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迁移者的多元社区生活

迁移者的多元社区生活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叶是上海第一波人口大迁移和城市发展的时期。目前上海常住人口中的非户籍迁移流动人口数量大约有1000多万,他们根据自身的经济收入情况、就业区位和教育水平,分布在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中。表10-1移民进入城市不同时间后的居住社区类型数据来源:根据研究组2014年对上海流动人口研究资料整理而得。

迁移者的多元社区生活

上海历史就是一个移民城市的发展历史。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叶是上海第一波人口大迁移和城市发展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到现在,是上海第二波人口大迁移和城市快速发展时期。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大量非户籍的迁移流动人口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移民的主体。这些迁移流动人口主要集聚在城市郊区。从移民的相对分布,也就是所在乡镇街道中迁移流动人口比重和在全市人口中迁移流动人口比重的比值来看,移民也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的新城地区和一些新工业地带。

目前上海常住人口中的非户籍迁移流动人口数量大约有1000多万,他们根据自身的经济收入情况、就业区位和教育水平,分布在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中。根据我们在2014年的研究,有27.4%的移民居住在新商品房社区(包括别墅型社区);12%的人居住在老城市社区;21.7%的人居住在农村集体产权社区或城中村社区;37.4%的人居住在农村社区;还有部分移民居住在企业提供的公共宿舍和集体宿舍中。这也说明迁移流动人口本身也出现相当程度的分化。城市部门基本不能为流动人口提供公共住房供给,使得各种私人租赁和非正式租赁成为他们的主要居住形式。

在不同类型的生活社区中,移民的社区生活形态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不一样,迁移流动人口的生活模式和社会交往网络不一样,流动人口和当地社会的关系也存在不同。例如,在新商品房社区的移民,其教育水平、白领比例、进入各种社会保障体系、自有房的比重更高。城市新商品房住区中本地人口和流动人口混合居住,相互之间并没有特别的排斥性。而在社会阶层较低的旧城市和城中村社区,形成大片流动人口集聚的社区,造成流动人口所居住社区的低端性和贫困化。本地人口不愿意和流动人口居住在一起,往往还形成一些社区区隔的现象,本地人口与外地人口的相互排斥性和歧视性实际上更强。(www.xing528.com)

移民进入城市的年份不同,他们在城市居住的空间形态也会发生变化。从移民进入城市1年、5年以及更长的年份看,移民居住在农村社区和城中村社区的比例是下降的,比如说迁入城市1—5年的移民有28.5%居住在城中村社区,而在城市生活超过16年以上的,居住在城中村的比例只有13.3%。居住在别墅区和商品房的移民的比重随着进入城市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通过比较居住在1年、1—5年、5—10年、10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的居住情况,我们看到流动人口居住在宿舍工棚的比重在下降,而社区混合性居住则有所提高。这也说明了随着他们在城市生活,他们正逐步地融入所在城市,或者有更强的意愿融入所在城市(表10-1)。

表10-1 移民进入城市不同时间后的居住社区类型

数据来源:根据研究组2014年对上海流动人口研究资料整理而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