项目模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通过直接拨款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老大难问题。通过创新扶贫的方式,让生态进城,财富进村,让农民成为产业的主人和真正的受益人,助推下党村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得到了优质的产品,村民也依靠自己的劳动实现了脱贫致富,收获了尊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